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修羅鬼國

陳濱 @Catherine Li Pika:大陸實況看似一個是非因果糾纏不清既修羅鬼國,但歸根究底,一個「錢」字就可以解釋整個大陸。有人會話全世界都係向錢看,共產大陸並不獨特,但事實並不如此,需知共產大陸所謂「法治」係完全被金錢凌駕,對大陸人黎講法律係狗屎,有錢才叫有保障。錢不單能取代法律,仲係身份象徵,更係溝通公具,社會地位權力人脈皆取決於財富多少。貪官奸商落鑊唔係因為佢地行惡,而是森林法則-「有人比你更有錢」。響哩個地獄過日子,每日既大腦活動就係思考如何搵更多既錢,其他都是狗屁。

大陸國情之所以難以理解,唔係因為「複雜」,而係因為過於「簡單」,簡單在於冇規守需要遵守,因此你會發現大陸人發揮響生財方面既想像力同創意係遠遠超出世人既常識範圍,以至大家不能理解。修羅鬼國沒有生活,因生死早就置諸道外,皆是亡命之徒。今日唔知聽日事,搵到錢食好住好玩好對佢地黎講唔係享受,而係行刑前既最後一餐。我能理解陳雲老師為何主張香港人要放棄大陸,如此國度實是無藥可救只能超渡。單係依家每日自由行同單程證配額就以經攪到香港人唔似人鬼唔似鬼,試想有日鬼門大開,湧入黎果堆野瞬間就能張香港淹沒。哩幅境象其唔難想像,到影碟鋪求其租套喪屍片就可以睇到。要留意,哩D片通常都會有特種部隊潛入災區救援,但結局唔係大逃亡就定必GROUND ZERO ,除非導演志在攪笑。這就是小弟這短短幾年在大陸四處出差的領悟。(注意,我不會再稱呼共產大陸為「中國」,因為中國早就亡了,死剩種現散落在港台兩地。沒有中國人,只有香港人與台灣人)

民間國民教育 揭露吃人悲劇

2012年7月31日

今年是中共中央七千人大會、大飢餓、五月逃亡潮五十周年,北京、廣州的一些報刊發表文章,回顧「歷史悲劇」或呼籲「汲取歷史教訓」。

一九六二年五月,大陸居民紛紛逃入香港,梧桐山有他們追尋自由、企求溫飽的腳印。逃亡潮與五年大飢餓(五八至六二)息息相關。

《炎黃春秋》月刊連續刊出五年大飢餓的解密檔案、回憶文章和評論,發揮了民間「國民教育」的社會功能,與香港官方資助的「國民教育」手冊大異其趣。

七月號的《炎黃春秋》,發表〈大飢荒年代非正常死亡的另一種計算〉,以計量統計方式算出五八至六二年餓死的人數,超過三千四百萬。撰稿人李澈,是廣東汕頭醫學院的退休教授。

他的數據,接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樹基、《人民日報》前幹部楊繼繩的數據;曹、楊的數據是:超過三千二百萬、三千六百萬。

大飢餓在「大躍進」時的五八年就出現,最嚴重在五九至六一年。李澈的數據是,這三年餓死略超過三千萬(年均略超過一千萬、月均八十三萬、日均二萬七千七百),五八年和六二年餓死約四百萬。

《炎黃春秋》另一文〈貴州大饑荒年代〉,是歷史悲劇的「現場回顧」,作者晏樂斌原是貴州省公安廳幹部,是良知未泯、同情民疾者。他以五八至六二年下鄉實地調查的記憶、貴州
省公安廳治安處一位同事提供的資料寫成。

他透露,貴州省五八年的人口一千七百萬,五九至六一年的「非正常死亡」(官方一直不說「餓死」)一百七十五萬,約佔一成,每十人有一人餓死,絕大多數是農民。

他隨公安廳工作隊到媚潭縣,獲悉全縣六十二萬人,五九至六○年餓死十二萬五千人,佔二成,死絕戶達三千個家庭。他的文章寫道:「全縣出現了人吃人、殺人而食,易子而食的悲劇,吃死人就更多了。」

他提到金沙縣一個公社的生產大隊,一百五十二人餓死一百五十人。

他 記述在水城縣的見聞說:「到路邊一社員家討水喝,發現一位四十來歲的婦女正在她家堂屋用菜刀砍一具小孩的屍體,這個小孩屍體的手腳被肢解,頭部已砍下放在 一邊,屍體發出腥臭,我們詢問她為什麼殺孩子,她回答:『不,不,不,不是我殺的,是孩子今天早上餓死的,全家人餓飯,沒有辦法,為了救命,不得不拿來吃 啊!』又說:『哪個人狠心吃自己的孩子啊!』經她這一說,我們也無心討水喝了,立刻退了出來。」

這一類的「歷史現場紀錄」,是很好的「國民教育」素材,讓半個世紀之後的人了解「歷史的真實」,在神化「偉大領袖、偉大舵手」的愚民教育中讓視線清晰。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解放軍名嘴,漢奸新品種

北韓昭告餓得直翻白眼的人民:將有重大新聞發佈,原來是八十後的金正恩自封為元帥。總參謀長玄永哲在全軍大會上稱,金正恩「以非凡的指揮藝術進一步加強和發展人民軍,向全世界弘揚朝鮮的尊嚴和威儀,是天下第一名將、百戰百勝的鋼鐵統帥」。

孰 料央視是日國際新聞卻被敍利亞國家安全部被炸佔了頭條,主播以沉痛壓抑的語調,報告敍利亞國防部長、內政部長等多名政要罹難。央視沒有提及同係子承父業的 世襲總統阿薩德的妻子已逃往俄羅斯,於是聯想起八九民運時局勢混沌之際,李鵬太太朱琳也遁到廣東惠州盤桓多日,直至六四開槍,她才如釋重負飛回北京。倘無 這場鎮壓,哪有權可傾朝、富可敵國的李鵬家族?哪有李小鵬、李小琳一官一商這對鳳麟兒女的今天?

然而,敍利亞變局又為央視名嘴張召忠增添了娛樂色 彩。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評論家、國防大學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生導師、海軍少將。張召忠長期在央視任軍事評論員,第二次海灣戰爭時,他 預言美國不敢攻打伊拉克,結果話音未落,美軍就開打;他又預言美軍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更兼薩達姆有共和國衞隊精銳,美軍不敢貿然攻打首都,結果話 音未落,摧枯拉朽的美軍已拿下巴格達;利比亞內戰,張預言卡達菲得到人民支持,短期不會失敗,結果卡達菲王朝僅幾個月就土崩瓦解;北韓試驗發射衞星,張預 測成功率有八成,結果運載火箭爆炸成碎片;印度發射烈火導彈系列,張認為該國過去導彈試驗的成功率只有六成,這次失敗機率很大,結果烈火發射成功;言猶在 耳的是張召忠預測「敍利亞不會被征服」,「譁變軍官不會成氣候」,結果敍利亞一聲驚雷,已變天在即。

網民歡呼又失去一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 餘,又把張召忠譽為央視「烏鴉嘴」和「開心果」,指他害死薩達姆、卡達菲,又在害敍利亞的阿薩德,完成了美國交給他的任務。何來此說?原來網民發現張少將 和司馬南一樣,不遺餘力地反美,卻把女兒送到美國當「人質」。鑑於愛國狂們動輒罵人漢奸,這頂帽子可完璧奉還,更鑑證此係漢奸新品種。

