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港版不合作運動

2012年4月25日

金針集 : 倒梁倒出個「港版不合作運動」

這邊廂,「核心價值之戰」愈演愈烈;那邊廂,「本土價值之爭」愈挖愈深!在這兩大社會「地熱」的交錯激盪中,梁振英一再衝擊「港人治港」,就很容易激化出香港前所未有的政治運動。而最新登場的,就是「不合作主義運動」!
資深傳媒人黎則奮日前撰寫題為《當前的形勢和港人的對策》的文章,洋洋萬字,論盡香江時局。當中有對梁振英上台的前因後果分析,而更有趣的則是「鬥梁策略」。
黎則奮建議的方法有二:一是鼓吹「不合作主義運動」,以抵制和杯葛沒有民意授權的特區政府;二是開展和平鬥爭。

「不 合作運動」(Non- Cooperation Movement)為印度聖雄甘地所提倡,是他在1920年號召的一場非暴力抗爭,重點包括全面抵制殖民地政府,如辭去由英國人委任的官職;不接受英國人 教育,把子女由公立學校轉送到印度人辦的學校;不存錢入英國的銀行,改為存款到印度人自辦的銀行;還有不交稅、抵制英國貨,只用印度人的自製的輕工業製成 品。

甘地提倡 不交稅抵制英國貨

筆者就教黎則奮,他笑稱自己不是甘地,所提倡的「不合作主義運動」也未有具體 內容,純屬提綱挈領,但認為有必要糾正港人心態:「如果你唔贊成梁振英政府,那你毋須從建制出發去想。」他指,從傳媒中看到有報章「提醒」現屆政府要做好 和下屆交接,又看到不少輿論指共青團背景無問題,未有深責陳冉加入候任特首辦,「呢個係好嚴重,因為陳冉成功,意味一名中共幹部今天便可南下到政府返 工。」他還大彈梁班子肯定是自回歸以來最弱,「董先生的班底是自找的,雖然他(政策)做不到,但不同局長都是獨當一面人物。曾蔭權班底都是他相信的AO, 反觀梁振英,班子人選根本由中聯辦物色,他們最終也只會聽命西環。」黎則奮重申上至泛民,下至普羅市民,都應培養抗爭意識,毋須事事從建制角度出發。

黎 則奮固然不是提倡港人學甘地織布做衫,但發動「不合作主義運動」又談何容易?尤其是以中產組成的香港社會,一般港人都不相信「抗爭」、「鬥爭」理論。筆者 先後和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以及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談過,二人不約而同指出,現時市民以觀望態度來檢視CY,除非梁朝政 府做出很失民心的舉動和政策,否則市民未必願意以身試法挑戰政府。

其中,成名就分析社會上存在兩大類人,一是學歷較高、較年輕、重視人權自 由法治;另一批是學歷較低,年紀較大、較關注民生的市民。他估計,CY會做很多政策去取悅關注民生一群支持,當其民望一路上升,基於中央壓力,他又會推出 一些危害港人自由、法治及人權的政策,「屆時兩批市民角力,要看捍衞人權法治自由的力量有多堅持」。

學術界反應麻麻,但「港版不合作主義運 動」不是沒有市場。多次參與遊行示威抗議行動的八十後社運青年陳景輝就坦言,CY未上場便已經常開「先例」,例如急煞雙非推出零配額,明明說好退休的羅范 重返公職,還有提早審議《版權(修訂)條例》,「他已把香港當成『先例之都』。」陳景輝還批評梁振英經常搬龍門,所謂的「洽商」也旨在分散公眾和傳媒的注 意力:「梁振英做出那麼多先例,只會造成愈來愈多人反感,特別是年輕人,因為先例搞搞下,就變成慣例。」陳景輝認為愈年輕市民愈同意進行「原則性對抗」, 投身「不合作主義運動」。

他估計,爆發點由5月1日,到六四,再到七一,「梁振英的身份,對六四事件的睇法,出事機會很大。」由反高鐵開 始,八十後青年已是運動主力,想不到「反英抗暴」也要靠這批網絡一代。筆者無意貶低年輕人的熱情和投入,畢竟如毛主席所說「世界是屬於你們的」,可惜,被 「除魅」(disenchanted)的八、九十後,可謂在缺乏權威的環境下成長,難以組織化,但成功的社會運動,組織和紀律都缺一不可。如此看來,是否 已可斷言「港版不合作主義運動」,出師未捷身先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