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蘋論:陳冉是顛覆公務員體系的先頭部隊

2012年04月30日

候任特首梁振英先生委任前共青團成員陳冉在候任特首辦「行走」絕不是個別特殊個案, 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梁振英向特區政府開刀的序曲,而是梁振英架空公務員體系,顛覆公務員制度的第一步。若果任由梁先生肆意擴大政治任命官員的編制,大舉 引入像陳冉這類充滿親中色彩的人進入政府高層,多年來用人唯才,講究功績效率的公務員制度將逐步淪喪,研究確當程序及有規有矩的做法將蕩然無存。

陳 冉絕不是一般由內地來香港生活、念書的普通學生,她共青團成員的身份固然啟人疑竇,她在香港的組織聯繫及活動更令人難以安心。正如李怡先生在上周六的〈蘋 論〉中指出,陳冉是香港華菁會的秘書長,而這個華菁會跟中聯辦關係千絲萬縷。它的榮譽贊助人是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韓淑霞是該會的顧 問,前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的女兒則是該會副主席。單從這樣的人事佈局及關係來看就不難知道華菁會深受中聯辦影響,甚至可能是中聯辦領導的統戰組織。

陳 冉不是華菁會的一般會員,不是普通參與者,而是掌握會務及組織實權的秘書長。能成為秘書長,必然是中聯辦最信得過的「自己人」,必然跟中聯辦有密切聯繫及 關係。委任這樣的人進入政府核心,負責敏感的政權交接工作,無形中讓中聯辦插手特區政府最機密事務,無形中讓中聯辦的手伸進特區政府最機密的運作,這怎不 令人擔心及質疑呢?

更可怕的是,陳冉只是先頭部隊,七月一日以後極可能有更多類似背景的人透過梁先生的任命進入政府高層。包括以特別助理、政治助 理的身份進駐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按梁先生及他身邊人提出的政府改組計劃,除了把政府最高層改為五司十四局、引進兩個地位尷尬的副司長外,副局長及政治助 理這兩個備受公眾質疑的政治任命職位更會進一步擴充。例如把原來較高薪的政治助理職位一分為二或三,令更多非公務員晉身政府決策層,參與制訂及推銷公共政 策。而按一力支持梁振英上任的工聯會領頭人鄭耀棠的說法,行政會議成員也應有政治助理協助工作。換言之,七月一日後,將有一大批像陳冉那樣的政治助理、局 長特別助理像天外來客那樣空降進入政府,直接晉身權力核心,直接參與政策制訂工作,超越高層公務員,取代他們的角色及工作。這樣下來,公務員在政策制訂過 程的角色將會大大降低,兼顧不同利益及重組確當程序的做法將會被取代,剩下來的是不斷追求短期政治利益及掌聲,剩下的是大玩政治「分餅仔」遊戲,剩下的是 政府施政更肆無忌憚的偏袒某些政黨及特殊利益,置公平公正於不顧。

沒有人知道梁先生準備任命多少個像陳冉那樣的前共青團成員進入下屆特區政府,更不知道新班子有多少是中聯辦直接間接安插的人。大家知道的是一旦打殘公務員體系,一旦削弱不問背景唯才是用的傳統,整個香港將面目全非,變成一個跟廣州、深圳相類似的城市。



盧峯

新加坡模式對港有何啟示

2012年4月30日

「雙城記」新篇:新加坡模式對港有何啟示


香港近十多年來經濟增長緩慢,以致社會向上流動速度大不如前,當中所衍生的社會矛盾不計其數。社會中一些頭面人物對此難免心焦如焚,要改變香港經濟的發展模式。董建華年代搞「大有為」政府,結果以全面失敗告終。
現在有「適度有為」一說,因為用上「適度」一詞,其語意本身永不可能錯,但若無明確內容,則此說只是空話。經濟發展模式從來都是複雜的學問,牽一髮動全身,較安全的辦法是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

香 港的天然參考對象是新加坡,正如新加坡不斷金睛火眼地盯着香港,要在此取經。香港、新加坡兩地近似的地方很多,大家都是數百萬人口的開放型國際大都會,自 由貿易,金融中心,華洋雜處、英國前殖民地,土地面積有限,人民教育水準與收入接近,人均壽命八十一歲,總和生育率都低企等等。

但新加坡雖然在經濟自由度的國際排名中不遜於香港,她所採用的政策卻的確與香港有重要的不同之處。這正好方便我們通過比較,找出新加坡的發展政策可帶來什麼後果。
新 加坡經濟的表現,確有其突出之處。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已上漲至50123美元,比起香港的34200美元高出47%。在房屋方面,2010年新 加坡87.2%的家庭,擁有自置物業,74.4%的住戶單位更大過1100平方呎。看到這些數字的港人能不暗自悲嘆乎?

港星有共通之處

新 加坡固有她成功的一面,但我們卻不可單憑一些表面數據便遽然下結論。例如,2011年新加坡人的總私人消費只有其GDP的39.4%,與香港同年的 65.15%差別巨大。換言之,新加坡要把GDP的大比例抽走用以儲蓄及投資才支撐得住她的經濟增長,而留下來可以讓人民實際支配的消費卻不多。用絕對數 字來看,2011年新加坡人均消費是152000港元,香港則是174000港元,就算後者的十分一來自內地遊客的消費(實際上不會有這麼多),我們要打 一個九折,港人的消費量仍稍勝新加坡。

要真正了解新加坡的發展模式,我們要替她驗身照肺。
1992年美國一位年輕經濟學家容 格(Alwyn Young)發表了一篇題為〈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的學術論文,比較港星兩地的發展模式。他指出,新加坡當時所用的方法是通過其中央公積金強制地提高人民的儲蓄率,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央公積 金的供款率最高曾達到僱員工資的50%(僱主僱員各供25%)。由於總儲蓄率等閒等於GDP的一半,新加坡的資本積累極為迅速,其政府則用低息發行債券, 借走這些資金,再用以補貼政府所心儀的一些工業,這便是她工業政策經費的來源。

「父愛主義」作遂

這裏有兩個問題。

第一,新加坡的增長靠的是勒緊褲頭、減低消費、增加投資去體現。但資本愈來愈多後,因為報酬遞減律會發揮作用,新增資本所起的作用逐漸減弱,最後增長慢慢失去動力。

第二,倘若新加坡的工業政策成功,其政府挑選出來的行業因為得到資助而長足發展,或許可以成為新的經濟火車頭,抵消了報酬遞減律的作用。

但 容格通過新加坡與香港的數據作出比較後發現,不斷推動產業提升的新加坡,其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增長極為緩慢,遠遜沒有搞工業政策的香港。換言之,新加坡政府以有形之手扭曲市場以圖揠苗助長加快產業升級,卻是事與願違,量度生產效率進步速度 的TFP增長率竟是不及香港。容格由是斷言,新加坡的經濟的增長前景有限,其有盡時。

容格的預測顯然並非全對。從1997至2011年,新 加坡的人均實質GDP仍能以平均每年3.02%的速度增長,而不是完全停頓。一些港人印象,以為新加坡增長遠勝香港,可能是忘記了這段時間新加坡人口增加 36.6%,而且近十年來,新加坡貨幣相對於港元升值了46%,致使新加坡經濟用美元計算時看來相當亮麗。

容格文章發表後的二十年來,究竟新加坡為其原來發展模式保留了什麼,及調整了什麼策略,以致報酬遞減律的殺傷力未見強勁?

有 些策略新加坡沒有變。新加坡模式的背後思想是paternalism(內地譯作「父愛主義」,有些怪異,但可用),即政府告訴人民,其政策都是如父親對待 子女般為大家好,所以不要反對。人民是否認同新加坡政府父愛洋溢,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我們卻難以否定其政府確實十分精明,政府的政策往往是模擬自由市場而 得出,其對市場發放出的訊號很多時都能快速回應。新加坡以前搞父愛主義,現在仍是。

在具體政策上,中央公積金仍在運作,僱主僱員合共的供款 率現在已調整為薪金的36%,2011年國民總儲蓄率(gross national saving rate)仍高達45.3%,位於世界前列。新加坡政府仍在挑選要加以資助的戰略性行業,其推動工業政策的路向未見有變。舊中有新,有兩項政策是過去所 無,至少在規模上大不一樣。

其一是投資方針大幅改變。過去新加坡所積累到的資本基本上投資在本土,但正如上文所述,一個地方的資本太多,其 回報率便會因報酬遞減律而下降。新加坡為了避開這後果,頗為聰明地把資金洩洪,轉投國外。2011年,新加坡新增的國民儲蓄有1450億元坡幣(約等於港 幣8900億),其中717億都轉到海外投資。這是驚人的高比例,等於整個國民收入的22.4%都要往海外跑,而且年年如是。

避免「塘水滾塘魚」

這 也難怪新加坡的主權基金財大氣粗,香港著名地標之一的「又一城」去年也被其收購。新加坡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資金在境內「塘水滾塘魚」,減低報酬遞減的影 響,但其不希望把資金回饋人民消費的心態亦彰彰明甚。新加坡政府的內債高達其GDP的108%,她正是通過公積金買入政府債券,政府手上有錢後又送到境外 投資。

其二是她的人口政策。新加坡2011年有人口518萬4千人,比起1997年不足380萬人增幅驚人。新加坡的出生率極低,為何人口有此增長?原因是其人口中的非本地居民大幅上升。在這518萬4千人口中,非本地居民的佔了139萬4千人,等於總人口的27%

這 規模龐大的移民政策同樣可部分化解報酬遞減的壓力。人多好辦事,勞動力多了可增加資本的投資回報。不過,更重要的,應不是人口數量上的增加,而是新加坡政 府千方百計的吸納東南亞,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精英到那裏讀書並留下工作。新加坡挖角的動作很大,以前坡幣滙率低,我們不怕他們,但坡幣滙價大幅上升後,對我 們的威脅頗大,我不少同事都曾被挖走,但幸好我們也不是全無還擊之力。

香港學到的經驗

香港可從新加坡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首 先,她的政府能推動政策,是因為其人民樂意或無奈地接受父愛主義的思想。以香港的政治環境及人民渴求自由的角度觀之,新加坡不少政策絕難在此行得通。要港 人把工資的36%放在公積金,港人肯嗎?要港人只消費收入的39%,做得到嗎?用公眾的財富搞工業政策津貼某些行業,非受惠者如何反應?急速輸入等於本地 居民四成的移民,是否可行?香港政府根本沒有權威去實施什麼父愛主義。

第二,新加坡引入人口的過程中亦積極填海造地建房子。正因為她長期投資於建造房屋,新加坡的房屋供應遠勝香港。近三、四年來,新加坡房價雖上升了三、四成,但不足300萬港元,仍可買到千餘尺的住宅,房價比香港便宜得多。

香港樓價連年上升,正是自由市場不斷發放出訊號,告訴政府土地不足,樓宇供應不夠,但政府一段長時間內並無理會市場發出的訊號。新加坡的土地政策應該值得研判。
新 加坡的工業政策是否成功,值得效法?我看不是。從2004年至去年,據官方數據,新加坡的TFP平均每年只增加1.1%。這並不是突出的成績(中國有 3%)。我們也知道,在同一時,新加坡對科研的投入高達GDP的2.2%左右(中國有1.6%,香港更只有0.76%)。在正確的科研投資及人力資源政策 下,新加坡的TFP增長仍是這麼慢,難免使人懷疑她的工業政策是否拖後腿。

從市場邏輯來看,一個行業本身若有活力,只要政府替它掃除一些障 礙(例如吸納外來人才的障礙),它自然便可發展,不用耗費納稅人的稅款去補貼。若無活力,不符成本效益的,補貼只等於向一些善於游說的商人輸送利益。新加 坡政府能幹又「夠惡」,其工業政策的效果最多也只算是差強人意,香港若模仿,又怎會有好結果?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香港自駕遊 - 像向野生動物公園出發獵奇

香港自駕遊

     
2012年04月29日
粵港自駕遊,香港頭炮,共二十四輛香港私家車,手持許可證經深圳灣進入中國大陸。
其 中香港一個汽車團體,一行共七輛,集體誓師,重申已「買重保險」,中途壞車,「有應急方案」,並強調「集體行動」,這等姿態,帶有殖民地的「法治」優越 感,像向野生動物公園出發,或像十九世紀歐洲傳教士登陸新畿內亞島,或者一九四五年日本的神風敢死隊,只差額上綁一布條,上寫「玉碎」,喝一杯米酒,唱一 首國歌再上路。

以港台左派社會學者從西方白人學術理論抄襲來的詞彙,這是把自己的祖國,當做「他者」( The Other),對大陸不同的「駕駛文化」:如橫衝直撞、不守交通燈號、徵收額外路費等種種傳聞,一以「獵奇心態」( Exoticism)觀之,而沒有抱着謙卑的心情,學習「多元文化」,口口聲聲「一大團人,集體行動,安全得多」,「夜間決不開車以免搶劫」,已經構成對 鄰近地區風土國情文化的歧視。

如此自外的眼光,不把自己當做國家民族的一份子,是很不對的。詩人余光中,對於北上自駕遊,有這樣的情懷:

「更 大的願望,是在更古老更多回聲的土地上馳騁。中國最浪漫的一條古驛道,應該在西北。最好是細雨霏霏的黎明,從渭城出發,收音機天線上繫着依依的柳枝。擋風 窗上猶浥着煙塵,而渭城已漸遠,波聲漸渺,甘州曲、涼州詞、陽關三叠的節拍裏車向西北,琴音詩韻的河西孔道,右邊是古長城的雉堞隱隱,左邊是青海的雪峯簇 簇,白耀天際,我以七十哩高速馳入張騫的夢高適岑參的世界,輪印下重重叠叠多少古英雄長征的蹄印。」

雖然余光中沒有告訴我們,在大西北的高速公 路,若開到半途,發現一具屍骸,忽然一羣貌似「大傻」,也就是香港江湖片專演大哥的性格演員成奎安的農民漢提着鋤頭衝出要徵收一萬元賠償,喊打喊殺聲中, 怎樣打個電話給蘭州軍區,接上你的鐵哥們副司令,叫他火速調一個連過來護駕,余先生情感充沛的文筆,令人感動,香港揸慣賓士的人士和中學生,都應該一讀。

當然,這頭一批北駕自遊行的香港敢死隊,名牌列陣,每輛不是開篷法拉利就是保時捷,亮晶晶的總值兩三億,也為我們香港人爭了面子。

陶傑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蘋論:獨立輿論從來就不識時務不畏群情

蘋論:獨立輿論從來就不識時務不畏群情

2012年04月28日

香港多數人知道我們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法治,也知道應有選舉治港者的政治權利,在有機 會表達意願時許多人願意走出來,比如 03年為 23條上街,上月 23、 24日在明知不會有實質結果的情況下仍有 22萬人參加民間選特首。然而,也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當自己不想看到的現實降臨並似乎不可改變時,就會認命,接受既成事實。此外,如同無綫劇集《天與 地》所說:「香港人最擅長係乜?係善忘!」當然,還有幾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人民一樣,就是重視近利,而對影響我們基本權利的自由法治,就好像陽光空氣似 的,不覺其存在,也就不擔心會失去。
 
這就是梁振英近來民望上升的原因。 1,這已是不可改變的現實,我們沒有能力反對,不接受又能夠怎樣? 2,既要接受現實,就要對一切曾經難以忍受的事態失憶,種票、種人、西九門、防暴門、中聯辦助選門、種出一個疑似共產黨人的特首,一連串破壞一國兩制、港 人治港的情事,都要從記憶中抹掉,這樣才能自欺欺人地把日子過下去。 3,梁振英一句雙非嬰零配額和沒有居港權,立即使民望飆升,多數人只覺他的話符合近利,而不去深究是否會犧牲香港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
 
梁振英民望 上升還因為他善於辭令和有說謊不眨眼的本事。筆者不斷戳破他幾乎每日一謊言,但政界和其他傳媒卻大都不以為意。最近他聘用非本港永久居民的陳冉當候任特首 辦要職,理由是陳小姐認識他的政綱,這理由聽來真是十分可笑,怎麼可能有人相信這是真話呢?但政界傳媒竟無人質疑。陳冉的背景除了是前共青團員之外,她還 是香港華菁會的秘書長。華菁會是去年由一群內地成長、在香港發展事業的青年人創辦的組織,聲稱以「心繫祖國,服務香港」為宗旨,要「代表香港的一種新興的 力量」,「為香港發展和國家未來集賢聚能」,它的榮譽贊助人是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和梁振英,榮譽顧問是中聯辦青年工作部部長韓淑霞,副主席包括前港澳辦副 主任陳佐洱的女兒陳晴。這個擺明要「為香港集賢聚能」的內地來港青年移民組織,被任為秘書長的陳冉怎麼可能沒有中共背後主導的背景?梁振英把陳冉聘進候任 特首辦,豈止於兩個多月的任期?這是不顧香港公務員聘用制度的規定,陸續把一批大陸的「新興力量」引進香港管治班子以及公務員系統的開始。
 
在梁振 英如此肆意妄為的同時,就爆出現任特首外訪住總統套房之事。於是輿論與政界的焦點就集中在貪曾身上,而輕輕放下對陳冉個人及家庭背景深入查探,更少人理會 華菁會將在香港政治中扮演甚麼角色。究竟貪曾的總統套房對我們未來的權利影響大呢,還是陳冉的事情影響大?再看唐英年的感情缺失、僭建,曾蔭權的受款待, 這些事情與香港市民的關係大呢,還是種票、種人、防暴門、中聯辦介入選舉對我們的影響大?那些無關宏旨的個人操守,竟成為主導香港過去幾個月局勢的關鍵。 如果說這些事的陸續出台都是有幕後人在設計,那麼香港市民是不是中了計?