只不過,張 召忠和司馬南之流僅係小漢奸,那些把寶眷和家財都送出去的才是大漢奸。將中國人民的血汗錢拿去填美國爛賬和買歐洲垃圾債券的,是特大漢奸。至於那個唱紅、 寫紅色短信、用紅色經典治療精神病的薄熙來,連自家的海外財產和商務都交給洋人料理,則是漢奸中的極品。他大概會在不太久的將來要「被精神病」了,屆時可 繼續實驗用紅歌紅片去做精神康復,倘若成功,堪為對人類功德無量的貢獻。

孔捷生

港人絕無愛國責任

2012年7月25日


香港人絕無愛國的責任,年輕人自然也沒有接受「認識中國、培養愛國情懷的國民教育」的責任,因為香港人絕不等同中國人。
大家打開香港或是澳門的《基本法》一看,便知香港人與澳門人在憲制上的定義是居民而非國民,這是兩個絕對不同、可以清楚區分開來的觀念。這是為何筆者與別不同、可從基本謬誤上反對推行任何「國民教育」的原因。


筆者絕對沒有鼓吹中國人不愛國,但在香港人理所當然不等同中國人的前提下,要在香港教育制度之內加插國民教育,會在年輕人之間製造族群分化,這完全違反社會和諧的前提。京官想在香港推行這一政策,極為愚蠢。

港人愛港 已經足夠

古往今來的專制政體能否保持開明,視乎專政體制之內能否有下情上達的途徑,還是上位者有了決定之後,下面對錯照跟;不幸的是,在國民教育這一議題之上,香港的建制派選擇「對錯照跟」的不負責任決定。

在這一情況下,能阻止專政者走上錯誤道路的,只有人民。亦所以,肯在本月29日走上街頭、反對國民教育的香港人,才是真正愛國的香港人。梁振英與民建聯的頭頭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中央錯誤的政策,是置個人權位的利益於國家利益之上的自私行為,亦是不愛國的行為。

本 欄〈港人非國民 何須搞「教育」〉(去年5月25日)和〈香港人當然不等於中國人〉(今年1月4日)兩文,筆者已經詳細解釋「香港人並不等同中國人」的法律理據,未見有任 何中國法律學者能夠作任何反駁,因為這是不爭的事實,亦是起草《基本法》時的原意。鄧小平沒有要求港人愛國,香港人只須愛香港便已足夠,香港人能令香港繁 榮進步,政治開明,甚而走向民主,就是對中國最大的貢獻。

可惜,世上任何官僚系統之中,總有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重要而興風作浪的低質素人物,「二十三條」如是、硬搞國民教育亦如是,香港人為己為人為國家,有必要站起來反抗國民洗腦的教育政策。

為 己,是指八成中國籍香港人,大多數人的下一代既不出外留學,起來拒絕黨八股對年輕人的洗腦,是為下一代着想。為人,是為非中國籍的香港人。香港人,包括英 美澳加在港定居的白人,包括印巴裔和南亞裔的人,包括東南亞、星馬泰印在港華僑的第二代華人,還包括八十年代因回歸問題的大量移民而回流香港的下一代人。

2006 年人口統計的資料顯示,非華人的外籍港人已經佔人口百分之八,總數非中國籍但是香港人的下一代,恐怕已高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香港政府在中央的指示下,是 否都希望逼這些年輕一代入讀國際學校?世上所有多族裔的國家,都極力希望不同族群能團結一起,焉有人蠢到自己製造內外有別的分化?

愛國港人 已經太多

香港有別於國內城市的珍貴之處是,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城市、國際地區,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有多元文化和語言,有國際級數的專上教育。從教育的基礎上推行國民教育,結果是要令香港數十年後與大陸的主要城市同質化,想出這個政策並執意推行的人,是誤國的領導人。

香 港人關心「六四」、關心李旺陽,經常以井水犯河水並視為理所當然,已經證明華裔的香港人十分愛國,港人在反共之餘,對這種關心國是的情懷倒是十分自豪的 (城邦論者陳雲除外),亦視為理所當然,這已經十分足夠;在專政者看來,港人愛國不是太少,而是已經太多。中共想推行的,是藉愛國之名推行愛憲的教育而 已,簡單地說,這個構想從一開始就是不自量力,自找麻煩。

洗腦目的 已經明言

對崇尚法治的香港人而言,極不喜 歡國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套弄虛作假的作風,不喜歡時,會拒絕接受,這是原則問題。據《基本法》承諾,香港的教育政策是香港人自治範圍之內的事,香港人 只要站出來,清楚地拒絕接受,憲政上特區政府就只應收回,別無他選,因為這是港人治港的原則所在。

梁振英一直避而不談,因為他對一國兩制的 理解很高,知道矛盾所在,只是已經承諾中央,不能不硬推而已。可惜,吳克儉與羅范椒芬全無水平,恐怕無法幫特首軟銷這一政策,兩人皆聲稱國民教育不會是洗 腦教育;但明明去年5月中聯辦的郝鐵川部長早已明言愛國教育就是洗腦,就是「活腦」的教育。到這一刻,還想誤導港人,企圖蒙混過關,把政策造成既成事實, 港人又焉會這樣容易受騙!

筆者除了在這裏呼籲港人周日要上街反國民教育之外,亦要率直地表達我對教師、代表八萬教師卻長年累月遭到政黨騎劫 的「教協」的極度失望。筆者去年已經呼籲教協、特別是張文光要有所行動,但政客根本又在上演表面反對、實質讓它在反對聲中順利通過的把戲;不盡力已屬可 恥,還要藉事件抽取政治本錢。

結果是,由八萬名教師組織的教協在四十名中學生面前變了道德的侏儒。教協呼籲教師簽什麼「良心憲章」,拒絕授課,這算是什麼的良心?學校當然可以外判這科予校外教學團體授課,教師到時置身事外,坐視學生受害,這就算有良心嗎?這根本是道德侏儒中的侏儒!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強撐「德.國科」 黃之鋒一句KO羅范


2012年7月23日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不斷,周日將有十個團體遊行反對「德.國科」。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昨天大 談她對科目意見,先說學校有彈性處理科目,又指不存在洗腦式教育。科目是必須獨立成科,全港中小學推行,老紀真看不到彈性何在;國民教育連毛澤東書法都要 理解,還不算是個人崇拜?難為羅范還引用剛公布的首屆中學文憑試成績,指課程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云云。

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坦白,他直指文憑試的考生是中五,但「德.國科」是在小學推行,小學生又如何抵抗洗腦教育呢?一語道破羅范狡辯的真面目。

學生憂遊行食「椒」有理

對於周日的反「德.國科」遊行,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回應會否用大支裝胡椒噴劑對付遊行人士時,黎棟國指只會在有人破壞社會秩序和安寧,而警方作出呼籲後,對方行動沒有停止時,才會採用最低武力。

查實月初胡總訪港時,學民思潮有幾位未成年女同學,只是站在水馬內準備宣讀聲明,既無聽到警方呼籲、她們又從無激烈行動,都被噴到一頭都是化學噴劑,看來局長所言,保障不了同學安全。

藉CEPA探討本港送禮與收禮

2012年7月23日

上月底中港簽署CEPA補充協議九。事實上,每逢回歸慶祝或中央高層訪港,CEPA補充協議往往是主要活動,以突顯內地扶持香港發展的姿態,送禮來也。在中港報章,尤其是內地媒體,CEPA被報道為內地對香港的送禮。

經過九個補充協議,送禮之說深入民心,內地尤甚。近年筆者與內地交流時,內地人幾把深化中港經貿合作,理解為內地對香港的單向送禮。有人表示已送够禮了,不應再送予香港。極少數人更表示內地送了這麼多禮予香港,香港還吵什麼。

有 趣的是,CEPA成效似乎沒有獲得香港的普遍認同,香港專業服務界更有「大門來了,小門不開」之說。這意味內地送了大禮,香港卻沒收到禮,或只收到部分禮 物。到底內地送禮與香港收禮之間發生了什麼?這讓我們有必要從CEPA實際效益,以及近年的中港經貿合作活動,探究送禮與收禮的認知落差。

就業部分屬雙贏

CEPA主要涉及三大範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CEPA效益可從關稅減免、就業促進、投資促進和業務創造等指標來衡量。

就貨物貿易的零關稅安排,2004年至2011年,受惠CEPA零關稅進入內地的本港產品為46.95億美元,關稅優惠27.04億元人民幣。佔同期本港產品出口內地的13%左右,香港出口至內地貿易總額的0.3%至0.4%。香港廠商受惠程度不算龐大。

CEPA 的就業創造基本實現於服務業,來自個人遊計劃和服務貿易兩大領域。截至2009年年底,分別創造5萬和4.5萬個職位。個人遊的新增職位在香港境內。值得 一提是CEPA在服務貿易領域為香港創造4400個職位,為內地卻創造了4.06萬個職位。以此看來,內地受益也不在少數。

CEPA另一特 點是允許香港企業優於WTO安排,提早進入內地市場,投資效應集中於2004至2006年;期間CEPA帶動香港在內地的投資額為91.91億港元,佔同 期香港對內地直接投資的2.08%;並為香港企業帶來91億港元收益,相當於同期收益的4.4%。CEPA成效難言突出。
針對上述四項指標,CEPA效益一來不太大,二來部分利益回流內地。也就是說,送禮清單似乎浩大,實際收禮時打了點折扣。就業部分是雙贏,大家有來有往。

當 中港經貿合作和CEPA推進過於重視送禮的宣傳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港關係緊張。港商自是努力開價,內地則小心還價,乃至回拒,此為第一重緊張;送禮 說法的流行,影響內地各界深化CEPA的積極性,乃第二道挑戰。更重要是,CEPA等中港經貿安排是開放承諾。落實承諾則需要內地有關部門提供配套措施, 修改行政程序。不少CEPA開放承諾需要六個月至一年以上時間方可出台實施細則。較形象的比喻是,中央發出禮餅卡後,相關政府機關才開始興建餅店,什麼時 候可兌換就得看開放內容。

過去數年,意義最重大的送禮應是李克強去年8月訪港的內地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此是全面式開放承諾,超越CEPA的部門式開放。可惜的是,內地迄今尚未提出具體的開放方案和時間表。

平心而論,CEPA確實為香港帶來頗多利益。個人遊為香港低技能人士帶來就業機會。近年的異地支行措施協助香港銀行業擴大內地網點,並允許香港服務商如港鐵(066)參與內地軌道交通項目。

CEPA作為區域貿易協議,利益分別實現於個人和企業。從民間層面,有感效益往往與就業結合在一起。若企業利潤不能與本地就業掛鈎,不免出現送利企業,乃至官商勾結的極端說法。

推動內房 地方受惠

CEPA性質是協助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香港製造業的空心化,變相令零關稅效益落空,使效益集中在服務領域。服務市場分為在地與離岸型服務,又以在地型服務最具就業創造效果。

個 人遊把內地消費者吸引至香港接受服務,就業創造在香港。CEPA為香港服務機構爭取市場進入優惠,使之在內地就近服務當地消費者,就業創造在內地。此是 CEPA為內地創造4萬個職位緣由。在市場進入模式下,香港較多發揮區域總籌功能,分享部分商業利潤,惟香港就業創造肯定不多。

換個角度,CEPA協助香港企業(包括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的跨國企業)投資內地,為內地創造就業職位。由此更衍生對辦公場所的需求,推動當地房地產發展。內地地方政府也是獲益大戶。

十 二五規劃以來,廣東通過CEPA先行先試名義,以粵港澳合作為題,向中央爭取開放政策,前海發展最為明顯。若觀察前海概念股,基本是前海一帶的房地產公 司,以及個別深圳金融股。香港公司不在此列。換言之,CEPA效益似是出口至香港,不少卻轉回內地,即送禮給香港,收禮在廣東。

近期出台的前海、橫琴和南沙等優惠政策,許多是優化當地投資條件,長遠地增加當地財稅收入。CEPA補充協議九允許香港企業進入有關地區,同理也是改善當地營商環境。香港利益多寡有待商榷。

讓人困擾是,促進粵港合作不時被廣東方面理解為由中央委派下來要完成的政策任務。在執行過程中,廣東工作取態較多是維護自身利益,有時還從中得利;反觀香港政府和公營機構,不時需公關式表態CEPA為香港帶來莫大發展商機。

改變合作方向

成功的經貿合作是雙贏。市場進入型的CEPA安排,性質是從內地企業手中分利,推動中受到限制,實為常態。在WTO體制下,服務開放向來是大難題。有些國家推動區域貿易協議的深層意向是利用市場開放,形成市場制度突破的倒逼機制。

內 地改革開放出於此理,香港趁機獲利。若內地的服務市場開放,不是為了突破現行的服務管理體制。即便中央作出讓利宣示,實質情況也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香 港要利也要不到,中央送利也送不到。循此邏輯,中港或粵港宜轉變合作方向,加大走出去合作,或許賺老外的錢,大家會齊心協力一些。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仇富並非因為窮

2012年7月20日

去年9月在美國爆發的「佔領華爾街」行動(Occupy Wall Street)眨眼間快滿一年,這場靈感來自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反金融體制運動,不但席捲整個美國,之後更蔓延至倫敦、羅馬、多倫多、台北、東京、首爾甚至香港等全球近千個城市,而事件亦引發出「仇 富」這個尖銳而敏感的社會話題。

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已到達危險的臨界點,近日統計處公布香港2011年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為0.537,創了四十年來之新高;貧者愈貧,社會上自然怨氣沖天,加上包致金侄女Amina摑警、D&G阻止港人拍照、唐英年 僭建等事件,讓香港市民「仇富」的情緒一次又一次地升溫。

貧窮線下

「仇富」這話題在世界各處被廣泛而熱烈地討論之際,地球上某個貧富極為懸殊的國度,卻似乎沒有太大的仇富問題,這異數之國便是金磚五國(BRICS)之一的印度。

印 度人口超過十億,僅次於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窮人多,但富豪也不少,根據今年3月發表的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印度信實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的董事總經理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D. Ambani)以268億美元資產淨值成為亞洲首富,我們香港的李超人只能屈居亞洲第二富豪;印度的貧富懸殊遠超過香港,但印度的窮人怨氣卻不大,更少有 「仇富」情緒,這顯然與印度的國情有着莫大的關係。

印度全國有近七億的窮人,其中有超過兩億人口更是生活在貧窮線下,按照印度政府的標準,每天收入不足10個盧比(約1.5港元),即屬於貧窮線下的窮人。香港市民飽受地產霸權之苦,為了減輕租金的負擔,不少市民被迫遷離市區,居於較偏遠的市郊,浪費大量交通費及車程時間。