有人指「蘋論」作者持續批評梁振英,是 「過時」。有人說《蘋果日報》提出要同梁振英「砌到底」是先設立場。所謂「過時」,莫非就是指「不識時務」吧。獨立輿論從來就是「不識時務」的,從來就應 該是質疑權貴的公器。前輩報人張季鸞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應是新聞工作者的信條。其中不盲,就是因為民眾往往被政客所騙,為眼前利益所蒙,因此, 獨立輿論除了不畏權勢之外,更要不畏群情,忠於自己所相信的核心價值。

現代鴉片─ 電腦, 魔鬼的辯護士

2012年4月28日

現代鴉片── 電腦

評論人的天職,就是發掘話題,挑戰世俗的定見,甚至不惜充當魔鬼的辯護士。魔鬼的辯護士一詞,來 自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教廷。教廷要封聖某人,先委派一名資深的教士或教廷律師,站在反對的立場,抱着徹底的懷疑態度審視所有證據——那人行的真是神迹嗎? 直至他認為所有證據都「無可懷疑」(beyond doubt),教廷要百分百肯定才能封聖。那教士或教廷律師便俗稱為魔鬼的辯護士(devil's advocate)。

當時,教廷經常舉行教義的辯論大會。其中一人被委派為魔鬼的辯護士,職責就是反駁另一方,通常是主流派或多數派。他不 必相信所持的立場,只須提出論證推翻對方的主張。這些神學辯論(例如流產嬰兒可否上天堂),今天看來十分無聊。但這種對抗性辯論(adversarial debate),卻是西方法庭審判制度的起源,甚至以「無可懷疑」為入重罪的標準,以寧縱無枉為法治精神,也是始於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教廷。

社 交網站如面書,以及躍升為全球十大最多人使用的網站之一的Twitter,均被視為給群眾充權、帶來革命的媒介。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佔領華爾街運動等,都 顯示了微博的力量。占飛一直不敢苟同。最近看到寫體育評論起家、進而成為文化評論人的古柏(Simon Kuper)一篇短文,深感吾道不孤。

安靜主義

按 照古柏的看法,雖然面書及Twitter可以號召網民——尤其是年輕人——站起來。在運動及示威中,它們對群眾互通消息、調動人手與警方周旋,的確起到重 要的作用,但整體來說,社交網站、Twitter乃至電腦卻是反革命的東西(anti-revolutionary devices),事關電腦只會帶來「安靜主義」(quietism)。試想像一下,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25%,不是靠綜援過着不飢不 寒卻沒有前景的生活,就是花費金錢去再培訓讀個無無謂謂的學位,以避免成為雙失青年,較好的不過是有一份前途不明的薪酬過低(underpaid)工作。 假若這樣的情況在1960年代發生,恐怕年輕人都上街鬧革命去了!

可惜,今天的年輕人都在玩電腦,寫面書、Twitter……他們會咒罵、 說粗言穢語,有創意的從事二次創作:玩惡搞、改歌詞,博得看官一粲,便十分滿足。看網上憤青的「言論」,你還以為他們即將揭竿而起,把舊世界打個稀巴爛。 實際上,他們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的一群。古柏把這現象稱為slacktivism,和activism剛剛相反。電腦的一代是懶得作反的一 代!為什麼?因為電腦的一代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對着電腦。愈是雙失,對着電腦時間愈長,可能一天高達十小時以上。電腦是他們的鴉片,令年輕人失去上街鬧革 命的意志。


日子易過

經濟衰退加上失業高企,本應導致治安敗壞及罪案大增。但西方發達國家的罪案——尤其是年輕 人犯罪——並無大增,皆因年輕人要求太低,只要有瓦遮頭,吃得飽(不用吃得好),付得起上網費,他們便天天上網免費聽歌、看錄像短片(video clips)、拍照分享,like來like去又一天,日子很易過。

果如是,那請立法會趕快通過網絡23條,最好政府趕快把一些網上憤青送入監牢,讓年輕人無法繼續吸食「電腦鴉片」,早點上街鬧革命!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金融業搞甚麼特區? 「打造」另一個曼克頓?

利字當頭:錢海

2012年04月26日

最能代表過去三十幾年開放改革的地方,應該是深圳。我覺得,今天的深圳,就像十九世紀末的紐約曼克頓;這個城市由尋找機會的移民組成,文化上也多元包容。
 
當然,如果一切都好好地發展下去,或者幾十年後的深圳,會比今天的紐約曼克頓更繁榮。不過,歷史沒有必然的結局,深圳要變成未來的曼克頓,還是要看某些機緣巧合。

曼克頓路遙遙

過去這一個月,投機者的字典,忽然間多了前海金融區這個詞彙。如果是工業發展,特地劃一個區域出來,平點租,搞點甚麼物流配套,道理上還說得過去。

但是,金融業搞甚麼特區?我的比喻是,在旺角刻意地搞個甚麼銀行中心。噢,不,旺角的西洋菜街,真的有一個銀行中心。難道這個甚麼前海概念,就是這個級數的貨色嗎?
有位高人提醒,深圳發展到現在,可以用的地已經買少見少。所以,前海金融區的概念,說到底,還是希望將地皮的價值盡量提高。

當然,我也有一個善意解讀:深圳市的官員,也意識到有些制度上的因素,還是香港這一套比較優勝;不過,要開宗明義說學香港的做法,又似乎不可行。最政治正確的做法,莫過於借人民幣國際化做藉口,然後請香港的銀行業到這個地方去做點事。

不過,香港的優勢,除了銀行的服務,還有法制和監管機構。試問,這個前海金融區,可以用香港的法制,讓香港的金管局取代大陸的銀監嗎?這些問題不解決,恐怕這個概念還是一個地產項目,要「打造」另一個曼克頓,路途還是有點遙遠。

利世民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網絡23條」通過在即 三大例證湯家驊理虧


2012年4月26日

「網絡23條」通過在即 三大例證湯家驊理虧

一向喜歡上網的讀者,下月可能發現,網絡討論區、facebook出奇「乾淨」;那些舊曲新詞、諷刺「蝗蟲」的歌曲,統統消失;以電影海報形容上海仔江湖飯局的「惡搞」圖,從此不見;連明嘲人生導師的電視截圖也不復存在……

一條影響本港網絡生態的法案正在審議,將於下月表決的《2011版權(修訂)條例》一旦通過,在討論區和facebook流傳的改圖、截圖、惡搞圖及惡搞歌等「二次創作」,全部被一網打盡,成為非法侵權物品。創作者固然要負上刑責,連分享者也墮入法網。

網 民當然大罵修訂為惡法,狠批「網絡23條」剝奪創作、言論自由,打壓反對聲言,希望豁免。泛民議員湯家驊提出接受政府「讓步」,引入所謂「輕微經濟損失」 原則,聲稱九成半「二次創作」都可豁免。但不少法律界人士質疑幫助有限,加上執法部門對網絡和惡搞一向保守,條例通過後隨時造成寒蟬效應,猶如扼殺網民思 想創作空間。

《版權(修訂)條例》的爭議,數天以來極速發酵。有關條例早在去年6月已刊憲;政治,確是瞬息萬變,這年多來,香港經歷劇力萬鈞、峰迴路轉的特首選舉,以至各方(也包括老紀)也忽視這條大大影響香港網絡生態的法例修訂。

由於法案委員會已支持在下月9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恢復對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即兩個星期後,法例修訂便大有機會通過,各方後知後覺也好,臨危受命也罷,也把視線轉到這條俗稱
「網絡23條」的《2011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上。

條 例草案其實是對現時《版權條例》作出80項修訂,當中包括建議日後不論以任何電子傳送技術方式,向公眾發放侵權作品,都屬干犯刑事責任,最高刑罰為每件作 品罰款5萬元及監禁4年。另外,還修訂現時《版權條例》第118條,指任何人在未獲版權持有人特許下,傳播一些侵權物品,不理是否具牟利或商業用途,同屬 犯罪。這兩項修訂成為網民批評條例為「網絡23條」的元兇。

要明白網民為何反對這兩項修訂?香港網民最常用的是網上討論區和 facebook等分享平台,近年網民常常因應社會事件、網絡文化或娛樂話題,而進行「改圖」和「截圖」。所謂的「改圖」,就是從社會上原有物品中,稍加 創意修改,作為揶揄題材。近期例子,就是特首選舉中,范徐麗太多番表示支持唐英年參選特首,具創意的網民便把電影《桃姐》的海報,原本葉德嫻和劉德華的頭 像,改成范太和唐英年的頭像,諷刺范太「悉心照顧」唐唐選情。

至於「截圖」,通常是網民認為某齣電影或電視劇中一些對白太精采,或對其希望 傳遞的意思有更好的演繹,而把電影、電視畫面截下來,例如早前無綫話題作《天與地》,主角佘詩曼對社會的批判,便成為網民為表達對社會不滿的最佳題材。由 於「截圖」和「改圖」都是啜核、諷刺之作(網民稱為「惡搞」),所以在網絡世界大受歡迎,加上智能電話、分享平台普及,很易收到一傳十、十傳百之效。但這 些惡搞圖幾乎全部沒有得到原屬版權持有人的同意,在新修訂條例下,網民惡搞圖即使不涉及牟利和報酬業務目的,只要執法機關認為已達到損害版權持有人權利程 度,已屬違法,網民可被刑事檢控。

而更令網民甚至一般市民擔心的是,如果連不論以任何電子傳送技術方式,向公眾發放這類惡搞創作都屬犯法, 那麼,大家只要在facebook上一按share(分享),便已觸犯官非。所有網上「二次創作」(即包括「截圖」和「改圖」)俱成刑事罪行,嚴重影響網 絡上表達自由,網民因此把修訂草案形容為「網絡23條」,藉此突顯其扼殺言論自由的本質!

截圖改圖惡搞 日後俱屬犯法

事 件最新發展,既是法律之爭,更是政治之爭。公民黨議員湯家驊早前代表泛民,同意政府修訂,引入「輕微經濟損失」概念,即執法機關或檢控一方,必須證明那些 「二次創作」造成「輕微經濟損失」才屬犯法,否則可被豁免。但其他泛民議員,包括所屬的公民黨都不同意,黨友陳淑莊更準備另外提出私人修訂,要求直接豁免 「二次創作」於條例之外。
所謂「輕微經濟損失」,實在是法律技術性詞彙,不單網友,連老紀都覺難明,所以老紀特意舉出近期幾個著名「二次創 作」例子,請教湯家驊等共四名法律界人士,對整個網絡上「二次創作」的影響作出評估。老紀找來的例子,包括諷刺大家樂的「太刻薄」、批評內地新移民的惡搞 歌曲《蝗蟲天下》,以及近期因網民不滿領匯趕走小商戶而惡搞「尋味時光」活動海報,而成「尋你老味」【圖】。

總括而言,湯家驊認為所謂的 「輕微經濟損失」,其實是指有無經濟損失。按他理解,大部分平面創作的「二次創作」,由於「二次創作」後,多數不會影響人購買該件物品的意欲,所以不構成 「經濟損失」,「『太刻薄』和『尋你老味』的例子,個標誌版權是被侵,但惡搞後不會影響設計者的版權收益,記住版權收益不等於生意損失」。但惡搞歌曲,即 那些填上新詞的流行曲,由於流行曲有版稅收入,那肯定是超乎「輕微經濟損失」,被告機會相當大【表】。

本身也支持修訂的民主黨,黨員之一的 律師黃國桐,就認為湯的修訂難以保障網民,「條例未修訂時,惡搞存在灰色地帶,你可以話侵權,又可指是抄橋,但條例修訂後定義就清晰得多,網民好難用抄橋 來辯解」。湯家驊重申,刑事行為入罪標準較高,既要證據充足,還要無合理疑點,並且案件要有一定入罪機會,「如果你擔心他夾硬告,那不是法例問題,是執法 部門的檢控態度問題」。

現時,主要是海關執行《版權條例》,而不同電子方式監管,具刑事執法權最多要數警務處,然而兩者對網民眼光來說,執 法尺度都備受質疑。2010年農曆新年時,海關指收到投訴,充公社民連「惡搞」民建聯的「禮義廉」T恤。後來海關通知社民連,不會就「禮義廉」T恤一事提 出檢控,但又沒有發還那些T恤,變相充公,此事令人懷疑海關執法尺度。

至於警方的科技罪案組,更多次以「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名控告網民,最 新鮮一宗是昨天在油麻地拘捕一名涉嫌放上裸照的15歲少年;而最轟動的,要數有網民在網上戲言「炸迪迪尼」,結果又被成功檢控。雖然法院已裁定有關人士罪 成,老紀尊重裁決,但網民只打一句戲言,而他又未有購買爆炸物品意圖犯案,但一被起訴時,因刑罰不算高,很多被控人士選擇認罪了事。在執法保守、條例修改 又有縮窄言論自由空間下,網民周日準備上街反「網絡23條」,也許是唯一跳出虛擬世界的實際可行行動。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港版不合作運動

2012年4月25日

金針集 : 倒梁倒出個「港版不合作運動」

這邊廂,「核心價值之戰」愈演愈烈;那邊廂,「本土價值之爭」愈挖愈深!在這兩大社會「地熱」的交錯激盪中,梁振英一再衝擊「港人治港」,就很容易激化出香港前所未有的政治運動。而最新登場的,就是「不合作主義運動」!
資深傳媒人黎則奮日前撰寫題為《當前的形勢和港人的對策》的文章,洋洋萬字,論盡香江時局。當中有對梁振英上台的前因後果分析,而更有趣的則是「鬥梁策略」。
黎則奮建議的方法有二:一是鼓吹「不合作主義運動」,以抵制和杯葛沒有民意授權的特區政府;二是開展和平鬥爭。

「不 合作運動」(Non- Cooperation Movement)為印度聖雄甘地所提倡,是他在1920年號召的一場非暴力抗爭,重點包括全面抵制殖民地政府,如辭去由英國人委任的官職;不接受英國人 教育,把子女由公立學校轉送到印度人辦的學校;不存錢入英國的銀行,改為存款到印度人自辦的銀行;還有不交稅、抵制英國貨,只用印度人的自製的輕工業製成 品。

甘地提倡 不交稅抵制英國貨

筆者就教黎則奮,他笑稱自己不是甘地,所提倡的「不合作主義運動」也未有具體 內容,純屬提綱挈領,但認為有必要糾正港人心態:「如果你唔贊成梁振英政府,那你毋須從建制出發去想。」他指,從傳媒中看到有報章「提醒」現屆政府要做好 和下屆交接,又看到不少輿論指共青團背景無問題,未有深責陳冉加入候任特首辦,「呢個係好嚴重,因為陳冉成功,意味一名中共幹部今天便可南下到政府返 工。」他還大彈梁班子肯定是自回歸以來最弱,「董先生的班底是自找的,雖然他(政策)做不到,但不同局長都是獨當一面人物。曾蔭權班底都是他相信的AO, 反觀梁振英,班子人選根本由中聯辦物色,他們最終也只會聽命西環。」黎則奮重申上至泛民,下至普羅市民,都應培養抗爭意識,毋須事事從建制角度出發。

黎 則奮固然不是提倡港人學甘地織布做衫,但發動「不合作主義運動」又談何容易?尤其是以中產組成的香港社會,一般港人都不相信「抗爭」、「鬥爭」理論。筆者 先後和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以及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談過,二人不約而同指出,現時市民以觀望態度來檢視CY,除非梁朝政 府做出很失民心的舉動和政策,否則市民未必願意以身試法挑戰政府。

其中,成名就分析社會上存在兩大類人,一是學歷較高、較年輕、重視人權自 由法治;另一批是學歷較低,年紀較大、較關注民生的市民。他估計,CY會做很多政策去取悅關注民生一群支持,當其民望一路上升,基於中央壓力,他又會推出 一些危害港人自由、法治及人權的政策,「屆時兩批市民角力,要看捍衞人權法治自由的力量有多堅持」。

學術界反應麻麻,但「港版不合作主義運 動」不是沒有市場。多次參與遊行示威抗議行動的八十後社運青年陳景輝就坦言,CY未上場便已經常開「先例」,例如急煞雙非推出零配額,明明說好退休的羅范 重返公職,還有提早審議《版權(修訂)條例》,「他已把香港當成『先例之都』。」陳景輝還批評梁振英經常搬龍門,所謂的「洽商」也旨在分散公眾和傳媒的注 意力:「梁振英做出那麼多先例,只會造成愈來愈多人反感,特別是年輕人,因為先例搞搞下,就變成慣例。」陳景輝認為愈年輕市民愈同意進行「原則性對抗」, 投身「不合作主義運動」。

他估計,爆發點由5月1日,到六四,再到七一,「梁振英的身份,對六四事件的睇法,出事機會很大。」由反高鐵開 始,八十後青年已是運動主力,想不到「反英抗暴」也要靠這批網絡一代。筆者無意貶低年輕人的熱情和投入,畢竟如毛主席所說「世界是屬於你們的」,可惜,被 「除魅」(disenchanted)的八、九十後,可謂在缺乏權威的環境下成長,難以組織化,但成功的社會運動,組織和紀律都缺一不可。如此看來,是否 已可斷言「港版不合作主義運動」,出師未捷身先死?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中國「由北及南」策略經營南海

2012年4月24日

中國「由北及南」策略經營南海

菲律賓軍艦在黃巖島周邊海域企圖抓扣中國漁船、漁民,給聞訊趕到的兩艘中國海監船救下。目前菲律賓艦隻二十餘艘仍然滯留在該島周邊泄湖和鄰近外海,與中國船隻對峙已有十天之久,迄今仍無轉圜迹象。

中 國派出總噸位2580噸的漁政310船趕赴南海,20日駛抵黃巖島海域。310船是中國最先進的漁政船,奉派在該海域執行「常態性漁政執法管理工作」,是 以,今次中國可能已在黃巖島上施工,並對中國漁民在周邊海域作業作好長期抗爭的預案,不會輕易讓步。中菲兩國就黃巖島的爭端,已呈現可能陷於長期化的趨 勢。

此外,中國漁船如瓊瓊海09009號先前因遭到菲律賓海軍襲擾,於13日被迫撤離黃巖島周邊海域。如今漁民聞悉有大型漁政船「護法」,有恃無恐,紛紛前往該處作業。如此,兩國爭端豈能善了?況且,一旦雙方擦槍走火,兩國外交爭端隨時可能演變成軍事衝突。

中國人島上建碼頭

黃 巖島位於南海,卻不屬於南沙群島,是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嶼。黃巖島東離菲律賓蘇比克港約126海浬,北距廣州約600海浬;美軍把蘇比克灣基 地交還菲律賓時,順手把黃巖島移交菲方。由於菲律賓內政紊亂,海軍力量薄弱,所以從未對該島作有效接管。此後,中國漁船常到泄湖停泊避風,中國人開始上 島,在島上和周邊修建碼頭和其他設施,供漁民避風之用。

無論中沙群島黃巖島,還是具有更大戰略意義的南沙群島美濟礁,中國與菲律賓在主權歸 屬上均存在尖銳的矛盾。菲律賓儘管距離黃巖島、美濟礁遠較中國為近,卻遲遲不實施管轄權,等到中國人在黃巖島、美濟礁上陸續修建設施,馬尼拉提出抗議以 後,中國外交部解釋說該島不屬於中國海軍南海守備部隊統轄,僅是中國農業部實施漁政管理而已,至於島上建築工程施工,僅出於為漁民避風提供方便而已。

尤 其美濟礁事件,觸發中菲兩國激烈的交涉,招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指摘,於是中方暫停在島礁上的施工。中國外交姿態可以放低,卻仍以海軍武力作後盾,絕對不准 許菲律賓登上甚至接近黃巖島、美濟礁,更不用說讓菲方登島拆除中方已建或在建的設施了。中國軟姿態做足,硬工夫到位,於是乎,菲律賓只能徒呼荷荷了。

此外,中國為了平息國際社會指摘,不讓外交大局和經濟建設大計受到干擾,把經營南海的方略調整為「穩南保北」,即在南沙群島收縮戰線,確保處於中國海軍控制下的幾個島礁的安全,而把重點放在北部灣和西沙群島的安全。

等 到外交風波過去了,馬尼拉對此事束諸高閣,中方又在黃巖島、美濟礁上加緊施工建設。馬尼拉再次提出抗議,北京如法炮製,盡量不讓中菲矛盾爆發。馬尼拉屢次 抗議之後,在黃巖島、美濟礁上,各式建築已經大致就位,具有自衞能力,中國海軍導彈護衞艦則在周邊海域不斷巡邏,周邊國家不敢越雷池半步。質言之,時至今 日,黃巖島、美濟礁已經置於中國實際控制之下,成為中國在南海的永久性堅強前哨。

中國許多民眾一直認為,以往北京在南海主權維護上少作為、甚至不作為,實際上,大謬而不然。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之前,在南海四大(西沙、東沙、中沙、南沙)群島所轄諸多島礁中,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問津的餘地,遑論置喙的資格?