但印度的窮人卻往往居於市區中的貧民窟,不會因舊區重建或強拍收樓而被迫遷走,貧民居於市區不但能減低他們的就業成本,變相亦為市區經濟活動帶來廉價的勞動力,樓價及物價亦不會惡性循環地暴漲,社會自然比較融洽和諧。

印 度約有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Hinduism),他們相信因果報應與及輪迴之說,窮人深信現在吃苦是因為上輩子所作的孽,所以他們絕少把矛頭指向有錢人身 上,印度人普遍認為行善能使他們下輩子成為婆羅門(Brahmana,即祭師),反之惡行則能令他們降為首陀羅(Sudra,即奴僕)、賤民甚至畜類,所 以他們現世努力積德修行,希望下輩子能擺脫貧窮,可以過一些好日子,正因為這種因果觀念,他們心中沒有「仇富」的怨念。

民怨沸騰

香 港的超級富豪,十居其九是靠地產發大財,因為高樓價、貴租金的連鎖反應,導致香港的工種變得愈來愈窄,勞動階層的選擇亦愈來愈少,全港小市民變相替地產商 打工,自然弄得民怨沸騰,視地產商如天敵;反觀印度近十年來冒起的新興富豪,基本上包羅萬象,有來自IT業、軟件業、製藥業、鋼鐵汽車業等,這些產業利潤 的來源主要依靠出口和承包生產,對印度小市民日常生活負面影響不大,反倒是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印度的就業率,在這種大環境下,國民「仇富」的心態 自然也少。

官商勾結是「仇富」其中一條很主要的導火線,印度雖然也不是非常民主的國家,但也不至於小圈子選舉,印度的貧民即使再窮,手裏 還有一張選票;印度選民人數超過七億,連同2009年那一屆,印度已經進行過十五次全民選舉,如果社會福利搞得不好、競選時的承諾未能兌現,窮人也可用選 票把自己不滿意的政府官員趕下政治舞台,正因為如此,「仇富」的情緒亦相應淡化,相對於香港不是自己選擇的管治班子,印度人在這個範疇上,比我們幸福得 多。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向回購領匯說不

2012年7月20日

若果一只玻璃杯打碎了,大概你會買一只新的來代替,對吧?假若有人和你說,他要用萬能膠把它黏合還原,你會怎麼想?

新 任特首梁振英先生早前曾說過,上任後會研究回購領匯(823)是否可行,當時筆者心想,只是研究又不是真正落實,不用杞人憂天。及至最近不斷有政客甚至立 法會議員支持回購,筆者就愈來愈擔心,因為現實中竟然有人肯不惜工本,企圖把已散落一地的玻璃碎片逐一黏合企圖去將水杯還原,況且這些「工本」是港人的血 汗錢,他們豈不是慷他人之慨?

埋單計數倒貼400億

首先,要回購領匯就需要資金。筆者就和當年支持領滙上市的 人算一算「賬」。領匯於05年上市時市值約267億。好了,現在後悔了,按領匯本周四收市價每股32.8元計算,領匯的現有市值大約是744億。將此數與 當年的267億相減,一來一回就是477億,即是政府需要倒貼近四百幾億公帑去回購。744億這估值不能說不高,但只能怪自己當初教兒不善,要送給老外調 教,現在兒子學成歸來卻說學費過高,道理是說不過去的。

按領匯披露的資料,目前領匯的主要持有人是機構投資者,假設他們自05年上市時一直 持有領匯至今,他們的投資回報足足179%,是回購的最大得益者,公帑就此「白白」給他們賺了。況且,假若市場得悉政府真的回購的話,必定有炒家把股價抬 高而令市值大升,若到時升至千億,還回購不回購?

有說「貴買貴賣」,只要買回來的領匯是物有所值也不是問題。可是,目前領匯的市盈率7.7 倍,而市值是基於市場期望領匯將來會有更高的盈利;但回購的目的是讓領匯不加價,將來的盈利必受影響。即是說,用744億買回來的領匯必會即時貶值。用生 猛海鮮價買一條快死的魚,誰都知道不化算吧?

領匯加租要回購,港鐵(066)經常加價莫非又要回購?那麼東、西兩隧又如何?還有中電 (002)、電能(006)、煤氣(003)、電盈(008)等的公用服務呢?一旦加價就要回購?雖則香港的財政儲備有6000億,我們能回購多少次?當 然,倘若當年有份支持上市的政客肯承擔這一筆賬,筆者相信不單獲得市民掌聲,更能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贏盡議席,他們不妨考慮一下。

公眾批 評領匯不應瘋狂加租,我認為是找錯對象罵錯人了。上市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爭取股東的利益最大化。站在公眾立場,當然可以批評領匯在巨額盈利下還加 租,是妄顧社會責任和不合理。但何謂「合理回報」呢?市民可能認為5%叫合理,但站在股東的角度,他們可能嫌50%也嫌太少呢!所以,問題不是領匯應不應 瘋狂加租,而是領匯根本不應該上市。與其批評領匯,倒不如批評那些被利益沖昏頭腦而去支持上市的人吧!

回購之外的選擇

這 個世界有很多東西是不能「還原」的,就像碎了的玻璃杯,即使用萬能膠黏合好,也不能回復原來的晶瑩剔透。所以,回購並不是好辦法。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好好 利用現有和將來新建的公屋商場去引入競爭。就算不成功,至少也能向小商戶提供一個較廉宜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再者,既然我們可以有「居者有其屋」及「租者 置其屋」等的計劃,為何也不嘗試推行「租者有其舖」呢?

動用公帑去扶持小企業小商販去經營,總好過讓投資者「白賺」了吧?況且多些小商舖,就能讓巿民得到連鎖店以外的選擇。

有人質疑政府不應補貼經濟活動,但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近年就推出「中小企業現金補貼」計劃,每年向合資格的小企業發放一次性的現金津貼,幫助他們應付不斷上漲的經營成本。為什麼人家可以,我們就不能呢?

有學者提議政府可以回購一部分領匯的股權,從而用大股東的身份去影響領匯的運作。這個方法似乎比全數回購好。可是,領匯始終是上市機構,管理層同時也要向小股東負責,假若領匯因政治因素而影響盈利,對小股東並不公平;公眾也不願見翻版港鐵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的鬧劇吧!

有 立法會議員說回購領匯相當於要政府認錯,但知錯能改總比死不悔改值得尊重。筆者深表贊同,而且覺得此話不單適用於政府,也適用於當日支持領匯上市、但現在 反過來說要回購的人,不過是認錯的方法笨拙而已。筆者謹此公開呼籲支持回購的人在這問題上多聽意見,不要盲目支持,重蹈當年錯誤支持領匯上市的覆轍。



外資要懂的國情教育

在雷士照明(2222)工廠,一眾員工發起罷工,拉起橫額,左一句「吳總,雷士離不開你」,右一句「踢走施耐德」。整個工業行動疑似由雷士創辦人、前董事 長吳長江領導,一場股東紛爭上升至「民族 VS外資」層次,員工與分銷商眾志成城,槍口對外。兩名外資股東施耐德及賽富基金縱然持有公司約28%的股權,也被持股不足20%的吳長江戲弄。

雷 士在員工及分銷商罷工要脅之下,截稿前仍未有復牌的消息,但市場普遍預料結局會是外資退讓,吳長江回歸領導公司。據內地媒體報道,雷士內鬥的導火線源於兩 個月前,吳長江在董事會未經授權之下,將公司總部遷往重慶。有關的地皮被質疑是吳長江的關連人士持有,可能是未披露的關連交易,吳更因重慶的生意捲入當局 調查。雷士董事會對吳投下不信任的一票,當時要吳長江辭任 CEO,也是無可厚非。