實際控制美濟礁

北京對南海的發言權,僅局限於當年中華民國政府獨自在地圖上畫的十一段虛線而已。何況,其中在北部灣的兩段虛線,由於中國與北越關係友好,毛澤東又批准把白龍尾島劃歸北越,因而早就在地圖上刪掉了。

曾幾何時,南海地區勢移境遷,今時不同往日,局面跟過去大不相同了。南海四大群島中,西沙群島島嶼眾多而且適宜人群居住,處於北京完全控制下;中沙群島唯一的島嶼黃巖島也處於北京實際控制下;東沙群島也處於台北控制下。

至於南沙群島,海域廣袤,島礁四布,最具有經濟價值,台北佔領了主島太平島,大陸則佔領了永暑礁、華陽礁、渚碧礁、東門礁、赤瓜礁和南薰礁六個礁盤,以及實際控制了美濟礁。

尤 有甚者,筆者默忖,在今後南海博弈中,何時及鋒而試,行動指向何處,分階段施為還是一步到位,主動權概在北京手中。這次北京在黃巖島爭端寸步不讓,可能亦 即北京在南海問題上,確立的「由北及南」策略的初步實施而已,中方是不甚可能半途而廢的。雙方要在黃巖島爭端中妥協,看來只有同時撤退船艦之一途。如此, 不但中方控制黃巖島的事實獲得法理依據,而且今後漁民有權利在此作業了。

綜上所述,在南海戰略博弈上,過去北京所作所為,猶如「鴨子劃水」,在水面上似乎紋絲不動,在水面下卻是做足工夫。概如上述,收到的效果是相當可觀的。若論者不以為然,則是沒有從戰略角度觀察事態發展所致。

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採訪空間 - 強大的一方要求弱小的一方退讓

2012年4月23日

採訪空間不能「互讓」

近年,記者在中聯辦門外採訪時屢受警方阻撓,香港記者協會就有關安排向警方投訴,警務處處長曾偉 雄於本月14日表示,警方會盡力協助傳媒採訪,但每一次採訪要求都不一樣,現場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不可能只有A、B、C幾種方法,期望傳媒和警方能互 諒互讓,若雙方只是我行我素,無助解決問題;一哥又說,活動現場經常出現混亂場面,警員要在維持秩序和方便記者採訪之間取得平衡,那是很困難的事。

曾 偉雄的「互諒互讓論」言猶在耳之際,翌日中聯辦又有示威活動,警方把正門外的花槽列作「警察行動區」,一度只准四間電視台人員入內採訪,電台和平面傳媒的 記者全部貶成「次等」,獲安置到約十米外的採訪區。結果現場十多名記者「集體起義」,拒絕進入被謔稱為「豬欄」的鐵馬區域,最終爭取到與電視台記者的「平 等待遇」。

前線記者都知道,採訪空間不是天賜的,更多時候須要努力爭取,過程中可以「互諒」,但絕不能「互讓」,因為空間一旦收窄,往後只會愈收愈緊,絕不會無條件再放鬆;中聯辦外的採訪生態,恰好是香港新聞自由陷入溫水煮蛙的最佳寫照。
九米通道 變成一米
中 聯辦於2001年遷入西環干諾道西現址,門外行人道有九米闊,翌年卻增建一個六米闊的花槽,令原本寬敞的道路變成只有三米,請願人士無法在正門集會。去年 1月港台節目《議事論事》引述運輸署和路政署的書面回覆,指花槽是「配合有關道路改善工程,一併提升路旁綠化設施」,聲稱工程前已按程序作諮詢。但西區區 議員甘乃威指政府根本沒有按正常程序諮詢,他引述有官員稱因為收到居民投訴法輪功學員長期佔用路面練功和示威,故此才建大花槽阻擋,該設施是有政治考慮 的。

根據運輸署《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建議,綠化帶的闊度應是一點五米,即花槽較正常僭建多了三倍;手冊同時建議,行人道附近若有引致人流量多的設施,例如政府設施、機構或商場,行人道最少闊四點五米,但現時路面只剩三米闊,已屬違規

中 聯辦正門的花槽建成十年了,成效可說相當「顯著」,一方面趕絕了法輪功,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正門聚集的人數;同時警方可以不同借口作出管 制,everything under control。觀乎近月來每有示威活動期間,警方在三米闊的通道兩旁,再加上一排排的「鐵馬三文治」,然後派出警員坐鎮,令通道窄得只餘約一米的縫隙, 迫使示威者單人前行,難以在場逗留,更難言集體衝擊大閘,安全系數大大提高。

這樣精密的安排方式,當然沒有為傳媒預留位置。有記者把那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道戲稱為「劏房走廊」,而劏房,正是備受剝削階層的樊籠,一旦視之為棲身之所,感覺良好後便如獲大恩,一旦政府未談安置便說遷拆,還要挺身維護呢。

原 本是九米,加上巨型花槽後剩下三米,鐵馬和警員進駐後僅餘一米,示威者沒處容身,記者被擠在外頭。九死一生,歷時十年,現時那條通道(或許該說「夾縫」) 如皇恩大赦,然後當權者走出來說,香港市民有表達言論的自由,記者也有採訪的自由,但要守法和遵守規則(誰的主場?誰訂的規則?);然後官方說:「新聞自 由是香港核心價值,當局會盡全力協助傳媒採訪。」堂而皇之的語言背後,市民的表達自由和傳媒採訪空間正不斷受到蠶食。
可悲的是,中聯辦門外的情況,只是其中一鍋危害民權的溫水;近年特區政府正不斷翻炒「中聯辦模式」,即以各種理由借口,收窄市民和傳媒原有權利。

收窄公式 彰彰明甚

公 式是這樣的:先找出普遍市民不關心、不接受或者沒好感的議題,例如法輪功或「過激」的示威行動等,然後以此制訂新行動標準,例如建設大花槽或對示威者動輒 施放胡椒噴霧,強行拘捕或重判等等。當權者自覺有民意支持,稍為違規亦不會受到追究,就如中聯辦外的僭建花槽至今仍穩如泰山,警員強行拉下示威者的眼罩再 噴胡椒噴霧,亦不怕被追究使用過激武力,甚至把那些場面變成為「常態」,錯的都是示威者。

過往記者被捕是大新聞,但近年記者遭到警員或政府 機構保安員粗暴對待,甚至拘捕帶署都變得很尋常,投訴、解畫、再投訴、再解畫,從來沒有聽到有警員或相關人員受到處分,反而聞說新政府總部的保安員抵擋記 者有功,迅速升職,同僚豈不爭相仿傚?小市民經常找傳媒申冤,訴說面對官僚硬板的無奈,但記者面對官威亦嘆奈何,跟市民一樣無力。

警隊一哥 說要互諒互讓,但諒和讓也要講資格,當強大的一方要求弱小的一方退讓,那就是壓迫和剝削,較諸政府等當權者的強大,作為第四權的傳媒仍是弱小,當形勢是筆 和攝影機vs胡椒噴霧、警棍、手銬、鐵馬,力量顯得多麼懸殊。記者要保住採訪空間,除了在現場作出抵抗和寸步不讓,更重要是有一顆同理心,看到當權者不合 理手段對付異己時,必須抱着最嚴謹的監察標準。

試想想,當工人動工興建花槽時已遭反對,違規建成後也不斷受到聲討,那個原本九米闊的香港人主場,還會變成今天只剩一米的夾縫嗎

特 首輪換在即,候任特首梁振英近日不斷發表討好人心的治港政策,相信出發點是好的。但市民和傳媒必須密切監察民權有否受到侵害,當中除了自己的權利,更重要 是顧及他人,適時捍衞。否則,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迫害而不作聲,就如作惡的共犯,輪到自己受害時,便沒人一起發聲頑抗了。
傳媒工作者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叫人大陆人就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作者:最南边  发表日期:2011-4-12 22:24:07   作为一名福建移民的后代,在海南有许多的福建移民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从来都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从来从来都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我们这的祖祖 辈辈一直都叫内陆人为“大陆人”所以我们这些后辈也就跟着这样叫了,可是可是结果是被内陆人骂我们说什么我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天地良心啊,我们一直都 认为我们是正宗的中国人啊!为什么叫内陆人叫成大陆人就被认为我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呢?好奇怪哦?我们所叫的“大陆人”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啊,没别的 意思啊,你们想我们的老祖宗从福建漂洋过来还到海南这个小岛上,我们的祖宗是从内陆漂到岛上的,他们肯定就认为我们现在在小岛上生活得管以前的老家叫大陆 咯,所以自然就叫内陆人叫成大陆人拉!!还有为什么湾湾可以叫内陆叫大陆,而我们海南岛不能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吗?台湾是岛同样海南也是岛啊?


作者:最南边  回复日期:2011-5-14 16:51:00

-----------------------------
不然叫~~~中國大陸 可以嗎?
-----------------------------
不可以哦,如果这样叫的话,也会被骂的,会被骂成,什么你们叫我们中国大陆???你们以为你们是外国人啊??还中国大陆,你们不是中国人吗??呵呵,就又被骂出什么海南想独立啊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什么的东东来了

 


 作者:最南边  回复日期:2011-5-14 16:46:00   哈乐54 LZ我没有瞎扯蛋哦,内陆人对我们海南人叫你们大陆人真的是在网上骂声一片的!!,最经典的骂声就是,你以为你们海南是港澳台啊??还大陆人!!你们海南 比哪个哪个省有钱吗??呵呵,然后就拿什么GDP什么的来比较了!!!呵呵,你们内陆人认为我们叫你们大陆人是因为看不起你们什么的认为我们比你们高一 等!好多人认为只有经济好的地方比如说港澳台才可以叫你们大陆人,海南不配叫你们大陆人的,在许多
内陆人心里.大陆这词是贬义词来的,所以我才发了贴来解 释解释


 作者:最南边  回复日期:2011-5-15 21:07:00   呵呵,你们可以到百度三亚贴吧去看看,多得是不理解的,其实,也难怪拉,我想大部分是因为台湾的关系吧,台湾是中国的没错,但现在台湾的情况大家都知 道,台湾叫中国叫大陆了,大家都是认可的,可是海南现在是由中国管的,海南也叫大陆,就好象把海南和中国大陆分开一样,在感情上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大 家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都可以自己去百度或者找贴子看看的,这问题其实存在很久的了,不是一两天的问题哦,呵呵,一般我不会直呼内陆人为大陆人的,怕有的 人不高兴,因为之前我在内陆上的学,称呼过他们为大陆人的,同学都不高兴的,所以我一般都称呼为内陆人,但在海南的本土老人或者说没出过海岛的人就会直呼 大陆人大陆人的,出过海岛的人对内陆人的称呼都是比较敏感的


作者:下線就與我無關了  回复日期:2011-5-2 15:10:00  就跟沿海地区叫内陆做内地一样.

我们老师都是跟我们说"人家内地的学生读书不知道多用功!!看你们怎样怎样..要好好学学人家内地!!"

我广东人.


广东传统文化系香港得到很好保护

xxxxxx  发表于 2012-2-20 20:42:10
YYYYYYYY 发表于 2012-2-20 15:48
不过宜家好多内地人(内陆省份)的确系唔识睇正体字,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将会从文字上消失。


我地都系出生在“文化大破坏”时期,列祖列宗的文字被共匪颠覆不少。但这不会割裂广东文化,广东传统文化系香港得到很好保护,从今起开始:学习繁体字

怎料奇迹,全由破壞計劃開始

2012年3月24日

紀曉風 獨眼新聞
黑客入侵激發公投意識 硬保振英勢爆七一效應

如果有人以為香港人並不在乎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接受溫水煮蛙,那麼,周五,數以萬計在街頭苦候「投票」的香港人,給予他們堅定的答案。

新一屆行政長官將於周日選出,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周五進行選舉前最後一次全民投票,本計劃讓合資格的市民在網上或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投票,怎料大學的伺服器在周五早上出現故障,懷疑被本地黑客入侵,大部分市民都不能登入投票。

由於相信網站遭惡意入侵,企圖令全民投票胎死腹中,結果反而激發「公投意識」,令平日鮮有行動的港人義憤填膺,寧願犧牲時間、精神甚至健康,也要冒冷風到票站外苦候投票。沒爭先、沒恐後,所有人都好似好有默契,以沉默而又堅定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意願。總之,無論那些黑客是紅色抑或黑色,港人都要還以本色!

3月25日舉行的特首選舉,若西環一意孤行硬保梁振英,相信由3.25開始,示威遊行只會無日無之,然後是4月的立法會西九門專責小組聆訊候任特首梁振英,5月好有可能輪到「商台續牌事件」排上立法會議程,6月就有「六四事件」23周年,最後,七一來個總爆發,勢將重演五十萬人上街的史詩式場面。

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籌辦的「民間全民投票」,本來主要呼籲市民下載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或登入港大民研的專用網站投票,另在全港設10個票站及租用5架小巴作流動票站,方便未能使用電腦和手機的市民。由於不論以手機或電腦投票,市民都要發放須收費的短訊核實身份,所以連泛民都估計反應不會太熱烈,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此前估計有5萬人響應,「如果有10萬人,我會說非常非常滿意」。

怎料奇迹,全由破壞計劃開始。

網絡投票於周五早上一直出現問題,連累票站投票也暫緩;經過個多小時調查,港大民研相信投票系統遭來自本地的黑客入侵,令投票網站在每秒鐘受到100萬次點擊。

港大民研於是率先在理工大學票站內改以人手填選票。市民知悉投票網站遭入侵後,投票情況更加踴躍。在理工大學任教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指,早上剛剛回校時,理大票站只有20至30人,到接近中午午飯時段,校園內等候投票人數已達逾百人,「見到啲人,係湧下來」。

鍾庭耀於是在下午宣布「土法」投票,市民只要把選擇寫在白紙上再放入信封,然後在封面寫上身份證號碼,待港大民研稍後再輸入資料。鍾庭耀甚至呼籲市民自備紙張及白信封。

無人想到辦選舉經驗豐富的香港,竟然淪落至以此土法投票,但市民像不忿黑客阻撓,於放工時間更愈來愈多人湧往各個票站投票。

在理大票站,一度有600人排隊投票,但秩序井然,無人鼓譟,大家靜候。據熱心讀者指,等候時間不需一小時已投票,截至周五下午六時,共有逾4000人在理大票站投票。

情況最惡劣要算在大圍港鐵站的流動票站,所謂「票站」,其實只是一輛小巴,但投票人數絡繹不絕,有人稱最高峰時排隊等候人數多達400人。昨晚氣溫急降,但無損市民熱情,「有啲市民啱啱跑完步,諗住好快投完,一身單薄跑步裝束,結果飽受風吹」。有人更等候差不多兩小時才完成投票。

市民冒寒風堅持投票

港大民研周五晚宣布,除屯門大會堂外,所有票站周六朝九晚四繼續開放,另外還加開八個票站,方便市民投票。鍾庭耀亦指,截至周五晚上九時半,已有4.5萬人投票,相信待周六票站投票和網上投票恢復後,即能達標。

一般港人在特首選舉沒有投票權,市民多以「食花生等睇戲」心態靜觀逾月來特首選舉的選情變化,何以在最後一天才站出來,不惜捱餓、捱冷、犧牲時間投票?何國良分析認為,網上投票本來只是小事一樁,而且對特首選舉影響有限,但正正由於連「小小的事都無得做」,反以激發更多市民站出來投票。

何國良把昨天市民由朝到晚排隊投票的一幕,媲美八九民運百萬人遊行,以及03七一50萬人上街的「壯舉」,「原本只是一個用幾秒、撳下掣的行動,都有市民肯刻意走去花時間、花金錢去投票,反映現時民意不能彰顯,市民不論對現時社會還是小圈子選舉,都感到憤怒」。他坦言,現時連建制派都出現對立,今天七一遊行絕對成為民怨出口。在網絡世界一向擁有甚高收聽率的「香港人網」,其創辦人蕭若元認為,中聯辦高度介入選舉,激起市民怒火,雖然他認為3.25上街人數不會太高,但七一時民怨聚集,隨時重演03震撼一幕。

事實上,CY一旦上台,這位候任特首既要面對下月西九門研訊,加上6月又要再對六四表態,民怨到七一大爆發的機會絕不能小覷。至於今次全民投票,港大民研只是用57萬元經費,還可預留8萬元作一旦流選後再發動全民投票的資本,而且更真實示範即使如何土法,市民都可成就一次全港性公民投票。那今後政府一旦再推出與民為敵的政策,即使通過了扼殺變相進行五區公投的替補機制,市民也非如以往般任人魚肉。

keyman@hkej.com

黄岩岛等岛礁到底是不是属于中国的?