民企老闆 收錢後唔認人

外資基金投資民企,不只是投資公司的業務,也是投資於企業家身上。外資也知道,企業家在內地建立人脈關係,又或者懂得適當地玩擦邊球,是企業發展重要的資 產。我相信,賽富基金的閻炎也深明此道,所以他在接手雷士董事長後說:「我們是不得已而為之。」如非吳長江行為太過火,施耐德及賽富不會親自插手,派人空 降管理層。

七年前,吳長江與雷士兩名股東爭權,亦曾使出經銷商罷工的撒手鐧,逼兩名前股東賣股退出,換取基金賽富入股。吳長江這一次為了奪回主導 權,先以孖展增持股票,搶回談判的籌碼。吳長江大概沒想到自己辭職的消息連累股價大跌,用孖展增持的股票被券商斬倉,賠了夫人又折兵。增持落空,吳選擇故 技重施,以員工、經銷商聯合罷工,欲逼走兩名外資股東委派的管理層。

從吳長江的角度,雷士是他一手創立的公司。他由台資工廠裏的保安,爬上今日的位置,全憑自己敢博、努力。外資只是在恰當的時機出現,提供了資本。我相信,吳心底裏認為雷士過去幾年的倍升股價,已經帶挈了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基金股東,自己的行為絕對是理直氣壯,有節有理。

企 業家心中即使有絕頂的點子,要實踐大計也需要資金支持,創投正為企業家提供本錢,兩者互惠互利。創投入股,自然有權利監察公司的管理層,企業家也有被監察 的義務。不過,在中國,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不少中國企業家也有吳長江的不平衡心理,拿了錢不認人,不遵守與股東間契約,不尊重董事會的決定,是正常不過 的事。

愛國流氓成風 外資無符

一年前,阿里巴巴(1688)的馬雲更加借國家的金融安全做藉口,把與雅虎及軟銀共同持有的支付寶轉到自己手上。事後還厚着臉皮說自己有苦衷。這件事黑白 分明,但馬雲詭辯竟也得到著名商人史玉柱支持,史說內地民企家要做一個愛國流氓,不容戰略資產被外國人把持。今次,吳長江也有獲得其他民企老闆力撐。做流 氓,在內地似乎已成為一股風氣。
雷士事件只是利用民族包裝的另一橫蠻奪權實例。這就是中國的營商國情,國企吃民企的同時,民企戲弄外資。外資基金相信在這幾年也上了沉痛的一課。搞清楚這場鬥獸棋的脈絡之後,會明白到內地投資,原來要有很大的風險胃納。

丘亦生
金融中心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糾正對鍾庭耀民調的一些不實說法

2012年7月17日
 

今年2月,筆者看到《大公報》上刊登一篇批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負責人鍾庭耀的文章,其中所引資料嚴重失實,結論卻對鍾十分不利、不公,故讀後很替他擔心,想寫文章分析大學民調的一般重要性和鍾博士的特殊貢獻。不過當時筆者正忙於準備台灣之旅,不久就出發了。


回 來之後,花很多時間閱讀,寫成四萬多字的《台灣騎乘記》(上兩周在本報一連十天刊登)。寫完之後,想回過頭來補寫關於鍾博士那筆,無奈《大公報》原文已從 網上消失;正躊躇之際,《信報》同事周君竟於上周五傳來無名讀者請報館轉交我的一篇下載文章,打開一看,「剛剛遇著啱啱」,就是大公報作者「清水河」寫的 那篇題為〈 鍾式民調學術水平不高〉的文章,於是馬不停蹄在周末寫出回應,「遲到好過冇到」。

兩點批評 明顯出錯

「清 水河」雖然(自稱)是一個「普通市民」,但因為他從學術水平的高度立論,故筆者也從學術觀點回應,並引用學院資料。「清水河」的文章(「清文」)頭一段提 出兩點:一、僅做民調,而且獨沽一味以電話調查方法做研究,不是學術;二、在牛津、劍橋等一流大學根本找不到類似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這種「技術單位」(既然 不是學術單位,只是「技術單位」,當然不配享受學術自由——這是「清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點顯然錯。民意調查是一種研究工作,電話調查是 其中一種方法。一個研究者,視其本身研究興趣、能力及資源,既可用多種方法研究多個問題,也可「獨沽」電話調查方法,「僅做」民調。做出來的研究,有學術 價值,便可說是學術研究,否則不是。故單憑「僅做」、「獨沽」,顯然不能作出「水平不高」、「不是學術」的結論。

第二點錯得更厲害。筆者在 美國和香港教過四間大學,每一間都有民調中心。而據筆者所知,世界上絕大多數一流大學,都有附設各種各樣的民意調研機構,資源豐富,人手配備齊全。這些機 構調研的問題,包括政治性的、商業性的、社會性的,以及各種和心理、生理、本地、外國有關的,包羅萬有;所用的方法,包括問卷、電話、網上調查,等等。有 些是「獨沽一味」,有些則是「一條龍」(上下游)甚或「N條龍」(多方位)作業。茲列舉事實證明。

西方大學 各設民調

美國最負盛名的八間「長春藤」大學,各自都設有一所或多所專業的調研中心,無一例外;有些是獨立的,有些是附屬於更大的研究單位之下的。現不厭其詳,一一羅列於下,並附簡介。

一、 哈佛大學:隸屬Kennedy School的Institute of Politics,是一個龐雜的政治學習、實習、調研中心,不授學分課,卻有一個由全職專人負責的民意調查組,2000年以來「獨沽一味」,每半年做一次 全國大學生政治傾向及公共服務意願調查,成果免費提供給所有政黨、政府、學者、傳媒人士(今年4月25日,此組發表的民調結果顯示,年齡十八到二十四歲的 美國年輕人,表示支持奧巴馬的比支持羅姆尼的,多出十二個百分點。這個民調,性質和鍾庭耀做的一些香港民調很接近)。

二、普林斯頓大學:下 設獨立的Survey Research Center,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Professor Alan B. Krueger (現借調往白宮當奧巴馬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中心全方位作業,包括開設專門訓練學生做民調的學分課,並負責管理由教授及學生設計的調研項目,幫助他們設 計等(此中心特色之一,是擁有十五台先進的自動電腦輔助調研電話。由此可見,「電話調查」並不是什麼等而下之的研究方法)。

三、哥倫比亞大學:社工學院下設的Social Indicators Survey Center(SISC),專門從事社會問題特別是有關平等方面的民意、民況問卷調查,所得資料,提供給中心以外的研究者使用。中心同時也是教研單位,與上述普林斯頓的調研中心類似。

四、 賓夕凡尼亞大學: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下屬的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經常獨立進行自己的民意調查,然後開放給社會大眾享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全過程中的民調,以這個中心做的最齊全最權威。取得民意的方 法是進行電話及網上調查,其訪問人數幾乎達到九萬,前後反覆答問的人數接近三萬,前後五次反覆接受調查的人數也有一萬多(資源豐富才可以那樣做民調,鍾博 士「唔恨得咁多」)。
此外,此中心還下設一個人手充足的FactCheck.org研究中心及網站,專門「抽秤」主要政治人物有沒有公開說錯、說謊,研究結果不斷提供給不同政治立場的傳媒,保證曝光(蔡子強先生亦 「唔恨得咁多」 ,但可考慮在香港設立同樣打假機制)。