28楼 海信 07空军 上士  发表于 2012/4/21 23:43:44
 
给你举个例子。N代以前,你祖宗和你邻居的祖宗各有一块儿地相邻,你家是大户人家,地超级大,邻居是小户人家,地自然小些。当时你家人丁兴旺,所以这整块地,你家都有耕种。
 
话说N-M年之后,你家逐渐衰败,该死的死该嫁的嫁,没多少人口了,那么大块儿地也就没咋耕种了,也就时不时去割点猪草喂猪,就那猪草也割不完; 此时邻居家跟你家关系也不错,小户人家也很可怜,那块儿地离他家也近,所以他祖宗去你家荒地割点儿猪草你祖宗也没说啥;邻居嘛,互相帮助,救济邻居也是应 该的嘛,谁用谁割,反正荒着也是荒着,两家的猪也吃不完那么多猪草,两家相安无事。
 
再到N-M-X年之后,也就是前几年,县衙里出了个规定:各家土地向外延伸N米作为各家的专属经济土地,可以自由支配。你邻居这下不老实了,开始往外画N米将你家那块地的一部分画到他家专属经济土地范围中了,其实这个规定是在不与别人家土地冲突的前提条件下。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了,你家这个地是你祖宗留下来的,那个时候也没围啥栅栏,长时间也荒废着,也允许你邻居去割猪草了,狗日的邻居死活不承认那是你家的地界。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鎮嬰之寶

鎮嬰之寶

2012年04月21日

梁振英還沒上台,即搶閘狠打雙非,宣佈二○一三年起,私家醫院要「零配額」。
這一手「從快、從重、從嚴」,效率高,下手利落,一下子把七年似乎什麼也不幹的曾特府「港英餘孽」比了下去,「施政」原來這麼容易,九成市民都支持,誇獎梁特首好嘢。
其中有沒有「不顧法治」的粗暴?或許有。但是在私家醫院殲滅雙非,也淨化了私家醫院的環境。
 
私家醫院多半是殖民地時代西方傳教士留下的作品,像嘉諾撒、聖保祿,私家醫院的大堂明淨,牆上掛耶穌聖母像,氣氛肅靜慈悲,自從有了「雙非自由行」,醫院的走廊和產房,有許多中國農民在圍食火鍋,開枱打麻將,唱K,一聲「零配額」,肅清大批塵垢,在美學上,是一件好事。
 
有沒有經過法律程序什麼的,或許沒有。但耶穌當年進聖殿,看見小販擺地攤,一片喧嘩,也二話不說,一腳把地攤踢翻,掄起一條繩子,往小販身上沒頭沒臉地抽呢。耶穌為什麼不講「法治」?他應該「循正常途徑」,向聖殿的保安投訴,由保安員「按既有程序」、「依法處理」。
 
私 家醫院的醫生哇哇叫,說梁振英手段太狠,砸了他們的飯碗。因為曾蔭權早有把香港人口膨脹到一千萬的「長遠人口政策」,曾特首的馬係林政務司,說「雙非嬰」 的父母既有錢來生產,必牛津哈佛、 MBA學位,質素必高。香港的私家醫院聽信了,就加設產房、婦科醫療設備,配合曾蔭權「繼往開來」的人口大計,哪知道梁振英上台,血本無歸了。
 
但是,「選委會」裏那十六票「醫療功能組別」選委,不是在投票前一天宣佈「支持梁振英」了嗎?既然支持,也就要信任,鎮嬰打雙非,梁先生有九成民望支持,十六名醫療選委投了票捧上台的,就好。
 
梁新政出台,像以前的嬰兒,不斷啼哭,母親唱一聲:「再哭,再哭朱毛就來了!」嬰兒聽見,即刻止哭。「朱毛」的主詞世代更換,現在,「狼鎮嬰」來了,嬰兒不但止哭,還蜷爬回閰王殿,打退票,不投胎了。人還沒亮相,這就是老倌出場的氣勢,香港有救了。

「回到階級鬥爭」、「批判黨內修正主義」、「要高舉毛澤東偉大紅旗」

2012年4月21日

防左與政改——歷史的新轉折點


溫家寶總理可以說是中共中央常委裏的改革派,是改革的領頭羊。他不斷重複說要繼續「改革開放」,但「改」,我們到底具體改些什麼?對黨和幹部裏的舊思想、舊制度、舊習氣、舊作風,又如何改呢?


衝着重慶事件,最近網上連續出現「為薄熙來鳴冤」的文章。我發現一些驚人的「要求」——中國「回到階級鬥爭」、「批判黨內修正主義」、「要高舉毛澤東偉大紅旗」的詞句;也就是說,要改回去

可怕啊!好可怕啊!誰聽了最高興呢?應是那些生怕中國不亂的新帝國主義者。
諸 位讀者,當我讀到這些文章後,心裏在顫抖。這並不是因為這些文章會在中國掀起新的革命浪潮、會有所作為,他們是絕對翻不起大浪的,因為他們早已失去民心。 我所顫抖的是,自從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領導人完全集中在經濟改革上,完全沉醉於國外的吹捧——中國崛起、經濟起飛、經濟奇迹……卻忘記政治上的 改革。

還要再死多少人

最近揭露的「薄熙來事件」,正好說明政改是多麼重要的。如果不好好改,我相信,中國今後還會有「厚熙來」、「南熙來」、「北熙來」……。

中共中央十一大三中全會已「確定」文化大革命是「十年浩劫」,為什麼我們至今仍不整理、不批判、不分析?它使我回憶起四五十年前那場死了上千萬人的殘酷階級鬥爭,難道我們中國要再讓幾千萬人死在這種極左路線之下?

諸 位讀者,我是1949年坐在天安門前第一排歡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的愛國大學生;八年後的1957年,我們這一班老同學,七成被打成反毛澤東思想的資 產階級右派分子。目下,這些人幾乎八成以上都已辭世;他們最痛苦的是,臨死前還未找到答案:「為什麼我們那麼愛黨、愛國,卻把我們打成右派分子?」
就是活着的我,到現在也弄不太清。


為什麼?為什麼?

解放後怎麼會發生極左思潮,這思想從何而來?

為什麼造成那麼多冤假錯案?

為什麼革命勝利後,仍不斷從上到下搞發動群眾鬥群眾的政治運動?

為什麼1953年把那麼多愛國的企業家打成反社會主義資產階級分子?

為什麼1955年在全國搞反胡風分子的肅反運動?

為什麼1957年把中國五十五萬知識分子打成右派反革命分子,送去勞動改造(當時知識分子最多也不過五百萬)?

為什麼1958年一意孤行搞全民大躍進、人民公社、大煉鋼鐵、破壞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還說是提前進入共產主義?

為什麼1959年在少數民族地區搞人鬥人——阿訇鬥阿訇、小喇嘛鬥大喇嘛——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我當時在青海,目睹一切)?

為什麼要全國農村都要吃食堂大鍋飯,造成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災害?

為什麼幾千萬人會餓死,是天災,還是人禍?

為什麼1959年廬山會議把以彭德懷為首的愛國老將軍批判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並在全國掀起反右傾分子運動?

為什麼林彪1962年出版的毛澤東語錄,把毛澤東捧為神?

為什麼1964年在全國農村和城市搞社會主義「四清」運動,挑撥農村的矛盾?

為什麼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老革命功臣一個個遭打翻在地,把中國主席劉少奇批判成工賊叛徒?

為什麼發生林彪逃亡事件?

為什麼四人幫最後還不放過人人愛戴的周恩來總理?


歷史舊賬豈能忘

這一切一切,我們這些過來人記憶清清楚楚,思想卻糊糊塗塗。清楚的是,每次政治運動的時間表歷歷在目,糊塗的是,祖國這麼一片大好江山,為什麼會弄到餓殍遍野,冤魂遊蕩,到現在還沒有人敢說真心話,把罪都怪在四人幫頭上?

至 今還有人說,這些都是歷史舊賬,忘了它吧!我還真想忘了它,但是難忘啊!每每出現一個社會動亂,如六四風波、鎮壓法輪功、西藏新疆動亂……,都讓我憶起那 些極左的階級鬥爭史;現在又見到薄熙來目空一切、「我就是重慶黨的化身」、「我要整誰就整誰」的大地震。該是推本溯源、徹底改革的時候了。

我最最感動的是我們中國老百姓:善良、容忍、知足、原諒、和平,過去的人如是,現在的人也如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在外國人的鐵蹄下受欺負、遭蹂躪;軍閥則為了自私而混戰……,那些幹革命過來的人,為了解放全中國,都願拋頭顱、灑熱血。

當 大家看到1949年後中國人終於站起來、這個國家終於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人民終要改善生活……!那種歡樂和喜悅,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因此,儘管建國過程 中的前三十年,極左政策囂張、天災人禍泛濫、個人崇拜無奈……,這些過來人仍是採取寬容諒解的態度,而且還要求自己的後代要聽黨的話;有時連自己都不相信 自己。


中國應向哪方走

中國終於改革開放了。這後三十年來,中央實行解放思想的新政策,解去套在人們頭上的緊箍咒。中國人民的勤勞、刻苦、智慧一旦解放出來,那鼓沖天幹勁令全世界咋舌。國家經濟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工業和科學軍事力量與日俱增,祖國終於強大起來了。
這說明,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我們那些老老實實的老百姓,卻看到共產黨在變質,社會不公、幹部稱霸、貧富懸殊、官官相護、輿論控制、素質低下……,但全都忍氣吞聲,習以為常,也就見怪不怪了。

不 過,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中國將向何處去啊?經濟好了,生活改善了,人的思想起了質的變化,可是政治體制仍遠遠落在後頭,原地踏步。一些高層領導一再強調黨 的領導,要民主集中,國家穩定,但你們到底代表誰的利益呢?老百姓的利益,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你們要把中國引向何方?

每每那些老革命、老黨員看到目前不少領導幹部貪污腐敗墮落,吃一頓飯幾萬,開一瓶酒幾千,比舊社會還不公平,怎會不痛心疾首,跺腳駡街?我們幹革命就是為了你們這些人享受它的成果!

該是觸及靈魂、放手政治改革的時候了!

2012 年,正逢黨的十八大換屆,政治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國家新的領導層必須通過薄熙來事件,好好清醒一下自己的頭腦,整理一下黨的歷史。絕對不能忘記,現在是 二十一世紀,中國已經不是當時游擊隊唱着《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城接收大上海、穿着草鞋鬧革命的時代,這個時代已一去不返了,中國目前是個成熟而對世界負 責的大國。

我絕不反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目前也沒有誰能代替她。如果她真正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事、主持正義、追求民主,國民當然會支持 她。但如果這個黨走向人民的反面,做官當老爺,貪污腐敗,官官相護,各地黨領導都像「西霸天」薄熙來那樣,成為什麼東霸天、南霸天、北霸天,沒有監督,隻 手遮天,你們怎麼再會受到老百姓的擁護?

共產黨老前輩鄧小平和陳雲曾說:「這樣下去會亡黨亡國」。我不認為國會亡,但黨就說不定了。


三大整理 必須推行

這三十年來,中國的「極左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無政府主義亂來」基本上沒有觸碰過,更沒有好好整理和有系統的批判,這太危險了。我要向當前國內的領導人大聲疾呼,該是總結這六十年建國經驗和教訓的時候了,利用重慶今次政治事件的機會,必須作出深刻的反思。
關 於改革,單靠黨內的自我改造是不夠的,應該多聽老百姓的聲音,要有透明度,要用討論、辯論的方式整理過去的歷史經驗,有了透明度,追求真理,政權才會穩 定,威信才會建立;捂着、蓋着不是長久之計。當然,決不是搞過去那種政治運動,只要領導人有誠意,人民才會相信你。這二十年來,我在文章中多次建議,中國 必須進行以下三個系統的整理:
一、什麼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二、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到底是什麼?哪些好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哪些是糟粕?三、中國這六十年來的成就和經驗教訓,必須好好總結,哪些必須警惕和借鑑?只有這樣,才能提出我們中國今後的方向和新理念。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香港之邊緣化,正是求生之道

中港融合論與邊緣化論

九 七之後,香港政府及香港傳媒的一眾詭辯之士,推出中港融合論,副題是香港邊緣化論。融合是甜頭,邊緣化是懲罰。官方的論調是,如果香港不與中國大陸融合, 就會陷於邊緣化,其地位將被上海取代。融合論的代表作,是CEPA、港珠澳大橋、高鐵、自由行、雙非人之類,任何一樣,香港都是賠本生意,而且賠得不清不 楚。至於上海取代香港成為金融中心,是我一直期待的事,因為這可以引致金融風暴而加速中共滅亡,可惜這日一直未有到臨。

中 港融合論,民間輿論一直未有將之解毒。融合在中文的本義是金屬燒煉之後,熔化為一體,引申為調和、和洽之意。何謂兩地融合?雙方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遷就 和改變,經歷一段時間,最終合在一起,謂之融合。歐洲各國締結歐洲聯盟,由二次大戰之後的歐洲煤鋼共同市場(一九五二)、歐洲經濟共同體(一九五八)開 始,經歷了四十年,才有融合,期間也不斷討論是否需要放緩甚至重新分離。

香港與大陸已經有《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規範雙方關係,實 施一國兩制,中港雙方毋須談論融合問題,只有談論如何合作而已。目前香港與大陸的,不是融合,而是香港委屈自己,大陸則妄自尊大,是中共在勢力上吞併、在 文化上侵略,是香港這邊迎合、配合(大陸用語),而不是中港融合。香港人的中文語言常識,竟被政府擺弄至此,毫無反省與反抗。

至於邊緣 化,本來是平義詞,並非貶義詞。香港不論地理還是文化,都是立在邊緣,一貫靠邊緣地位自立及謀生,邊緣化有點壞處,但邊緣化何嘗不是好處?香港就是靠邊緣 位置,可以避開中國清末之後的政治災難,特別是當中國的核心在熔解、在朽敗、在崩裂,香港之邊緣化,正是求生之道。

海外代購480億 港變中轉站, 自由行 & 水客

2012年4月20日 信報

海外代購480億 港變中轉站

內地關稅重,近年興起了網店海外代購。《南方都市報》引述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預測,今年中國的海外代購交易額將達480億元人民幣。不少代購商先把貨物從外國郵寄至香港,再找「水貨客」走私帶入深圳,令香港變相成為代購走私的「中轉站」。

海 外代購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網站代購;另一種是個人代購,內地消費者可透過代購商購買海外商品。一些代購商為避稅,選擇先把貨物從外國寄到香港,再找「水 客」把貨物分拆開,偽報為個人物品,利用個人物品免稅額優惠規定,以「螞蟻搬家」方式運入境,然後再用國內快遞運送至目的地;其中化妝品和奶粉是最受歡迎 的兩種代購商品,這兩種商品佔中國海外代購貿易量約四成。

針對愈益盛行的代購,海關總署本月15日起把進口物品的完稅價格和稅率進行了調整,影響最大的是化妝品,其完稅價格大都上漲一倍。

受海關新政影響,不少海外代購和轉運公司上調化妝品的代購價格和郵寄費,這群所謂「海淘族」因此為運費多花費三成左右。

*******

隨着內地多個城市開放自由行,在「一簽多行」後,愈來愈多內地人加入「水貨客」行列,甚至兩地的學生亦牽涉其中。深圳海關副關長王志早前表示,這種趨勢已引起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事實上,每天幾萬人次的「水貨客」,也影響了正常的通關運作

直轄市位高權重埋隱患

2012年4月20日

直轄市位高權重埋隱患

薄熙來案發至今,中共中央的處理方法,內地官媒的報道和評論手段,以及各地官民密集式的效忠表 態……都讓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九九五年北京陳希同案、二○○六年上海陳良宇案,這不僅是因為薄熙來與陳希同、陳良宇一樣,都官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而 且重慶與北京、上海一樣,同為位高權重的直轄市。這三大案共同處還在於,不僅是直轄市一把手的個人倒台,也不僅是直轄市領導層的大換班,衝擊波所及,令中 國整個政壇都感受到強烈「地震」。

直轄市是指由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的省級政區,法律和行政地位相當於省、自治區。中國目前有四大直轄市,分別 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也就是說,在過去十七年的歲月中,中國四分之三直轄市發生市委書記被雙規、被免職甚至被判刑的嚴重案件,且領導層其他人物也牽 涉其中,包括北京原副市長王寶森自殺身亡、上海原寶山區區長秦裕被捕、重慶原副市長王立軍被免職,等等。
唯一還未發生「一把手」被中央拿下的直轄市天津,二○○七年六月,因天津市原政協主席宋平被中紀委調查後畏罪自殺,也掀開天津反腐大幕,天津市原常委兼濱海新區管委會主任皮黔生、天津原檢察長李金寶雙雙因貪腐被判死緩。

往事歷歷,發人深省,為何涉及直轄市最高領導人的要案高發?為何直轄市成為中國重大的政治、經濟、刑事案件頻發的溫床?除北京是中國首都之外,中央設立直轄市的初衷,都是為了快速拉動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的區域發展平衡,對其間的政治風險往往視而不見。
首 先,直轄市的市委書記,清一色地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政治地位和權力普遍高於一般省、自治區領導人。這種長期的「鶴立雞群」,容易造成直轄市領導人以中 央領導人的身份處理地方事務時,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以地方大員身份面對中央時,又討價還價,不聽指揮。這也是為什陳希同、陳良宇案和薄熙來案發之 後,中央媒體需要一再強調「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主要原因。

其次,直轄市經濟能量巨大,由於享區位優勢、獲特殊政策,四大直轄市的GDP和 人均GDP都在全國名列前茅。經濟騰飛,令直轄市主政者易被勝利衝昏頭腦,忘記了直轄市的經濟奇迹,是建立在長期「吃小灶」之上,建立在削離了偏遠落後地 區、大量農村人口等重重負擔之上,直轄市與其他省區之間,長期存在不公平的競爭

再次,中央賦予直轄市很多自主權,易使主政者產生掌舵「國中國」之幻象。
直轄市在以特殊政策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善用這些特殊化推動社會發展。如重慶市公安系統,在王立軍治下,警局、警車、警服都標新立異,有如「獨立王國」。這在其他省、自治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在重慶,不僅敢做,而且做了也沒有人敢說。

內地城市今日群雄並起,爭當中國第五個直轄市更「大打出手」。汲取四大直轄市政治「地震」接二連三的教訓,中國對新設立直轄市須重新評估,看重經濟效益之餘,更應考慮政治安全。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誰是雞蛋誰是牆?

誰是雞蛋誰是牆?

2012年04月18日  AppleDaily

村上春樹在獲頒耶路撒冷文學獎時說「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無論高牆是多麼正 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這幾句往後成了扶助弱勢對抗強權時常被引用的金句。近日在香港,文化界社運界屢屢為中港矛盾爭論不休,由 「反蝗」、「反雙非」到最近的「反簡體字」運動,網民廣發呼籲,市民熱烈響應,也有學者和議員發聲支持,但不少文化人卻指這是「民粹」、「歧視」,甚至是 「文化霸權」。到底中港關係走到今天,誰是弱者誰是強權?要保護甚麼抵抗甚麼

港人無力主宰命運

香港人在文明準則下生活久了,慣於自由 開放,崇尚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尤其對遊客和少數族群,主張尊重文化多元、對人寬容是對的,值得嘉許。但問題在於「自由行」、「新移民」、「簡體字」等爭 議不單止關於民間文化交流這麼簡單,還牽涉官方政策。人民對人民是平等的,但政府用權力推行的政策卻是單方面強加在市民身上,由於政府不是民選產生,市民 根本無置喙餘地,這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如把一系列中港矛盾簡化成民間的衝突,是完全無視了問題核心─今天港人無力主宰自己命運才是市民最真切的感 受。

香港彈丸之地每天承受着難以負荷的自由行數量,以至影響市民生活質素;單程證審批權竟不在港府手上,政策漏洞催生不守規矩的雙非產婦,令醫護 和本港孕婦都怨聲載道;商人為討好外來者竟改變香港沿用正體字的習慣,更有名店公然歧視港人,而香港政府卻無視港人權益,對一切不聞不問。世界其他文明地 區的政府,都會優先保護自己市民的權益,絕不會為了討好遊客或新移民而犧牲本土居民的生活質素。開放自由行、審批移民等都是政府的權力範圍,卻因政府無視 民怨,而市民又沒有權力透過選舉向政府施加壓力,於是市民的怨氣都被誤當成對遊客和新移民的惡意攻擊,實際上卻是為捍衞自己舊有生活所作出的無力反抗。且 看馬英九總統在台灣開放大陸旅遊時,囑咐商戶勿因遷就陸客而轉用簡體,並下令官方網站只用正體,這樣才是一個民主政府保護本土文化的正常做法。

「永 遠站在雞蛋這邊」本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我國也素有鋤強扶弱的傳統,只是港人文明慣了,總錯覺地以為文明地區就有責任救助和感化發展中地區,以為落後的就是 弱者,就要救助,但這一番天真善良的願望實在是理想主義多於理性主義,支持的人毫不認清局勢─十三億對七百萬,大國對小城,中央對地方政府,無論怎看,實 際上弱勢的是港人。面對中國,港人才是真正的少數民族,最終被同化的會是我們而不是對方。

馬爽
自由撰稿人

向山竹牛肉說再見!