五、 康奈爾大學:下設獨立的Survey Research Center;此調查中心與上列的不同,是一個收費服務各界、自負盈虧的問卷調查中心。其一年一度發表的紐約州成年人一般狀況調查報告,包含八百個子報 告,規模非常大;另外一個全國人口問題調查報告也很有名。這兩個調研,用的方法都是「獨沽一味」的自動電話訪問。

六、布朗大學:下設獨立的 Taubman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 American Institutions;此中心和上述哥大的SISC 格局相似,既是教研單位,也是民意調查機構,後者的工作,集中在所在州(羅德島)的政、經、社三方面,對州民來說很管用。

七、耶魯大學:森 林及環境學院下設的The 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2005年才成立,面對社會大眾,主要研究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和態度。此外,耶魯大學有名的Economic Growth Center,專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也做大型的追蹤問卷調查,特別是加納和印度兩國的經濟發展調查。

八、達特茅斯學院: 下設一個頗具規模的Nelson A. Rockefeller Center,以調研、交流為主,教學為次,民意調查注重所在州(新罕布什爾)居民對國事的意見,包括總統選舉、投票行為,以及一些經濟議題;調查結果向社會公布。

反映民意 人民必看

大 家看到了,美國一流的「長春藤」院校是何等重視民意調查。非「長春藤」院校的情況也一樣:MIT、史丹福、芝加哥大學等學術重鎮,做的民調都擲地有聲。 MIT的Center For Civic Media緊跟社會脈搏,現在不斷在做「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民調。史丹福的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世界很多國家做民調,包括中國在內,與北京大學有合作中心。芝大的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已經成立了

七十年,規模龐大,調研實力雄厚,聯儲局也是其顧客。
也許讀者會問,上述都是私立非牟利大學,那麼,以公帑為主要 外部資金來源的公立學校又如何呢?答案是:同樣厲害。幾乎所有的一流州立大學都有民調中心;其中一些調查結果,已經成為美國傳媒、美國人必看的資訊,例如 密歇根大學Survey Research Center每月做一次的消費者心態調查,因為能有效預示經濟走勢,常常上報紙頭條,並且已經成為美國聯邦政府商務部領先經濟指數的一個重要組成數據。

此外,名牌州立大學如威斯康辛、明尼蘇達、維珍尼亞、馬里蘭、佛羅里達、俄亥俄州立、印第安納、愛荷華州立、侯斯頓、加州大學主要校區,等等,無一不設民調中心(唯一例外是由於州財政有危機,加州大學巴克萊校區的民調中心兩年前破產,停止運作)。
美國的大學如是,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國家亦然。台灣方面,學院辦的民調機構也很普遍,中研院、政治大學、師範大學、成大、中正、中興、中山等大學都有民調中心。篇幅所限,筆者不盡列。

內地民意 漸獲重視

為 什麼這些民主國家的名牌大學都有民調中心呢?道理很簡單,民主、開放的社會,人民有強烈的資訊要求;這些要求,政府、政團、市場可以滿足一部分,但人民最 信任的,還是以學術為基礎的調研結果。從學者的角度看,人民在想什麼,這些想法怎樣影響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又怎樣反過來影響人民的想法,都是極有趣的研究 課題。西方社會裏的利益集團鬥爭當然激烈,但從來沒有統治階級的成員敢明目張膽想把這些大學的民調中心整死。

民主國家如是,中國大陸又如 何?在毛時代,中共根本不重視什麼民意。近年,大陸的統治階級知道,不摸清楚民意,有時很危險,所以,一些大學裏也開始設立民調中心。現時最有名的,包括 人民大學(培養黨政幹部的大學)下設的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這個中心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中國發展指數」,都是研究中國國情的學者熟悉的。

此外,其他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交通、復旦等,都有很活躍的民調中心。很奇怪,應該是很熟悉大陸那部分「國情」的左派,怎麼連這些大陸上的「好東西」也不知道,還反過來說世界上的一流大學都不搞民調這種「不是學術」的東西呢?

在 香港,學院裏做民調規模較大的,包括中大亞太研究中心、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替中策組做很多民調)、科大調查研究中心,等等。相比,港大鍾庭耀博士的民 意研究計劃,人丁單薄;那當然不是鍾博士的錯。二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做出了名堂,樹大招風,大學也沒給足夠資源讓他發展,實在可惜。

校董左傾 或礙民調

「清 文」指鍾博士做的調研沒有學術價值,證據之一是他只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裏。我們知道,不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不一定沒有學術價值。一般來 說,地區性的一手微觀資料和數據蒐集工作不容易做,但分析這些資料的研究,非本地期刊通常沒有太大興趣刊登;這是香港高教界很清楚的事情。因此,「清文」 作者的這個指控沒有說服力。
學術圈子裏,一項研究有沒有學術價值,通常只能由圈子裏的同儕共同判斷;一篇《大公報》或《信報》文章,根本不 能論定(雖然,筆者試以一個不是習調研的學者的眼光看鍾博士多年工作成果,對他的工作還是有信心)。因此,本文主要是提供基本資料、指出「清文」兩點明顯 謬誤之處:其一是,「僅做」民調、「獨沽一味」電話調查,與研究有沒有學術價值,風馬牛不相及;其二是,世界上包括中國大陸的一流大學,設有專門機構做民 意調查十分普遍,沒有才是例外。

筆者判斷,現屆政府在香港教育環節的首要政治工作,在中、小學是灌輸單向定調的國民教育,在大學則是把不同 識見者消音。寫這篇文章,是有鑑於目前這種政治形勢不利鍾博士繼續他的工作。上述「清文」的核心說法,雖有嚴重錯誤,同樣的說法在當權派圈子卻照樣流行。 一旦梁振英委任一些強勢左傾的人士任港大校董,鍾博士便恐怕要從港大蒸發,他做了二十年的有意義工作便得終止。這對香港而言,會是很不幸的第一步。

《信報》特約評論員


太古廣場遇上強國男女


本人上周五如常在廣場最旺的 G運動店採購,買了一件給孩子的皇馬球衣。付款時服務台正處理一位內地顧客換貨事宜。女客不滿買到的男裝球鞋號碼不符,跟店員理論,女店員手忙腳亂替她退 錢。但女客一臉慍色質問「退錢?有問過我嗎?我批准了嗎?」即時呼男伴上前投訴,怒吼「必須解決」,要店員賠償坐的士過來換貨的損失。本人香港土生,從未 聽聞退貨退錢還支付車馬費的事,眼見強國男女欺人太甚,提點其他店員過去幫忙,但另一位港客已捺不住,訓斥他們「別大吵大鬧,這裏是香港!」此語一出,觸 動強國男女神經,瞬即大罵「你是法官嗎?叫你的領導出來!」這時,我在旁勸喻對方冷靜,既然錢可以退,道歉也做了,別欺負小職員。強國男女瞪眼「她有道 歉?我聽不到!你是老幾,你給我滾!」強國男湊過來凶着臉說「我現在打你嘴巴,道個歉就得了嗎?」我明白全港只有一個女人好打得,在中國模式交叉西環治港 現實下,本人只好打退堂鼓。

上網查到, G店屬太古集團,貴公司最後奉上車錢沒有?如果有,我被強國婦人毒罵不下十次「你是老幾,你給我滾」,破壞了整個廣場的和諧,公開傷害了我的愛國感情,也該賠我這個長期顧客一件黑色皇馬作客 Tee!