2012年4月18日

向山竹牛肉說再見!

最低工資實施未夠一年,最低工資委員會已經發表檢討報告,建議最低工資水平提升至時薪29元至35元。

一個實施未夠一年的政策,獅子山學會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可以檢討。然而,勞方早已磨刀霍霍,急不及待與資方開始新一輪角力,李卓人更聲言要爭取最低工資33元時薪另加通脹升幅;即35元不是上限,而是下限。

勞方指過去一年通脹嚴重,最低工資已經大幅滯後,同時資方亦不應以租金昂貴作理由而拒絕,批評僱主無力爭取減租,要員工承擔,補貼大業主。驟耳聽來合情合理,但問題是否如此簡單?

羊毛出自羊身上
最低工資立法之後,不少管理公司因為突如其來的支出,提出重新簽訂合約,某些大廈的管理費更因此增加30%,小業主才明白「羊毛出自羊身上」;保安如是,食肆如是,最低工資與通脹之間,雞與雞蛋的關係,永遠說不清。
租金亦是同一道理,水平當然以租戶的盈利來決定,羊毛出自羊身上嘛。如果店舖位於旺區大街,行人川流不息,舖租自然水漲船高,但倘若位於小巷暗角,則可能日租100元都無人問津,因為根本毫無生意商機可言。

租金由市場釐定,薪金亦然;如果向業主威逼利誘就可以減租的話,勞方亦可向老闆叫價時薪50元。何須立法,又爭取年年檢討最低工資?

勞方認為,最低工資實施以來並無出現大規模倒閉潮,資方當初所言不過靠嚇。但5月以來,飲食業因大量人手轉投保安行業,導致人手長期不足,卻是不爭事實;有食肆更加以每月四天有薪休息日,合共11400元聘請洗碗一名,亦無人問津。
「洗碗碟機只要夠細部,保證賺到笑!」朋友A高呼。無錯,洗碗碟機確是洗碗工人的最直接替身。然而,筆者對這個投資計劃不感樂觀,因為洗碗碟機長久以來在香港都做唔起有一個重大原因;香港洗碗工人的效率遠高於一部洗碗碟機,甚至可以以一敵三。
如果你是酒樓經理,洗碗碟機只會是無辦法中的辦法,無可奈何下的最後殺着。

「為何不開間如收洗枱布般的洗碗公司,租工廈晚晚開機洗?」朋友R問。但酒樓經理又會否接納?蒸完條魚發現唔夠碟上菜?假設我要準備多4套碗碟,廚房要預多幾多面積?租金成本如何?而且運碗碟不同運枱布,重量、數量都直接影響物流成本,到最後可能都係要請個洗碗。

如果洗碗碟機、洗碗公司都不是辦法,而食客又不接受用完即棄餐具的話。到底飲食業的將來會如何?

香港物價比較便宜,主要原因是居住人口密度中,直接減低了整個生產過程之中的成本;而這種人口集中的消費模式容許商戶「密食當三番」,可以以較低邊際利潤率去賺取合理回報。

請唔到人才是大問題

成本大幅增加未必是大問題,請唔到人就一定是大問題;如果以高薪都請唔到人,可以預見,將來飲食業的生意模式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

簡 單來說,就是將普通咖啡店轉型為Starbucks;將飲食加上特色、服務、環境、其他配套,雖然可能每日賣少幾十杯咖啡,但每杯賣貴返幾蚊補數。即是, 一杯咖啡加大量鮮奶變caffè latte,再加朱古力糖漿變caffe mocha,馬上由10元變30元。餐具數量少了,就可以轉用洗碗碟機,一次過解決成本增加、無人洗碗兩個問題。
同樣道理應用於傳統中式酒樓就是以前每晚每張枱做四轉,以後只是做兩轉,茶樓亦不再需要下午茶時段。

強 調「大件夾抵食」基層食肆將被有服務、環境的中檔次食肆淘汰。傳統點心亦將慢慢更加細緻、精雕細琢,就像將炸鏝頭雕成箭豬仔形狀,馬上由小點7.8元變中 點10.8元,山竹牛肉等小點亦慢慢被淘汰,變成蝦餃燒賣腐皮卷等大點主導。而地道茶餐廳亦會被平價、大規模生產的連鎖快餐店取代;快餐店有龐大外賣市 場,茶餐廳呢?恐怕飲食業將嚴重的兩極化。
現時打工仔仍可於周末與子女去飲餐茶,享受天倫之樂。將來恐怕最低工資再高都不能負擔,最低工資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作者為獅子山學會助理研究員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中共統戰世界的導向已走入國家主義的軌道上

2012年4月17日

中國統戰全球的新進路


特首選舉投票日翌日,候任特首梁振英高調到中聯辦會見中方官員。
筆者認 為,他這種做法有兩個策略性部署:一、針對建制派的分裂局面,他意識到若要強化自己這個中港利益代理人角色,便要從中方得到更多政經籌碼去迎接「管治之 戰」;二、透過到訪中聯辦可發出一個訊息:基於中方的支持,梁氏將繼續強化中港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共贏路線,以解決本港民生的深層次矛盾。

筆者認為下屆政府將有助勾畫出今後中國統戰世界的新進路。從政治現實主義的角度看,1949後統戰的目的,均與新中國試圖掙脫以西方為首的新殖民全球霸權有關。筆者認為新中國為了追求國家自由,統戰工作主要以兩枝「桿子」進行:

一、「槍桿子」戰略
即壟斷武裝力量,確保國家保安部隊才有使用武力的最終法理依據和豁免權,並以法律和武力禁制人民使用暴力,把一切視為「分裂顛覆國家」的行為刑事化。
由於香港警察只負責治安工作,解放軍則只負責防務,二十三條立法便是授權「誰」和「怎樣」調查、界定和處理「分裂顛覆國家」行為。由於二十三條立法涉及中國和香港長遠全球部署和核心利益,筆者認為不宜操之過急。

二、「筆桿子」戰略
即壟斷「符號暴力」,確保國家官員、宣傳部門、科研機構和官方喉舌發出的資訊、知識和立論為最科學、客觀和可信的文化霸權地位。最近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對本港學界關於民調的「科學客觀性」評論便是一例。
由於言論自由乃本港資訊流通的先決條件,筆者認為香港社會「以筆抗筆」乃一健康發展,中方不該疑慮。
中國共產黨(中共)的目的為永久統治中國,並等待時機建設「共產國際」。中共統戰世界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毛澤東時期(1949-1976)
冷戰時期,香港作為殖民地參與以美國為首於東亞和東南亞圍堵共產中國的一環。除了向鄰近各國輸出共產主義和支援有關組織之外,中共更向海外華人進行意識形態的統戰,推廣新中國形象。

由 於共產主義於各地生根,美國於是支援圍堵圈內的盟友作軍法式的專制統治,南韓的朴正熙(1962-1979)和全斗煥(1980-1988)軍政權、國民 黨於台灣的軍法統治(1949-1987)、菲律賓的馬可斯政權(1965-1986),泰國的軍人政權(1976-1988)和印尼的蘇哈圖政權 (1968-1998) 等等,便形成一個右翼包圍圈。受到排共排華的措施和新中國的宣傳影響,很多東南亞華人青年遂決定回歸新中國。

不過,一場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政治運動,卻令這批青年對新中國失去幻想,很多便來到香港;由於他們不適應和抗拒殖民地統治,便歸邊成為本港左派的中流砥柱。
貪腐一時的港英政權所積累的民生問題,於六十年代末終於觸發了以本港左派為首的「六七暴動」。雖然大批左派青年進行抗爭,但在港英政府嚴厲打壓和進行改革(如興建公屋和建立廉政公署)下,中共便只好轉為地下統戰,扶植未來接班人。

第二階段:前鄧小平時期(1978-1989)
由 於要在西方圍堵之下進行開放改革,大批香港和海外華商在中共於各地同鄉會、宗親會、華人商會、族群組織和社團的統戰工作下,回歸中國投資設廠。一方面,中 國吸收這些境外資金和技術以提升綜合國力;另一方面,西方和海外資金則利用這個機遇,令資訊流通和法制較為健全的香港發展成為資金集散的國際金融中心,促 進世界與中國進行交易。
從這個角度看,中共有效利用資本主義不斷擴張的本質,作為自身的經濟發展。筆者認為鄧小平之所以決意收回香港,除了伸張主權之外,也準備要香港成為未來統戰世界的據點。

第三階段:後鄧小平時期(1989-2012)
延續鄧小平路線,1997年後,香港政治上回歸於「一國兩制」的框架內,但經濟上則跟內地漸成一體。縱然於「兩制」的指導思想下運作,由於經濟上的河水已與井水合流,所以內地於政治上對本港的干預,乃物質基礎影響上層政治建築的自然結果。
縱然經濟上與內地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政治上香港仍是多元的,並以其「核心價值」為本土意識,有別於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香港於此政治張力中,實可為中國統戰世界作為一個橋頭堡,為集資、交換情報、激發創新和實驗作嘗試。

香港須飾演誠實鏡子
過去,為了滿足國內對資源和商品市場的需要,國家以優惠條件給予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援助來換取所需,漸促成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依賴。自2000年來,由於這些海外活動已涉足別國內政和干預地方社會,所以一直以來沿用的「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外交方針,便有須要變調。

這種趨勢不但吻合是次特首選舉中方高度介入的觀察,最近香港社會的強烈反彈,也印證了近年中國資源主導的經濟外交,於海外不斷碰壁和遭地方人民抗議的觀察。
根據以上分析,中共統戰世界的導向已走入國家主義的軌道上,並從建立共產國際轉移到建設「全球中國」政經體系為目的,與西方全球資本主義系統並行。

筆者認為,由於國家主義者忽視了「國家」這個觀念,其實是一個人造的心理建構,所以於伸張國家意志時,容易受到權、利、名等執迷所綑綁,而忽略民間於經濟發展以外所追求的非國家自由和快樂。

於這歷史軌道上,香港可以做的確很多,除了維持全球「中國通」的角色之外,也要積極追蹤中國於海外的伸展,成為一面誠實的鏡子,這不單有助國家發展,也切合香港現有優勢和未來利益。

最後,筆者想再强調,本港民間的「核心價值」,是香港成為這面全球中國鏡子的先決條件。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合併字

學術說殘體

2012年04月16日
當代的簡體字,與民國和清末的一代不同。以前的簡體字,有字義上的邏輯,譬如「尘」,微小的土,便是「塵」;「体」,人之本,就是「體」,三人之「 众」,即成「眾」,兩個人一起走「 」即是「從」,民國簡體,官方公佈僅三百餘字,簡正並用,沒有下令以簡代正,凡用正體字者,就是「帝國主義走狗反動派」和「階級敵人」。
 
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殘體,以「革命」的政治高壓,逐步亂來。這類殘體字,令兒童和初學者混亂,譬如:野鷄的「鷄」字,簡化成「鸡」。即是以一個「又」字,取代了「奚」那半邊。
 
可是,中文的正體,「鷄」有兩寫,也可以作「雞」。以「又」代「奚」,以此邏輯,「雞」的簡體又可作「难」。
 
但是,「难」卻是「難」的簡體。這就是邏輯的盲亂。中國的小孩,三五歲就被愚昧的中國父母,以愚昧的簡體來亂指揮,長大了,變成腦殘,是很自然的事。
還有蘭花的「蘭」,簡體為「兰」。
但是欄杆的「欄」,簡體為「栏」──那麼這個「兰」字,代表的正體,到底是有草花頭,還是沒有?
 
連藍色的「藍」,也通叫「色」;特徵的「徵」,變成「特征」,舞蹈變成「午蹈」。一度連「邓小平」那個「邓」字,也嫌煩,大陸的工農兵文盲,亂簡一氣,在農田邊批鄧,標語寫成「打倒邒小平」。「又」和「丁」,不同樣是兩劃?
 
即 使民國公佈的簡體字,蔣介石贊成,教育部長戴季陶反對,寧願辭職。事後證明,今天的臺灣,以正體字來區隔與對海地區之不同。臺灣開放大陸旅遊之初,臺灣的 小商人不辨輕重,告示餐牌,改用簡體,中華民國官方網站,在馬英九總統令下,只用正體,並飭勸國民:不要遷就,用回正體。
 
在這個骨節眼上,馬英九懂得文化,也懂得政治。馬英九其實也不必太聰明:只要看着香港,一干太監、三流知識分子、官員,一窩蜂「文化包容」的亂叫,取悅逢迎,只要馬英九頂着愚蠢的香港做對衝,香港一窩蜂向東,臺灣偏向西,香港左,臺灣向右,一定不會錯。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座左銘: 先收買人心,再收買人命

2012年4月11日

游清源 頭文字Y
思歪的兩張相和兩句話

因為兩張相和兩句話,有超足夠理由相信,思歪暨梁粉集中營肯定會好事多為。

首先,兩張相都出自思歪那本競選政綱,一張是封面大相,另一張是封底裏大相。

封面大相是新政府總部「門常開」。不用新特首辦而用門常開,一般理解是門常開的認知度較高,但以思歪的心機,這張相顯然另有目的。

門常開是管治團隊(問責官員和高級公僕)的最高象徵,以此作為競選政綱的封面,可謂既讓公僕看,更給西環看。

說到拍給西環看,封底裏大相就更讓人先「O嘴」,再「哦」一聲。事關那張相拍的,表面上是老套明信片拍的山頂俯瞰港島風景,但看多一眼,即可發現,景點不是例牌的中銀大廈、滙豐總行、國金中心,而是中聯辦、中聯辦、中聯辦(國金中心雖然入鏡,但已靠邊站)!如此取景,相信連初級編輯都可以看得出,西環才是思歪的「最強後盾」呢!

至於「兩句話」,相信都是思歪的「座左銘」(思歪堅信「寧左勿右」,是以把本該放在座位右邊的座右銘統統放在左邊)。

第一句「座左銘」是「我們一定要變成好很勁的人,如果我們想做一些好很壞的事」(We have to be very stro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very wrong.)。看到這裏,相信大家應該明白,思歪暨梁粉集中營諸悍將(如張震波、飯焦糞、劉懵雄等),為何都會表現得好很勁吧?

另一句「座左銘」是「先收買人心,再收買人命」。簡單講,就是「先33,後23」。「33」是經上調後的最低工資,「23」是最新啟動的國安條例。「33」這個數字是收買人心的象徵,自然也可說「17」(勞工假期日數)、「2200」(老人生果金)、「35000」(其中一年公屋建屋量),等等。總之千方百計收買人心,令大部分港人都有「幸福感」,即可向一小撮「滋事分子」(例如游清源之流)實行「收買人命」(例如好哋哋在翠華食食下魚蛋魚片頭米線,都會被個警察兜頭兜面狂噴胡椒噴霧,事後卻解釋說以為我想落胡椒粉調味)。等到這些「滋事分子」都急性退化為鵪鶉,即可奉旨向「幸福的大多數」促銷23條!


服務供應者濫用現象

2012年4月11日

政治經濟學淺說


民主社會幾乎一律實行普選,成年人在選舉中的權利均等,而且這些社會也都奉行市場經濟。個人工作的收入有高有低,最高的收入有時候數倍於群體收入的中位數,是以社會上收入的曲線由座標左方的零點起計,一般會偏向右方高收入的一端。
故拜多數票之賜,這類社會重新分配收入,令資源取之於富用之於貧,似乎理所當然。

不 過,純為取富扶貧,不如用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教授倡議的「負收入稅」(negative income tax)。常見的「累進稅制」(progressive income tax)只是讓低收入人士少交點稅,但負收入稅卻直接用現金幫補他們,原則上個人收入愈低,幫補的作用愈大。
澳門近年連年給成年居民派錢,香港去年也每人派發六千港元,正是類同這種負收入稅,但未見有民選政府用此方法扶貧。

負收入稅雖然能更有效地分配收入,但民選的政府和政客對此卻拒於千里之外,反而非普選的港澳特區樂於採用,也許並非偶然。

資源錯配 效益減低
對受補貼的人來說,現金好過實物是經濟學起碼的常識。一萬元的實物不及一萬元的現金,道理很簡單,以房屋為例,受惠人可能只想用八千元來居住,餘下兩千元用來買更有需要的物品。

居 住單位最能說明,很多商品和服務由於是「整件」的,不能分割,也不能加大,達不到最佳的效益。受惠人本來想花一萬兩千元讓家人住得好一點,但現在獲分配一 萬元「整件」過的公屋,只好把打算用來居住的其餘二千元花在並非最想要的事物上。上述兩種公屋無論超額還是不足,都局限了受惠人的選擇,令資源並非最用得 其所。

經濟學第一課就告訴我們:資源錯配會引起經濟效益低下。經濟政策之罪莫過於此,因為只要把實物補助改為現金補助,錯配是可以避免的。用現金幫助他人,讓他們自由選擇如何消費,他們的得益才是最大,且可避免錯配浪費資源。

這同時教會我們,再好的實物補助也難免夾雜浪費,各式各樣的實物補助加起來,日積月累的浪費實在難以勝數,從而削弱地區的經濟潛力,令成長率愈來愈低。

眼 看幾乎所有公共補助,由房屋、醫療、教育培訓、交通、食物、衣物、社會服務到公用事業……,無不採用實物而非現金,認真看待經濟的人難免覺得不是味道。更 不要說,這些領域之下各有數不盡的次級補助,例如醫療補助,包括為兒童檢查牙齒、為長者切除白內障、為婦女檢查乳癌……。具體的政策各地不同,但幾乎沒有 國家不是如此。

為何所有公共補助都寧用實物,不用現金?為何明知此舉有損經濟前景,但大家也在所不惜?各地社會如此一致,必有其理。

有兩個可能性很快就可以排除。一是經濟學本身有錯,但錯了二百多年都沒有人發現,誰會相信呢?誰能證明實物補助好過現金補助,肯定可以贏得諾貝爾獎,但就未有實現過。

實物補助 刺激需求
第二是有人相信,採用實物補助是因為決策者可藉以強迫人民採用他們覺得對大家最好的事物。用現金的話,市民便會自行決定消費方式。換言之,決策者有「大阿哥」心態,覺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麼對市民最好;但所有西方政府都這樣做,總不能說先進國家都是威權政府。

然則又怎樣解釋,歐美甚至不願意用「現金代用券」來補助房租、學費、食物等社會服務?代用券指定用途,受惠人不可能亂花,完全符合決策的原意。說到底,政府只用實物補助,背後顯然有深奧的動機。

實 物補助雖然五花八門,但從其共同點可以看出:大多數公共政策之所以獲得採納,主要是對服務供應者有利,為受惠人或消費者帶來的好處份屬次要。為此,決策者 力爭民意以通過政策,把公眾變成施政的被動夥伴,抵擋外界的批評。以下試說明,服務供應者從實物補助獲得的好處不會少過其他受惠人。

實物和 現金補助最不同的是,在施與受中間加插了一層服務供應者。有些實物補助直接由政府供應(例如出租公屋),有些透過第三方(例如資助教育)。但有關補助不論 是否由政府供應,都必然由政府先交託供應方再轉給消費者,而不是直接交到消費者手裏。只有現金補助由政府直接支付給消費者,不經服務供應者之手。實物補助 雖然令消費者得益,但其實服務供應者的得益更大。

原因很簡單,政府為了把實物補助輸送給消費者,刺激了有關服務的需求。短期而言,服務供應 者的收入有所增加,長遠則吸引新的服務供應者加入;透過競爭,服務供應者的收入會回落到原本有競爭的水平。行業雖然愈做愈大,但每個供應者長遠來說並無得 益,補助額要不時增加,服務供應者的利益才能持續地獲得短線的增長。

當政府提供補助,額度又與時俱增,自然就會有服務供應者濫用現象,收取 政府的補助,但服務質素不達標。公眾眼看服務由政府出資,自然要求當局實施監管,從而對後來的供應者形成入市屏障,有利既有的業者。長此以往,以下四種互 動的因素會彼此加強,變得顯要:一、補助水平上升;二、入市屏障增加:三、業內的社會責任感改善;四、既有的服務供應者收入增加。

消費一族 被動溫馴

實物補助導致三種經濟後果。一是資源錯配,現金補助當然也會有類似的問題;二是不論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務,還是透過第三方,資源都會落入服務供應者之手;三是長遠來說會設置監管限制,架設入市屏障,保護既有的服務供應者,令後者組織起來,形成卡特爾。

上 述發展並非不能避免,但卻見諸大多數社會。美國學者Mancur Olson的著作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集體行動的邏輯》),有力地闡釋了集體訴求為何慣性地產生特殊利益的實物補助。他的研究大大影響了最近這幾十年的社會思想,現在大眾傳媒 也常用「尋租」(rent-seeking)來形容這種行為。

Olson一項關鍵的發現是,游說政府提供補助時,政客發覺廣大消費者被動溫 馴,不若服務供應者主動進取,故改為組織後者,以後者為夥伴。原因很簡單,公共服務五花八門,每種佔總消費額的比例通常都不大,很少消費者在一種服務裏具 有很大的利益,但服務供應者在本行裏的利害大得不成比例。

服務供應者深知,政府補助愈多,服務的需求也愈大;而要有最大的需求,最好是不收 費、使用方便。因此,教師比家長更熱心於免費教育,水電煤氣和巴士地鐵贊成政府為用戶提供津貼……。密集的服務供應者是主要受益方,消費者只是分散的次要 受益人;而服務供應者靠本行開飯,為了做大生意,自然熱心與政客攜手游說政府。

政客則藉此達成自己的目的,想當選就得提出有號召力的訴求,包括各種實物補助,吸引服務供應者出錢出力,代為向選民推介。政客須在數之不盡的補助裏細心挑選,令整套訴求看起來照顧周到、具有公信力。

由於選民不敢奢望任何一個政客能為他帶來太多的好處,承諾太多而兌現太少的話,反而會令政客失卻公信力,因此,「品牌」(branding)便成為檢驗政客表現的簡單標準。這就如零售業裏,偶然才光顧某種產品的顧客以品牌作選擇,省得逐一作比較。

游說政府 以增票源

服務供應者只關心自己的生意是否列入政客的訴求,不在乎政客的整套計劃是否照顧周到。他們利益明確,力促政客兌現對自己本行的承諾。反過來,政客為了以廣訴求,可能會同時拉攏各種不同服務的供應者,後者彼此間同床異夢,但只要能各自達標,也就無人介懷。
政 客深知,爭取任何一種實物補助都不容易。游說消費者要長期堅持才見效,除非有傳媒助力,否則成本很高、效益很低。供應者一旦組織起來,有能力採取集體行 動,就可以長期影響選舉。相比之下,消費者人數多而利益分散,難以組織動員。以往唯一的成功例子是工會、村莊或屋邨,而且通常要有相當資源的大型政黨式組 織才可望成功。

想利用實物補助的訴求來當選,要有足夠票數的關注聯盟為後盾,須在拉攏服務供應者和爭取選民之間取得平衡。拉攏供應者相當於長線投資,志在長期的回報,不限於一屆的選舉。但如果服務供應者也支持,可以借助其資源來游說政府,利用游說的進展來拉選票。
對大多數政客來說,爭取服務供應者的淨回報,通常好過游說消費者。競爭激烈時,些微票數即可決定勝負;此時只要多提一種適用的補助,尤其是這種補助能搶來對手票的話,就有可能勝出。

美國共和黨人林肯就在1860年的大選中,靠分薄民主黨的票源當選總統。此前那六十多年,幾乎所有大選都由代表農業利益的民主黨勝出。當時美國以農業為主,南方靠黑奴耕種,想當選就得支持蓄奴。但北方的農業靠自由人耕種,故反對蓄奴。

林 肯主張解放黑奴,不但佔有道德高地,也間接承諾為北方的自由農和工商業帶來勞動生力軍,相當於提供補助,因此,一些本來不相為謀的群體都團結在他的旗下。 共和黨自此把持了白宮,直到二十世紀大蕭條後工會崛起,民主黨以城市工人來重新定位,才恢復兩黨的輪替。林肯此舉為美國的工業化和經濟崛起鋪平了道路。

不過,各種服務供應者組成大聯盟的先例不多,而且彼此間相隔很久,往往要有某些環境,非任何人控制得了。這裏常見的一種政治現象是,為小眾爭取補助的各個派系天天明爭暗鬥;政客明白消費者利益分散,須辛苦逐張拉票,倒不如拉攏密集的服務供應者。
社 會若無法形成大聯盟,最終會落得一大堆各自尋租的小組合,只看本身的利害,形同散沙。Olson教授的名著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論國家的興衰》)狠批,任由特殊利益集結,只會令政治偏向重新分配(divisive redistributive politics)而非繼續創富,分化以致拖垮社會。

小眾利益 可大可小

香港近年正苦於這種Olson所謂的 「institutional scheloris」(制度性硬化),而且有加劇的趨勢。要求補助的提請層出不窮,能夠接納多少既視乎關愛的意願,也取決於實際的能力。但我們針對服務的 規管日增,加快在不同群體之間,以及由消費者向服務供應者轉移資源。把資源由僱主轉移給僱員的最低工資的立法和有關標準工時的討論,即為一例。

經 濟學者苦口婆心提醒大家箇中之弊,卻落得被罵無良甚至冷血。以我所知,絕少同行當初修讀經濟不以扶貧濟世為念,但大多數最終都變成反對以扶貧為名的諸多倡 議。我的同行並非反對其好意,而是反對其方式。不少經濟學者問,為何不立法對確有需要者派發現金,非要繞個大彎不可?政治經濟學第一課告訴我們,這不是政 治之道。一旦為缺乏資源的人派發現金,政治也就就此打住了。

說到底,政治主要是關乎小眾利益的事。只不過經濟學者告訴我們,這並非可置之不 理的小事,而是足以摧毀文明的大問題。我們都希望社會可組成大聯盟,得以有順暢的民主,不必走柏拉圖憧憬的「哲王」(philosopher king)管治之途。只可惜這種境況古今中外可謂不多,其後果亦往往異常嚴重。縱然如此,人們仍然希望,民主的道路應不是最荒謬的一條。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廣州, 普通話

小豪子, 我唔想用太多時間黎回答你, 因為你連最基本既野都錯.

1. 你首先望下廣州, 佢地本地人一路都係講廣東話為母語. 係無得反抗下, 佢地家下連電視台都續漸被普通話化. 你話佢地本地人好歡喜普通話就話, 實情佢地好努力捍衛佢地既母語 - 廣東話. 咁佢地係唔係又係討厭強國人even 佢地係強國人?

2. 唔好羅英文黎說事. 英語係唔會代替到中文. 中央亦無諗住用英文黎replace 中文. 但係中央有人係會想普通話化香港. 呢個係點解要防衛既主因. 如果你覺得中央唔係咁諗亦無諗住咁做既話, 你睇番上面個點 - 廣州.

3. 簡體字其實係same case, 英文字係唔會代替到中文字. 但係中央有人係會想簡體化香港. 呢個係點解要防衛既主因.

講到尾, 因為普通話同簡體字, 唔同英文, 佢帶有"侵略性". 如果你仍然覺得唔係既話, 睇多次廣州.
Candour 4/12/2012 10:22 AM

為什麼不配合我們的工作

「世界中心」(李純恩)

2012年04月07日

今年清明節是星期三,大陸為了把假期湊在一起,節前的星期六、星期天上班,星期一開始放假,連放三天。

大陸經常因為這樣的原因,把假期調來調去,許多跟大陸有工作關係的國外企業,因此很頭痛,比如清明節前的那個星期天,大陸公司因為照常上班,就照常跟國外企業聯繫工作,人家告訴他們,今天是星期天,我們都在休息。大陸人聽了就很生氣,說你們為什麼要休息,為什麼不配合我們的工作。

這件事是在一間國際律師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的,他一個星期天就顧着回覆大陸客戶的電郵,惱火透頂,他說,現在大陸人都把中國當成世界中心了!

這令我想起有一次在大阪機場酒店,一個中國遊客不斷用普通話問酒店前台小姐一些事情,越問越大聲,前台小姐一句聽不懂,嚇得連連後退。我在旁邊看不過眼,就跟那個人說,你別嚷了,她聽不懂中國話!那人一聽就急了,更大聲地反問我:什麼?她聽不懂普通話,怎麼可能呢!她是做前台的,怎麼會聽不懂普通話!我看着這個一臉霸氣的土佬,知道他是把中國當成世界中心了。

這就叫「大國崛起」,全民亢奮,只是再這麼亢奮下去,中國即使成為了一個「中心」,也只會是「世界笑話中心」


想要加入共產黨但還沒成為黨員的人最可怕

香港經濟日報
李純恩 2012-04-03

共產黨員不可怕

  北京朋友來香港,正好碰到香港選特首。

  他問我:「你們香港人整天『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地叫,你說共產黨員有那麼可怕嗎?」

  我說:「共產黨員不可怕。」

  「那你說,」朋友繼續問,「你說甚麼人最可怕?」

  「想要加入共產黨但還沒成為黨員的人最可怕。」我說。

  朋友大笑:「說你真是經過革命鍛練的傢伙。」

  有類似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人如果想入黨,一定要表現得異常「進步」。這種人在中國叫作「積極分子」,身為積極分子,就要特別表現「積極」,在博表現的時候,要想些人所未想的主意,幹些人所不能的事情。這些主意和事情,可能連老黨員都想不到做不出,惟有如此,才能顯得表現優異,出類拔萃,才博得入黨。

  這種人我以前在上海生活的時候,見過許多。有些出身不太硬——比如資本家之類——那更要表現得跟自己的家族,包括父母都仇深似海,一律劃清界綫,六親不認,好像必要時拔槍就可以把他們全殺了。對自家人如此,對同僚、對朋友就更不用說了,只要有甚麼可供自己表現的地方,翻臉比翻書還快,檢舉揭發,搞黑材料,務必表現得自己立場堅定,為了黨的利益可以犧牲一切

  這就令想入黨博表現的積極分子,成了最可怕的人。他們會做任何黨都沒想到,或者做不出來的事情。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一個愈是配合中央的特首,愈會令內地客提不起勁來港置業文章標題

2012年4月11日

.
.
.

顯而易見,香港的樓價已經跟收入脫節,這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低利率和內地需求,當這兩個原因都成為過去式之時,樓價便理應下調至廣大市民收入能夠承擔的水平。
首 先,低利率令樓市由一項消費品變成一項投資。樓市不止有用家,投資者亦大增,因為大家爭相把儲蓄投入樓市保值。本港樓價在上世紀90年代的前半段時亦與市 民的收入脫節,這個情況持續了好幾年,因為利息在聯繫滙率下維持在低水平,形成負利率。不過,在過去一年,內地企業的貸款需求已經間接令按揭利率上升。

其次,內地客為了保障和分散自己的財富,亦將拿一部分資金「南下」來港買樓。由於內地收緊銀根,最近這批內地客亦豪氣稍退;同時,香港在選舉後出現了新變數:一個愈是配合中央的特首,愈會令他們提不起勁來港置業。

原 理上,中國是可以孕育出一個處於境外,司法制度異於內地的財富管理的中心(詳看筆者上周的文章:〈香港金融業為內企上市融資使命近尾聲,未來怎麼 辦?〉)。筆者原本認為,香港能夠肩負此重任,但現在卻認為新加坡可能更合適。新加坡不但法律制度穩固,跟內地亦無言語上的隔膜,實在不失為上選。若然如 此,內地客在香港樓市的影響應該會漸漸減弱。


...

北京, 振英

2012年4月11日

金針集 : 溫總再談「團結」 振英侈言「成效」

梁振英終於獲得總理溫家寶的國務院任命狀,成為第四任特首也成鐵一般事實。溫家寶與CY的對話, 一般較受重視是溫總引用《論語》告誡為政者清廉。在此時此刻談及清廉,又剛碰上許仕仁和郭炳江到廉署報到,雖然CY不肯回應,但心水清者自必明白,溫總對 梁的廉潔訓誡,明顯是針對許仕仁案,以至特首曾蔭權在過去兩個月被揭發的「貪小便宜案」(當然亦不能排除影射「薄熙來案」)。

反而外界忽略 溫家寶對新班子的第一個期望,是堅持團結香港各界。團結,彷彿已成CY上任後首重工作;但正如中央落力呼籲社會要和諧,只因內地社會存在太多不和諧的誘 因;又正如中央要加大力度維穩,實情也是因為社會一點都不穩,群眾事件無日無之,由此可見由日前王光亞、昨天溫家寶(甚至今天梁振英拜見胡錦濤時也極有可 能發生),領導人多番呼籲團結,恐怕表明今天建制派以至香港,一點都不團結,更進一步反映出,梁振英所謂的團結各界取得成效,即使不是「假話」、「空 話」,起碼都是「大話」。

正如本報健筆練乙錚昨天在本版《云爾錄》所言「板塊利益不可能調和」,加上原本唐營人士最終跳船,票投CY,練的 分析是轉軚以後,會和原來盟友翻臉成仇,那更不可能構成和解。練生昨天再補充,指CY難以和解,也因身邊人棱角甚多,「CY派性強兼人緣差,而且物以類 聚,他的主要金主、智囊團都是一些長棱角的人,人盡皆知,北京也知道」

.
.
.
.


劉 銳紹分析,這兩點正反映領導人對梁振英能否駕馭香港有疑惑,所以說話「有咁明得咁明」。中央再次強調團結,恰恰昨天公布的港大民研的民調,反對CY做特首 的比率高達51%,因見到CY當選而對香港信心減少的受訪者多達三成,劉銳紹坦言這一切都是北京的錯:「如果讓選舉流選,梁振英還是會贏,因為唐英年已不 可能當選,但北京就是因面子或怕控制不了,高度介入選舉,結果令CY成徹頭徹尾兒皇帝,中央日後要更多插手特區內部事務。」中央不許流選是真,但梁振英能 否再贏卻頗成疑問,但怎說都好,未來的香港,過的肯定不會是「太平年」

Made in U.S.A.

2012年4月10日

Made in U.S.A.?