陳也 


打真軍

學民思潮幾位同學,反國民教育,有台型,證明通識教育比國民教育成功得多。

一 葉知秋,振英上台後忽然刮起反洗腦運動,係因為一場特首選舉,將振英捧上位後,主流民意高度關注香港核心價值,對西環治港以至一切政治干預作高度戒備。時 至今日,不知中央對捧振英登基,一手撕去港人治港那層面紗,會否已感到不對路。

借國民教育喝止振英

曾治時代,政府可以將國民教育擴大,不單止停留在課外活動,還推入學校,變成課程,何解?因為還有港人治港那層馬賽克,公眾未為意,即使有注意,也疑中留 情,認為政務官處事不會太過份。但到振英上台,高調去西環謝票,毫不理會公眾政治觀感。組班過程又爆出黃英琦墮馬,由福建幫紅人許曉暉頂上,引起文化界批 評文化局變中宣部。加上新政府乃二流人才組成,教育局長吳克儉毫無政績,無法令公眾有信心。新登場的行政會議,委任了梁營悍將羅范、張震遠、張志剛等人掩 蓋了一切。

政治是關乎 Perception,公眾將現屆政府定性是梁營,則一切政策,尤其涉及意識形態的都會用放大鏡作檢驗,小事定當化大,再演變成危機,香港社會因此折騰不 已。這場國民教育爭論,不是源於新政府新政策,而是舊政府。公眾卻將左派國民教育手冊大做文章,其實是向新政府發出警告,喝住振英咪再亂來。

舊秩序瓦解是累鬥累

可以想像今後一切新政府新政策,在公眾低度政治信任下,都會引發陰謀論及爭議。當年鄧小平千方百計去統戰香港主流,形成一套政治秩序,令香港有效運作。回 歸15年,將這套秩序打碎,推倒重來,香港為此將付出沉重代價,中央也要為振英政府而頭痛不已。
舊秩序瓦解,不代表新權威可以成形,香港當前局面,反而是累鬥累攬住死!

添馬男

《刺客教條3》與港獨、台獨


◎ 黃世澤

近日,法國遊戲公司UbiSoft推出《刺客教條3》(Assassin’s Creed III)的台灣版預告片,並上傳到Youtube。《刺客教條3》以美國獨立戰爭作背景,本來與台灣和香港兩地政治無關,只不過,Youtube上的評 論,卻出現大量香港人要求香港獨立,以及支持台灣獨立的信息(http://www.youtube.com /watch?v=y96rbMTMpuU)。

香港獨立,過去是很少香港人支持的政治主張,為何現在香港卻因電玩預告片,令大量港獨言論浮上水面,甚至港獨有可能成為香港政治其中一個主流主張之勢?
《刺客教條3》的預告片,提及不少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國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施行的暴政,除了剝奪個人人權外,還有將大量美國經濟利益輸到英國去,但北美人民沒受什麼好處,以及迫使北美殖民地的人學習英國歷史,但北美殖民地的人很可能一生都不會踏足英倫本島一步。

這些情況,與中國透過CEPA搾取香港的經濟利益輸給中國,以及迫香港學生接受所謂「國民教育」,實質是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洗腦教育。當年英國對北美十三州的殘暴施政,彷彿在香港重演,這令美國獨立戰爭為背景的電玩,成為不少香港年輕人的政治啟蒙教材。

中國人不要怪什麼外國勢力推動港獨、台獨,因為正如同台灣絕大多數人看清了中國反民主、反自由的極權真面目,把香港人推向港獨的,其實正是中國本身!

(作者為居港英籍時事評論員)

頭條新聞兩大準則

2012年7月16日

無論報紙、電台或電視台的新聞部,選取頭條新聞時主要依據兩大準則,即「相對性」和「機構取向」。所謂相對性,就是把新聞互相比較,再按份量輕重排位。

最 經典例子是2003年的4月1日。當時沙士肆虐,港府破天荒宣布封閉淘大花園E座,成為當天早上最重要的事件;至中午時分,有學生借愚人節發放香港成為疫 埠的假消息,股市即時震散,政府要急急闢謠,警方也出動拉人;到了下午,淘大居民被強迫遷離住所,集體送到度假村隔離,成為國際焦點。

最後,到了傍晚六時,歌手張國榮在文華酒店跳樓身亡。他是港人集體回憶的重要巨星,在這種非常日子殞落,毋用爭議,翌日報章頭版全都是他的俊臉,滲着驅不散的悲情……。

不存期望 孰好孰壞

以 上例子要作取捨,不難有客觀標準。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各家傳媒的取向就很不一樣了,資源較少的機構多是在日常新聞中選取,再包裝成為頭條;財力較雄 厚的機構,近年時興讓偵查小組儲起「罐頭報道」,在沒有大新聞的日子時便推上頭版,效果有好有壞,有時更會出現為獨家而獨家的壞情況。

凌駕 於客觀比較基準的是,個別機構的取向,尤其是涉及政治事件,決策者往往會執行一套老闆定下的「潛規則」,例如刻意把當權者的負面消息壓下,或把維權新聞 「河蟹」消滅,每年「六四」集會和「七一」遊行都是明顯指標,有些報館或電視台必然大做,另一些則放在不顯眼處,或者索性當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上 月《南華早報》處理民運人士李旺陽死亡的新聞時,突然把中型稿件縮短成一百字的簡訊,這種取捨偏離了社會期望,惹來員工和外界質疑有政協背景的總編輯王向 偉在自我審查。事件經過連月發酵,最新進展是二十四名前《南早》編採人員發表聯署信,要求集團行政總裁郭惠光維護該報獨立、可信和服務讀者的傳統。

此外,兩名經常與王向偉持不同意見的資深編輯,被指年逾六十,不合報社年輕化計劃而不獲續約;但該報早前則聘請一名來自新加坡的六十八歲編採人員當執行總編輯。報社高層似無視外界意見,也無懼同行或員工眼光,只貫徹執行原有方針。

另 一方面,本港中資背景的報章長時間對李旺陽事件隻字不提,最後卻吹捧驗屍報告「客觀可信」,與港人情緒大相逕庭。相對於《南早》疑似審查成為新聞,左報的 和諧作風卻沒有受到責難,兩極化的反應,源於社會大眾已明白到,新聞機構不一定要客觀和忠於事實,反而每家公司都有一套潛規則,公眾只會對有期望的單位發 聲,祈求有所改變;至於那些明顯歸邊的媒體只須向金主負責,外界索性不說了。到了某天,當外界對《南早》的新聞取向再不聞不問,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同一頭條 準則客觀

行內常有一個認真的戲言,指兩大暢銷報、左報和《南早》如同時把某宗新聞置於頭版,那就是一個客觀的準則。

過去一周的重大新聞事件可說浪接浪,其中周六本港各中英文報章,無論是左中右媒體,都一致選用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和新地郭氏兄弟同被廉署控告作為頭條,這是繼今年3月梁振英當選特首後,難得一見的報界統一頭版,也符合了新聞取捨的客觀標準。

不過,前一天的周五,即發展局局長麥齊光辭職及遭廉署拘捕翌日,新政府委任的局長在上任十二天即涉貪下馬,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肯定創下中港兩地官場的新紀錄,加上事件是傳媒追查下「建功」,說到底都是當時的最大新聞。