回說美國就業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整體尤其零售職位增長放緩迹象雖十分明顯,惟在12萬個新增崗位中,製造業貢獻了 3.7萬個,與這個環節持續至今三十二個月的擴張勢頭脗合之餘,跟ISM指數(3月報53.4)反映的製造業經營狀況亦頗為一致。周末期間,老畢發現大行 大報以至著名經濟學者不約而同,為美國製造業復興(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敲鑼打鼓,《華爾街日報》更圍繞「美國製造」(Made in U.S.A.)這個概念,向讀者推介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s)。

中國優勢非絕對
一直以來,大家聽到的 是美國工人飯碗給中國廉價勞工搶去,美國製造業在生產外移工序外判(offshoring/outsourcing)蔚然成風下一蹶不振永難翻身,每到總 統大選或國會中期選舉,「棒打中國」(China bashing)必成政客賴以爭選票博上位的撒手鐧,甚少聽聞製造業帶動增長促進就業的說法。可是,時移世易,隨着當了世界工廠少說二十年的中國工資連年 上升【廣東省與另一低成本國家泰國人均收入見圖1】,雖仍遠遠未及西方水平,惟此長彼消,內地廉價勞力用之不竭的優勢已非絕對,加上能源價格運輸成本不斷 上漲,中國今非昔比的勞工成本優勢,已愈來愈難抵銷生產外移工序外判必然涉及的「山長水遠」付運需時等劣勢。此一轉變令生產從中國等低成本國家回流美國勢 頭漸見眉目,這從諸如insourcing等新詞彙開始大行其道可窺一斑。
那當然不是說,紡織鞋履等早就成為低成本國家天下的勞工密集產 業,會隨着大行大報以至經濟學者振臂高呼Made in U.S.A.而奇迹地在美利堅遍地開花。此輩口中的insourcing,針對的是競爭優勢並不單單取決於勞工成本的行業,相關企業的決策者算過度過,得 出提高本土生產比重更符成本效益的結論,是以落實回流。

單方唱好不宜盡信
在上周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中,美銀美 林對哪些行業最有可能「回歸」提供了一些指引。從【圖2】可見,高踞三甲的是電腦與電子產品、化工,以及食品飲料。不難看到,此等產業若非知識產權含量較 高(電腦和電子產品),便是安全監管要求較嚴(食品飲料);再不然就是較具條件受惠於美國天然氣價格大跌的產業(化工)。美國全國製造業協會去年發表的報 告指出,製造業每1美元的GDP產出,可為非製造業創造1.42美元的經濟活動,包括會計、法律、批發、運輸以至農業。換句話說,製造業若真的出現「復 興」,對美國整體經濟必能帶來水漲船高的效應。
然而,任何單方面唱好的分析皆不宜盡信,美銀美林的報告同樣不能照單全收。以圖2為例,統計 涵蓋美國不同產業過去三十年情況(1980至2010年),不難發現,離岸生產吸引力難以抗拒的產業,諸如衣服皮革、家具,廠房設施非但早已不在本土,相 關行業佔美國製造業產出比重亦呈每下愈況之勢;反觀處於首三位的產業,一方面離岸生產對它們吸引力較低,另一方面相關行業佔美國製造業產出比重三十年來有 增無減。由此可見,Made in U.S.A.也許只是offshoring相對較少的行業自身生產力提升較快、競爭力較強的結果,不足以彰顯美國整體製造業步上復興之路。
在 中國工資仍有絕對優勢、全球化方興未艾的那些年,美國政府智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向國民傳達自由貿易創造雙贏,美國工人非但不會隨着離岸生產趨勢加快而失 業,還可透過產業升級技能提升,找到質素更佳報酬更厚的職位。時移世易,智庫與大行今天反其道而行,宣揚美國製造業復興不遺餘力,時近大選,不能不令人 「若有所思」。然而,總的來說,中美貿易不平衡與人民幣等議題如能因此淡出選情,並非壞事。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中情局《十条戒令》

2楼 郭千岑 07海军 中校  发表于 2012/4/7 22:39:20
中情局《十条戒令》

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2.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3.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4.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 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5.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 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 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7.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8.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9.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10.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中國人國外的行為 & 國防安全

國民在國外的行為,牽繫國防安全。大陸人在外的無禮囂張態度,日後中國出事,外國議會的民主表決,就受到外國選民日積月累的中國人形象所影響。你們大陸人在外的行為乖張,日後就不要怪罪列強圍堵,敵軍侵略國土,人家的議會是根據民意而左右國會投票的。日本人戰敗之後,為何嚴厲教育日本國民出外旅遊,就是為了改善日本形象,爭取列強諒解和支持。今日大家對日本形象改觀,洗刷大戰的兇殘本性,正是日本國民日積月累的努力報酬。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中國是一個沒人關心國家安危的國家,領導人不關心,國民不關心,大家都是吃裡扒外,輸打贏要,等待移民走路。中國是個空巢國家,a nation of absentees. 這是我對中國絕望的原因,也著作《香港城邦論》,勸香港人關注自己的城邦,不要在心繫中國。連大陸人自己都不心繫中國,做出各種傷害中國形象、殘害中國國家安全的行為,香港人還要自作多情到幾時?
 
Facebook 8/4/2012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罕有的簡體字科學研究

2012年4月6日

「薄熙来」的疑惑

幾星期前《經濟學人》中國版登了一幅薄熙來沒精打采出席人大會議的照片,我對薄熙來毫無興趣,惟那桌上的名字牌吸引了我的注意。「薄熙来」三字,最難寫的二字沒有簡筆,反而最不需要簡化的「來」字則由八畫似有若無地減至七畫,設計簡體字的人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簡 體字並非為薄熙來而設,為的是簡化廣大群眾的日常用字。1956年1月,國務院正式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簡體化分批進行。1964年再公布《簡化字總 表》,就是今天內地通行的簡體字。【圖一、二】顯示了漢字簡化前後的筆畫分布。沒可能包括所有漢字,這裏是最常見的一千個,紅色表示最常見,愈趨淺藍的愈 是少見。
我採用了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資料庫。由於簡化工作在五六十年代內地進行 ,簡化前後的變化亦應以當時的用字模式作準,故二圖及本文餘下的調查都是根據六十年代內地的一千個最常用字。為什麼一千個?這是方便的齊頭數,恰好涵蓋了 九成的用字頻率;時間所限,未能作更廣泛調查。【圖一、二】所見,漢字的筆畫範圍給「壓縮」了,這並不意外。簡化前,八至十二畫最多;簡化後,六至十畫最 多,而且更集中。

我一向懷疑,即使不用刻意簡化,較常用的漢字應該都是傾向較淺的,因為愈淺的字愈容易寫,愈常寫的字愈有動機去簡化(我指 的是民眾自行簡化,不必「中央主導」),官方推行的簡化運動只是人為加速了這一過程而已。圖一可見,紅色是偏向左邊的,表示繁體字已有「愈常用愈易寫」的 傾向,證實了我的懷疑。
節省20%「筆墨」

再參考下表【表】,繁體總筆畫由上而下不斷增多,證明愈常用的字筆 畫愈少,未簡化已有這種傾向。簡化「力度」最大在哪裏?【表】列出數據,讓我解釋「簡體字滲透率」及「筆畫簡化率」之後,大家可以自行咀嚼。拿第一橫行作 例,最常見的一百字之中,有簡體的31個,但簡體字滲透率不足31%,因為它把字的出現頻率計算在內,高頻率的簡體字能夠拉高簡體滲透率,低頻率的簡體字 影響較小;首一百字的簡體滲透率24.90%,即是說,如果只用最流行的一百字作一篇文章,裏面大概25%是簡體字。用最流行的一千字作一篇文章,裏面大 概三成是簡體(見「累積滲透率」)。
簡體字省去多少筆畫?這就是「筆畫簡化率」的意思,已將字頻計算在內。再拿第一橫行作例,首一百字的筆 畫簡化率82.98%,即是說,如果只用最流行的一百字作一篇文章,用繁體字寫需要一萬個筆畫,用簡體字寫同一文章大概需要 8298個筆畫。用最流行的一千字作一篇文章,用繁體字需要一萬個筆畫,用簡體字大概需要7912個筆畫(見「累積簡化率」),省去大約二成「筆墨」。
撰文:Nick Lee


放大圖片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無聊淺説,論地產霸權

GY4192  發表於 2012-4-2 11:21 PM  只看該作者     分享   轉播

無聊淺説,論地產霸權 E-mail 此主題給朋友

當 衣,食,住,行,都係地產商壟斷的時候,你有何感受?當踏入商場那刻,卻是滿佈等待出售的鋪位時,你又有感覺?當很多人每一天早午晚三餐也離不開以三十元 以上的大快活,大家樂,你的味覺將會如何?當你踏入每一個不同地區的商場也是熟悉的百佳,惠康,萬寧,你又會感到悶嗎?

早三天,我去了旺角步行街遊逛,人流數之不盡,人山人海,我想在那地方賣小食收入一定不錯吧,賺回來的錢三年也許足夠環遊世界呢!怎知,原來我太天真了。 我萬萬也想不到賣一杯珍珠奶茶$16元,原來有$13元係租金,這句是一間珍珠奶茶的老闆沉鬱向我説的,我心想,一間不足百呎的小地鋪,一個月就要過百萬 租金,試問點捱呢....很可怕很可怕........很可怕的地產霸權,試問又有誰願意在香港創業,還是做打工仔好.........

還記得數月前,我又去過一些商場的地舖,是賣衣服的。租金?一個月數十多萬吧。很貴?不貴了,因為已經該商場最平租金的檔鋪了。我問了不少小本經營的老 闆,原來做生意愈努力就愈不成正比,因為當你生意愈做愈好,背後的地產商就會以倍加租金,難怪屋村商場的基本設備日漸被強人侵蝕,試問你願意做老闆嗎?

四月了,你有瀏覽飲食討論區嗎?沒有?不要緊!那你一定有看電視!沒有電視機?我知道了,那你所賺下的工錢一定是為了交租,而沒有金錢娛樂了。算,這暫此 不提!你知道近日的舊式老鋪,餐廳結業嗎?是香港仔六十多年的山窿魚蛋仔,是勇立四十多年的情人節必去的西式鐵板美而廉餐廳牙!為什麼會倒閉?沒有人才? 是因為地產霸權牙!唉!又一間又平又正又懷舊又有人情味既扒房,又被迫執笠了!你還想一間又一間的老鋪閃失於你面前嗎?

這刻,我又有不快時件想分享,我人大了,快也要買樓養妻活兒。但想想輪候公屋又被雙非人,新移民搶掠,更可怕是更要候五年之久!不慘嗎?但此我也不要緊 了,我暫時還有一個安樂窩。但細心一想,拾荒長者,露宿人士的生活又是如何?我覺得很悲慘呢!他們的不斷努力最終也是毫無收獲,而且他們昔日更是係香港最 付出的一群.....沒有他們,有今日的繁榮嗎?香港政府,你知吾知仲有好多香港人捱餓拾荒為生?究竟原因何在?。更悲矣的是,當你走落街,也是美聯實 業,利嘉閣等地產鋪頭,不無奈嗎?忘了一説,原本簡簡單單買一小禍居也要二百多萬了。

還有一點,我們的交通,食飯,娛樂,購物也被地產霸權帶來的衝擊下,無間斷,無聲無色,無情地加價了!

無論如何,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簡單生活正變得面目全非。在自由行與地產霸權的夾擊之下,香港的本土特色漸漸淪陷,熟悉的街道、鋪頭、士多、聲音……一個個 也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黃金、鑽石、電器、地產、手袋店……所謂民生基本所需的小店鋪根本毫無立足無地。 別說書店、唱片店,我們連戲院都失守了。一切一切,也兌得一乾二淨。


[無聊淺説 ]

简体字简掉了什么?

简体字简掉了什么?

时间:2011-09-14 16:50来源:转载 作者:何为 点击:569次

常有人问,“繁体字”为何要改用“正体字”?未免太固执了, “繁”字17画,“正”字5画,好看又好写,不是主张笔划少,增加效率吗?为何偏偏坚持要用“繁”,却不用省了三倍的“正”呢?做错了事,世人不会怀疑,我们做了正常的事,很多人跳出来质疑。
  
 一、汉字的繁与简

  汉字是一个生命 体,随着岁月的推移,有时变胖,有时变瘦,太胖了就要简化,太瘦了也要繁化。有人坚持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潮流,有人说繁化才是大趋势。争了数十年,也没有定 论,因为事实上两者同时并存。简化来自人的天性-贪小便宜,越快越好。繁化也来自天性-人有追求秩序稳定的天性。简字易写难认,容易混淆。但合乎人性自私 的心理需求,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努力简化汉字但收效不大。

  汉字字体以草书 最简最快,为何没有成为主流呢?“草书三日不认主”,草书好写但过了三天,连主人自己都不认得了,所以太简了就容易混淆,就会乱了。也就要靠繁化来平衡, 繁字难写,但有理有据,稳定性高,所以繁化也是客观环境的需求,文化只要在进步中,繁化就无可避免。牛津英文字典早已超过30万字,还每天在增加,从何简 起?

  从汉字的历史来看,甲骨文约有4000多字。秦代仓颉编3300字。汉代说文解字9,353字。唐代唐韵26,194字,宋代集韵53,525字,明代字汇33,174字,清代康熙字典44,930字,依历史来看有繁有简,大趋势是繁是简呢?

  繁简之争,争了50多年,形势虽然有消有长,但谁优谁劣无定论,双方往往忽略了一个本质上的问题,简体字和历代的简体字是大不相同的。

  简体字,其实本 质上就是错别字。但是很多人都这样错,积非成是,虽不满意也勉强接受了,但它缺乏六书的理路,只能在次要的场合使用,终究不登大雅之堂。东汉灵帝时文学家 蔡邕奏请灵帝,把五经刻石,立于京城太学门外,每天来摹写的坐车千余辆,可见当时错别字简体字之泛滥。有此石经为准,天下才又回归正体。而现今的简字与过 去的简字有何不同呢?

  二、简体字的特色

  1、简体是来自自卑与仇恨

  汉字自仓颉造字以来,一直受中国人的尊崇,仓颉也在南北朝时入祀孔庙。民间写过汉字的纸片,也不能随意丢弃,必须集中起来,拿到“敬字亭”烧毁,烧成灰还是不能当成垃圾,要收集起来,择日诵经祭拜后再送水流,台湾保存传统文化较多的客家聚落仍保有此风。

  鸦片战争,清廷惨败,民族自信崩解,知识份子起而改革腐败的政治,另一些则改革文化文字。政治改革屡屡挫败,郁愤之心、转而仇视文化文字。清末民初,更加激烈。

  钱玄同:“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以废孔学为唯一的办法。”“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的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解决。”

  承袭这股思潮,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对汉字的拉丁化、简化,做了不少工作。

  鲁迅:“汉字是劳苦大众的结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等来等去,汉字没有死,鲁迅只好“自己死”。

  这些充满愤激、自卑、仇视的思潮,正是推行简化的动力。

  2、简字能消灭汉字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中国的历史,多灾多难,遗忘是痛苦中最好的选择,中国拥有最久远的历史,中国也拥有最会遗忘历史的子民。回头看一看,历史不远,简体字不应是我们的最爱。

  1951年有指示:“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共同方向─拼音化。”“在实现拼音文化以前,应先简化汉字。”“文字改革”,不是文字改进,革就是革命,革掉你的命,革掉他的命,革掉汉字的命。那到今天为何没有革掉汉字的命呢?甚至到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推销简体字呢?

  3、来自高压

  过去的简体字都 是历经久远的年代,经过无数人的选择淘汰,而留存下来,也许不合六书,但至少约定成俗了。秦始皇“书同文”推行小篆禁绝与小篆不合的文字,但秦始皇并没有 自己造字、改字,少数政治人物,配合一些御用专家来定汉字的生死,违反文字自然之理,最后必遭自然力的反扑。

  4、反客为主

  过去也好,现在 也好,喜欢也好,讨厌也好,简体字一直生存在我们周遭,但我们清楚,简体是正字的辅助,补汉字的不足─难写,但不能代替,因简体字缺乏秩序和内涵,用多了 会乱。如今正体字成为违禁品,颠倒是非,反客为主。你可以不喜欢好人,但你总不能禁止别人去做好人吧!

  三、汉字笔划的丰富内涵

  汉字笔画多,又难写,多一画少一画,多一点少一点,又有什么大碍?汉字是一个生命体,一笔一画都蕴藏丰富的内涵,从汉字的笔画中,我们可以了解造字当时的社会情况、经济活动、文化思潮;走进汉字,就象走入一个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初见面, 首句话就是您贵姓?因为姓表示一个人的来历出身。但姓为什么用女字旁?姓不是跟着父亲来的吗?婚姻,男女两个人的事,为何都用女字旁?中国古代不是重男轻 女吗?很矛盾,也不矛盾,古书上不是记载“上古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汉字就为这段母系社会的历史留下最真实的见证,也证明中国文字的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

  奸、妖、奸,这证明中国古代歧视女性了吧?还不一定,安、好、妥这些吉祥美好的字也用女字旁啊!在甲骨文早就有这三字,却找不到奸、妖、奸。也就是最早中国是很尊重女性,到了封建社会,男人尝到权力的滋味,恐惧女性讨回权力,才产生一些歧视女性的字眼。

  其实所有的古文字都走过象形表意的阶段,但象形文字难以表达复杂的情感、说理,随着文化的发达,象形表意的文字都消失了,只有汉字通过历史的考验而流传下来,汉字除了单纯象形又多了六书,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意系统。也奠定了不朽的根基。

  四、简体字简掉了什么?

  1、简掉了笔划,也简掉了精华

  拼音文字以声音来表达意义,去掉了声音,拼音文字就象一条跳舞的绳子。但汉字的笔画,有其丰富的内涵,藥字简成“药”,笔画是少多了,但中国古代以五音治五脏,以音乐治病的历史也被减掉了。買字简成 “买” ,也把以贝壳当钱币的历史文化给减掉了。减肥没有什么不好,但把健康也减掉了,恐怕得不偿失,何况汉字真有那么肥吗?整体上他比简体字输入得慢吗?我们比较深入地看几个字。

  义,中国人重 义,西洋人重爱,不爱江山爱美人,永远是戏剧歌颂的主题,若拿到中国来恐怕要变成红颜祸水了。中国人重义,交朋友重义气,谈生意讲信义,做官的维护正义。 桃园三结义,成为的义的典型。义之所在,不问利害,不计成败。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呢?因为仓颉造字时,已经把义的内涵, 灌注在义字的笔划当中,几千年来,义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你看乡下人家的二扇大门,一边是“居仁”,另一边是什么?“由义”。义,它不是口号,在千百年的潜 移默化中,它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份,生命中最深沉的一部份。在必要的时候,自然展现出慷慨赴义的风范。

  仓颉是如何把义 的内涵,灌注笔划之中呢?義字,上面是个羊,羊温驯又善良,羊肉美味滋补,这么吉祥美好的东西,正好用来祭祀天地神明当供品。义下是我,我本来是一种带有 锯齿的兵器,一种可怕锐利的武器,后来假借为自我的我。(兵者不祥之器,“我”,好象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上下合起来,是说为了美好的事物,把自己无私的 奉献上去,就象祭品一样奉献给神明。

  简体的义“义”,一个大叉叉,再加上斜斜的一点,叉叉已经不是好东西,再加上三画都是斜斜,这个简体的义,真是斜之又邪。

  進,再看进这个字,进在甲骨文,右上是隹,隹就是鸟,一只鸟在往上飞,左上是道路,底下是一只脚。意思是一个人在路上,往上走、往前走,快得象鸟飞。这当然是进步。简体的进,旁边是走,是快走的意思,可惜不是往上走,而是走入井里,走入陷阱。笔划不一样,涵义也不同。

  戀,再看恋这个 字,现代人男女老少都喜欢恋爱,却不懂恋爱,失恋了就要杀人或自杀。所以常有人问我,古人造这个恋字,左右各放了一条绳子,是不是准备恋爱失败时,一人一 条?古人温柔敦厚,你看古人多可爱,“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被丈夫休掉的弃妇,在山路上碰到负心的丈夫,不但没有仇人 相见份外眼红,还关心地问新娶的太太还好吗?恋字这两条绳子不是拿来套脖子的,是来拴住对方的心的。恋爱的心是什么心呢?“晴时多云偶阵雨,来时无踪去时 无觅处”。很难很难把握,所以有人砸下黄金、钻石、金屋美钞,来拴住芳心,当然有效,但遇到别人加码,往往人财两失。古人心中的恋不是这样的,恋字中间这 个“言”,甜言蜜语,才是恋爱的主角。同样是爱,谈恋爱、谈情说爱,“谈”和“做”就不同。恋爱的热度和手机的帐单成正比。如果帐单少了,你就要准备拜拜 或结婚了。

  恋字,古人要告诉我们,闲也好忙也好,恋爱要不断地谈,你侬我侬,情话绵绵,才能象二条绳子紧紧拴住对方的心,只有一条还怕拴不紧呢!简体字的恋是什么涵义呢?亦是腋的本字。亦就是腋下,就是胳肢窝,这和恋爱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的恋爱宝典 是《诗经》,其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有志恋爱的同胞千万别错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着你的小手,直到白头偕老……这是二千五百年前,一个在异 乡征战多年的老兵,想起当年临别时对太太的誓言,既深情又浪漫,(难怪台湾人要称太太为牵手)二三千年前的情歌,你可以直接欣赏,使用正体汉字,真是上辈 子修来的福份,能不珍惜吗?

  2、简掉了稳定性字

  现在英国大学 生,很难看懂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水准太差,而是拼音文字随着语言在变化,现在的英国人和三百年前的莎士比亚讲的话不同,文字也不同。可是我们中学生能看 懂一千年前的唐诗,1911年思想家梁启超来台湾会抗日文学家林献堂,二人相谈甚欢,传为美谈,一个讲粤语,一个讲台语,没有翻译怎么谈?汉字笔谈。

  汉字跨越时空的阻隔,是化解人类争执最好的工具,他的稳定性走遍大江南北历千年不变。

  楷书,正体汉 字,自唐代定型到今天,努力去简化的人,历朝历代都有,但真正简化的很少。武则天改了18个字,人亡字亡。因为汉字从甲骨文,历经金文、大小篆、隶书的演 变修正,到了汉代楷书已相当成熟。所以到唐代定型以后能被简化的已很少。可以说相当完美了,其实楷书的楷,就是端正、楷模、模范的意思。

  从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中有五次大改革。从1956年正式推行简体字至今50年也大改了4、5次,不知还要改几次呢?改来改去,迟早汉字会改成“汗字”,让炎黄子孙汗颜的字。

  3.简掉优美的字型

  汉字的稳重大方,加上历代书法家的努力,汉字的内涵融入艺术的形式,成就了汉字独特的书法艺术,日本把书法视为修身的课程,尊称为书道。即使大陆的书法家,也不愿写简体字,可见其丑陋。

  有个长辈到大陆投资,回台湾时,对晚辈提醒不要写简体字,尤其工厂绝不能写,大家都莫名其妙。他才说,你看那个厂“厂”字,上面一只大梁,底下仅仅靠着一根斜斜的柱子撑着,这种工厂,不论你盖得多高,它说倒就倒。

  4、简掉汉字的 承传与理路:汉字承传数千年,走过风风雨雨的年代,始终屹立不摇,更显得虎虎生风,老当益壮。靠的就是丰富的内涵和六书的理路,每一个字甲骨文、小篆、楷 书,不同的书写形式,但它却一脉相传,承先启后,一个字有它的父母,也有它的子女。但简体字往往是孤儿,甚至是怪胎,无论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找不到它的父 母,对这些冒牌的汉字,有必要彻底检查它的DNA,若没汉字的血统,宜逐出汉字门墙,以免败坏汉字门风。

  师大教授何怀硕在“繁体与点简体”一文中说:“简体字即使新创,也有文字学的某些依据”,请看厂→厂,卫→卫,从→丛,币→币,叶→叶,这些火星文的“前辈”,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有何“文字学的某些依据”?大概只有何教授的独特艺术眼光才能看得出。

  五、简体字的后遗症

  使用不同的工具,会带来不同的观念。走路和开车的人,对交通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使用文言文的人和使用白话文的人,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一个人使用假钞,那是他个人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使用假钞,那不但会破坏经济,最终也会伤害到人与人的诚信。

  香港人在九七以前,对简体字的称呼是“大陆字”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字,也不是汉字,它只是现在大陆使用的一种文字。它不是真正的汉字,使用这种假假的文字,它的后遗症也随着时间的过去,慢慢地浮现。

  1、改之又改,乱之又乱

  三千多年来,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历经五次大改革,楷书从唐代定型到今天,一千多年了,时时有人努力简化,但实际简化的字很少,武则天聪明绝顶,花了15年改了18个字,人亡字亡,至今只剩一个“曌”字,因武则天自己的名字而留下供人凭吊。可见造字之难。

  自1956年开 始,陆陆续续推出二千多个字,不到十年,乱象已渐浮出,不得已1964年又改一次,1977年又改一次,30年后1986又改一次,1988年再改一次。 不到50年改了五次,其中的小改不知有多少次。为什么要改来改去,因为乱。简体字的本质就是乱,它的好处是好写,缺点是容易乱。因为它缺乏秩序、理路,那 些御用文字专家,为简体字辩解的理由是,简体字“古已有之”,如果有错,错在古人。简体字确实“古已有之”,而且很古早就有了,但大家想想,古人也想写得 快,这些好写的简体字,上千年了为何没有扶正为正体字呢?(其中少数也有扶正的)。

  道理很单纯,古人怕乱,简字用多了就会乱。宋以来,画的简体字至少有五种,归至少有  六种,写有 种,多一点少一点谁是谁非?标准何在?谁来做决定?如果你可以做决定?那我可以不可以改?简体字就是乱,乱是简体字的本质。大改五次还是乱。


  随手举几个例 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难免会想,同样这个字,在这里行,在那里为什么不行?正体字造字有六书,到底简体字的造字原则是什么?没有答案。文字专家也没有答 案。最后还是老百姓自己悟出:“随心所欲,欢喜就好。”既知道造字原则,于是全民造字蔚为风尚,有规范简体字(政府认可的)、不规范简体字,其中又有过去 式规范简体字(从前认可现在又撤销),地区流行简体字,个人自创简体字,古代通用简体字;繁体正字。各式各样的写法,风起云涌,百花齐放。

  广东中山大学的 一位教授沉痛地指出:“社会用字规范方面不应有‘特区’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只设经济特区,并无文化特区,一些非经济特区的城市,地区竞相仿效,社会 用字严重混乱,规范化程度极低,共同特点是繁体字泛滥。”既然泛滥,何不改用繁体正字,顺天应人,皆大欢喜。

  50年强力打击扫荡的结果是“繁体字泛滥”,难道是台商带来了腐败风气?除了“邪不胜正”以外,最大的理由是简体字就是乱,不乱不行,乱得不行,百姓受不了只好追求自力救济。古人有言“人心思汉”,日日夜夜,思思念念,思念真真正正的真正汉字。

  2、空之又空,假之又假

  外国人来中国也好,华侨回国也好,第一个强烈而共同感受就是假,假话、假药、假奶粉……虚情假意,什么都是假。不过曾任国家副主席林彪有句话,倒是真的:“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坦言:“全国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占60%。”

  在网路上只要打 出“诚信危机”,够让你看得心惊肉跳的。政治诚信危机、经济诚信危机、婚姻诚信危机、学术诚信危机……等等,真是危机四伏。不论来自正体字或简体字,这些 危机有一个共同特色,它主要来自中国,而且士、农、工、商无所不在。北京航空大学招生,该校教授庞宏冰拿着七张录取通知单,千里迢迢来到广西,向考取生的 家长索贿十万元。远在千里正式考取的都躲不过,没考取走后门自动上门的呢?

  短短几十年,从一个礼义之邦,沦为造假大国,贡献固然是主因,但其中虚假的汉字,是不可忽视的推力。因为虚假的汉字阻断优良文化的承传,承载着只是虚伪的文化,也就产生无所不在的“假货”。

  2005年美国 贸易代表总署提出年度贸易报告中强调:“美国对外贸易中,最感头痛的问题,就是中国大陆的盗版、仿冒的猖獗。”头痛的已经不只是美国,大陆的黑心食品,早 已是台湾餐桌上的美食,当年席卷大街小巷的大陆名酒,为何忽然消声匿迹,喝多了才发现大陆的“名酒”就是“假酒”。

  正体与简体字之争,不是多一划少一划,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而是真与假,正与邪的问题。

  六、危机与转机

  当联合国、香港、新加坡相继采用简体字后,正体汉字就只剩台湾在坚持了。师大教授何怀硕于3月17日在中国时报发表一篇“繁体与简体”,预测繁体字的灭亡。给繁体字下灭亡结论的不只是何怀硕,也不只出现在今天,不同的是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心存怜悯。

  真有这样悲观吗?二千万人对十几亿人,压力真是不小,但事物的真相还不能光从表面来看,我们从二方面来看:

  1、首先从历史 来看,台湾一直强力打击消灭正体字,其中有二次彻底歼灭正体字的大好机会,而且都是不费吹毫之力的:(1) 正体字输入电脑的速度如果慢于简体,正体自然很快消亡,正体笔划多又是一千多年前的“古董”,依常理,正体慢是必然的,但事实上正体却展现自己无比的青春 活力,跑在简体前面。老头跑赢小伙子,这莫非天意。(2)1954年罗家伦发表“简体字提倡甚为必要”文中力主“中国字要简化,才能保存,才能适合中国民 族生存的需要。”三万字长文在台湾各大报纸同时刊登数天,声势浩大,风起云涌,反对者亦复不少,因罗曾任北大校长,又时任考试院副院长兼党史编委主任,党 史的官不大,但必是蒋介石的亲信。官位、学术地位显赫,所以难以撼动,眼看汉字一脉香火就此飞灰烟灭,此时忽然杀出一个“程咬金”,师大教授潘重规,以学 术立场,揭发罗文中的古文字举证,有多处造假,罗再也无法理直气壮,大局因而逆转,正体汉字的命脉,得以绵绵不绝,可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注1、 潘重规教授:论罗家伦所提倡之简体字,文中指出罗做官之日长,治学之日短,以偏激武断之成见,集古今废字、俗字于一炉,便自命改革。文见1954年三月二 十七日新生报)

  2、从现实来 看,虽然联合国早已废除正体字,但在2006年起,美国将有二千多所高中,开设中文学分预修课程,繁体正字和简体字并行。即使在大陆,随着经济改革,人们 逐渐了解正体字的珍贵价值,开放前少壮辈根本不知有所谓正体字。因此呼吁重新正视繁体正字的呼声逐渐浮现。1992年全国教育会议上,负责国家语言的报告 中就对繁体字大回潮,中国文字“海外化”的现象表示忧心并大加抨击。其实使用繁体正字哪是海外化(台湾化),繁体正字不是唐代以来的主流吗?

  2004年在北 京召开“第三届汉文史资料库研讨会”,有文史专家郑重提出“繁体字是创造文史资料库的基本学术要求。”也就是真正的学术,需要用纯正的汉字来承载。一位著 名经济学家语重心长地呼吁:“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因为简体字使中国伟大的古文化和广大人民相隔离”,出自经济学家的看法更值得深思、文字、文化影 响人的不只是心灵。如今大陆汉字学术界起一个崭新的名词,“汉字的优化”。避开了敏感的繁、简之争,简体字需要优化,请问优化是向简化靠拢?还是向繁化回 归呢?

  简体字就是为了 贪图省事,如今为了省事,大陆小学生学完简体字,还要学繁体字;台湾学了繁体正字,还要学简体字,这样的简体字既不简单又不省事,要省事就赶快“毙了 它”,不就一了百了,大陆的文字专家还在遮遮掩掩谈简体字的优化,为汉字努力,很可敬,可悲的是无法畅所欲言。

  七、一些感想

  一个正常的社 会,一间百年老屋,就算斑驳老旧,人们也会倍加珍惜。一千多年的正体汉字,有何罪过,竟被糟蹋成“非法”文字,成为打击的对象,天理公道何在?炎黄子孙, 难道铁石心肠?当年凌迟汉字,宣扬孔子为“狡诈的政治骗子”的文字专家,如今也在孔子学院,夸夸高谈发扬传统文化;少林寺,当年被批斗为迷信、腐败、落 伍,强收庙产,僧人扫地出门,如今又被同样那批人宣扬为慈悲、和谐的象征,如果世人也信以为真,那真叫人有不知“今世何世”之叹。

  常有人问,“繁体字” 为何要改用“正体字”?未免太固执了, “繁”字17画,“正”字5画,好看又好写,不是主张笔划少,增加效率吗?为何偏偏坚持要用“繁”,却不用省了三倍的“正”呢?做错了事,世人不会怀疑, 我们做了正常的事,很多人跳出来质疑。文字专家一再质疑台湾不用简体字是台湾的政府把文字“政治化”,是“逢共必反”的顽固心态。其实简体字才是百分之百 政治下的怪胎,楷书自古就因方方正正,足为楷模而叫“正书”,何况台湾已写了一千多年了,这有什么错!但有些教授也质问政府固执,奇怪,这些人怎么不敢去 质问简体字到底有什么好处?文字专家的回答是:(1)对消除文盲获得空前的成就。(2)提高学习效率。文盲的多少和政治、经济、文化有关,和文字难易无 关,台湾香港的文盲绝不会比大陆多。如果简体字真有助消除文盲,那非洲人都要赶快来学简体字了。汉字难学,难在文法,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简体字有易写的优 点但被难认,易混淆的缺点所打消。二个孪生兄弟不易辨认。笔划少、相似度高、辨认时间就增长。美国也为中小学生拼音错字严重而苦恼,为何不把单字的字母减 少呢?“菊”字chrysanthemum 13个字母,“违宪”unconstitutionality有19个字母美国总统为何不下令砍掉一半呢?德文“幼稚园”有28个字母,那才壮观呢!

  简化是个理想,但很难,文字不只是工具,拼音文字都不容易,何况笔划中充满文化内涵的汉字。要简化也该极为慎重,就象减肥,要开刀都还要找一位好医生。

  不用简体字,已经很难了,用惯仿冒名牌,即使经济改善了,要买正品,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便宜又好用,为什么不用?”他看不见无形的成本,简体字好写,火星文更快更好写,再快下去呢?

  十几亿人在用,不用压力很大,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学,可以用这也不难。

  但别忘了,仿冒品再便宜再好用,它还是仿冒品,长远来看,总要付出代价的。
 

   (文字有改动)


http://www.szzh9.com/a/wenhua/hanzi/20100208/782.html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論粵語

作者:chenbd660000 回复日期:2012-03-08 07:49:08 
   
    回复
  不管是谁,不管他是富是穷,各地中华民族公民,不要把自己或者自己的语言看的太重,太高,否则必须给于打压或打击。

梁振英之能力

梁振英以走左親北京的姿態問政這麼多年,始終給人奸險如狼的印象,亦即「樣衰」無從改善,可見其政治智慧極之不濟。香港回歸後,他一直得到中方特別的照顧 和庇蔭,安排在政壇那麼多的有利位置,只要懂得憑其理念作政治定位(不管什麼立場,但要言之成理),建立好個人的親和風格和形象,在官民之間巧妙地遊走取 分,以及磨練好口才和論述能力(敏感問題他只是口密不答,其口才離政客級的水準尚遠。要回答當年他曾支持過「六四」的變色龍疑問,有那麼難嗎?),以上大 好的從政磨鍊機會他錯過了,出任特首又怎不令港人驚怕不安呢?

2012年4月3日

橫柴入灶 京港皆輸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中國沒有包容廣東是一個獨立民族!!!!!!!!!!!!!!!

香港的問題並非歧視問題, 而是“領域”問題, 可惜的是, 華人不願意承認華人與華人之間有“國界”這種東西存在. 否則很容易就理解問題是在哪里.

你不能走進別人的家裏, 然後要求別人待你如你的家一樣, 這一點, 我們傳統有很多詞語都是在反映的... 入鄉隨俗, 客氣, 喧賓奪主等, 可惜的是, 為了建立了一個叫“中國”的國族, 當中是摧毀了“家”這個更重要的觀念.
我們包容很多人, 所以才有香港, 中國卻沒有包容廣東是一個獨立民族, 我們應該擁有一個獨立國家這個現實. 完.

有些事情不要直接的用感性去想, 理性一點想, 當一個國家是依賴強迫別人加入的, 那麼這個國家早晚是會瓦解的. 所謂獨立國家這件事, 在中國大家都是禁忌, 可是想清楚, 這真的是如此禁忌否?

“省”是清帝國或之前時代建立的事情, 但今天清帝國已不復存在, 那麼, 是否人民可以選擇要不要加入一個國家呢? 我只能代表自己. 現實的矛盾卻很顯然的, 例如我們的文化總是常受政治干涉, 像我們的語言, 文字, 我們也無權拒絕外地的移民.

或者想想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當我們不受同一個政治霸權統治的時候, 我們就不能是同伴或者朋友嗎? 當我們不是屬於同一個國家時, 我們就是敵人嗎?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 我理解, 但是有時得細心想像一下. 事情有時總有惡化的時候.
冰封三呎, 非一日之寒, 中華的意識形態底下還是有一些很要命的東西沒有消失... 以自己為標準的統一, 就是要所有人都變成自己的語言, 文字, 想法, 生活方式. 

很不幸地. 我認為香港下一步就是國族主義, 那是為香港自八十年代開始的不安情緒下的必然句號. 香港在政治上很原始, 但要是不開始走的話, 這個原始繼續下去也是另一個災難. 是的, 很長的路, 而且會很痛苦.
那似乎只有香港人是蝗蟲, 因為香港人無權決定自己的家的去向, 也無權決定自己的家可不可以給誰進來, 甚至會有人聲稱, 你的生存是別人的恩賜, 沒有恩賜你早就死了, 猶如國家的寄生蟲.

我們這邊的文明最可怕的地方是, 我們有很多人, 他們是用中古時代的觀念, 去看現代的問題. 周保松是在用人文義理去勸服香港人, 但不幸地, 香港面對的問題就是直接否定人文義理的國家, 當這麼多人的目標是移民時, 他們怎可能理解什麼是長策?

二三十年後, 香港要成為和平公義自由的地方, 前題就是這裏的人, 特別是控制權力和財力的人, 是打算跟這裏共存亡的. 今天情況之所以這麼壞, 本來就是人在心不在的人, 偏偏掌控了最多的影響力和資源, 去力求得到更多的自利, 最後捨棄這城市.

無論香港變成多惡劣的地方, 有些人只管把子女送到外國, 在那邊置業, 經營事業, [green][b]最後一有問題就移民的話. 那麼這些人只會關心香港有沒有方便他去賺錢的方式而已, 一切人文社會問題, 都是妨礙.
國家不過是人類與人類間的某種契約, 跟所有契約一樣, 當它不合時宜時, 需要解除時就應該解除. 國家只是人類用來幫助生存的工具, 而不是一種壓抑和控制人類的魔咒. 國家這種東西只有很短歷史, 人類沒有國家這種東西也生存了幾百萬年, 為何要那麼崇拜它呢?

強者不需要民族, 不需要國籍, 不需要靠爸媽, 不需要靠家族, 不需要靠黨證, 不需要靠錢, 也能夠獨立生存, 贏得尊重. 強者組成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

強大的國家是強大個人的延伸, 就像美國, 美國每一個州都是能夠完全自立的獨立國家, 美國拓荒史中每一個人都能拿槍保護自己, 自己建立自己的農場和新家園, 獨立戰爭每一個士兵都可以獨自作戰, 這種「脫離群體也擁有自我」, 再團結起來, 跟被迫聚合的烏合之眾不同水平.


機界新種  3/18/2012 9:59 PM  高登主頁 » 財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