然而,有兩份本港報紙的頭版卻有「另類選擇」,其中《成報》重點報道中國在南海主權的爭議問題,除了霸佔A1頭版,A2和A4也有相關新聞,可謂極其「重視」;而麥齊光涉貪置於A6版,李旺陽的死因調查報告則排在A7版,這種安排對香港市民來說,實在十分異類。

而《明報》上周五的頭版是廣告,A2頭條是李旺陽驗屍報告存在四大疑問未解,麥齊光被捕辭職則排到A6和A8,合起來約有一版半,篇幅較一般報章少得多。該報對兩宗新聞的取捨,明顯與其他報章不同。

特首梁振英本身已是僭建醜聞纏身,至於對報館「午夜凶鈴」涉嫌干預新聞自由的指控,至令仍待解決;如今麥齊光甫上任就辭職被捕,肯定重挫新政府的管治威信,影響十分深遠。
除了主流報章和左報,就連以經濟新聞作主打的《信報》和《香港經濟日報》均選作頭條,那些另有選擇的報章,到底是筆走偏鋒,抑或另有計算?着實令人好奇。

埋沒理性 如何討論

李旺陽的死因結論早在預料之中,但報告仍然值得報道,只因內容很能反映「國情」,整件事應拿來當國民教育教材。

本 欄上月〈李旺陽案毋須官方再定性〉一文提及,在強權無道的情況下,中國官方絕不會推翻李旺陽「自殺」之說,死因調查報告最大效用在於內地政府可以「自圓其 說」。在香港,除了逢中必擁的保皇黨政客欣然接受外,絕大部分港人早已認定李旺陽是「被自殺」的,不會因中方發表的萬字報告而改觀。

李旺陽案件中,其中兩大疑點在於:「失明長者是否有能力上吊,雙腳貼地會否致命」?調查報告花了極大篇幅「解謎」,甚至報稱做過實驗,證實失明者能徒手把相同質料的床單撕成布條,在相同病房內上吊;又引用數據指不同姿勢也可以吊頸身亡,當中包括雙腳貼地的個案。

不過,案件除了法醫角度外,更重要的是,李旺陽出事前意志堅強,毫無尋死兆頭,而按其走路也要人攙扶的殘障程度看,他已非一般失明人士了,其尋死能力固然成疑。
正如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所言,按李旺陽個性,若尋死必定留下遺書大控訴。更值得關注的是,為兄申冤的李旺玲夫婦至今仍「被失蹤」,雖然他倆「已發聲明」,指不想與外界聯繫、不想接受傳媒採訪、只想過安靜正常生活。然而,連她簽名也令人懷疑是假冒的。
那些呼籲理性討論的親中派、那些報稱共產黨開明進步的愛國人士,如何解釋死因報告雖已出來,但為何有更多維權人士「被失蹤」或受監控,死者家屬連發聲機會都沒有,何來理性討論?如何令港人信服?請拿實質證據來說服我們吧!


傳媒工作者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陌生振英

今日星期一振英落立法會答問,又係一場冇得贏的戰役。一來佢個人誠信問題仍然係焦點,議員一定死咬住唔放,人人追打。其次係議員會提問政策議題,以過去振 英一貫作風,慣用四字成語及虛話作答,在記者會還可以,因為記者好少有機會追問,但立法會答問遊戲規則不同,議員好識得將重炮擺在追問題目,而且若死背 Line To Take。採取答非所問的策略,議員可要求主席仲裁,指特首未回答問題。

應付議員追問勢捱打

曾蔭權乃政務官出身,所以對重大政策的細節,有基本認識,即使幾刁鑽古怪的問題,都勉強應付得到。但從振英過去表現所見,他只重視務虛概念,對實際執行細節冇興趣兼冇認識,要應付議員追問會幾吃力。

香港十多年間行政主導體制已有好大改變,留戀麥理浩大有為、大建設高速發展,係好儍嘅諗法,因時鐘已無法回撥。殖民地時代行政獨裁,才有沙田、屯門新巿鎮高速大開發,移山填海,拆遷農舍變成公屋。

九 十年代起,代議政制起步後,行政權力大受制約。回歸後又有議會政黨及司法覆核制肘,振英批評「磋跎歲月,積非成是」,是他對回歸後行政主導體制變化不認 識,冇體驗,因而有陌生感。正如張建宗表明,即使要落實提高老人金,也需要用一年時間,這是行政程序所需,而非有心玩嘢拖延。

對行政體制欠缺認識

巿民對振英有陌生感,不知過去三十多年他做過甚麼事,在大小政治事件中扮演甚麼角色,因此對他難言信任。他只有靠成績贏回民意,但他本人對香港行政主導體 制也有陌生感,以為講完事情會自動發生,政策自動成熟出台,為他贏取民心。如果他咁諗,好快會失望。
香港行政體系是一個有性格的機械人,不能用口號指揮,老董已錯了一次,振英若再犯,付出代價會更大。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國民教育必成反共教育

2012年7月11日


如果特首梁振英可以自由決定,他不會對推動國民教育或二十三條立法有多大興趣,因為兩者都是自找麻煩的事。不過,他無法抗拒執行推動的任務,因為這是他對中央支持自己上任的承諾。


借用某位哲學家的名言——事物總有好壞兩個極端。中共以為國民教育可以改變港人對中共政權的抗拒,所以執意要在香港搞國民教育;筆者認為,這會轉化為反共教育,激起更大矛盾。再借用毛澤東的金句:「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在 北京當官而又負責港澳事務者,離不開以中央為主的一國思維,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梁特首,是時候發揮「香港仔」特有的「世界仔」長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 拉倒「國民教育」這項政治任務,把這套東西搞成不倫不類,有名無實,虛應一番,皆大歡喜;否則,如果真的認真落實推行,弄到中小學每星期總要上兩小時「政 治課」(美其名「國民教育」),學生會因為了解國家而加入反共行列。

愛國教育 效果成疑

原因很簡單,教育無論如何以人為本,相信全港中小學教師都很討厭、甚而敵視教育局制訂那無窮無盡的教育政策。無論教育政策指引多麼詳盡仔細,入到教室直接影響學生的還是教師;而影響教師的又是什麼?是教師所受的教育和社會的一般文化。

以為只需幾本標準教材、一套指定動作就可以令香港下一代愛國,從而支持現政權千秋萬代運作下去,是天真幼稚到無以復加的想法。

若 然硬要在中小學插入兩小時國民教育的政治課,這兩小時將是教師用作批判中共現政權種種不是的大好機會。就算規定教師不准發表個人意見,只准定下國情題目讓 學生自由討論,早已給傳媒洗腦的中小學生只會得出「中共這個不民主政權理應被打倒、理應被歷史淘汰」的結論。保守的學生認為應該慢慢來,意識強的一批會坐 言起行,參加政黨的活動或是自行組織起來作出行動。

香港已是多元開放的社會,無人可以開歷史的倒車。中共理應明瞭國內大一的政治課是什麼一回事,標準的教材、標準的答案,學生深知只是形式主義,虛應了事。這一套在香港注定不行。

看看香港的情況,最反共的人(例如小農才子)往往出自左派教育制度。最反共的理應是教會所辦的學校,但它卻生產最多保守的社會精英,成為穩定社會的建制派,可見愛國教育反而最能產生極端反共的人物。

英 國人治港的年代,是不談政治的。英國人絕不會為了統治的需要而強推愛英國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學推行非政治化教育。前《教育條例》中寫明,學校是不 准談論政治的地方,反英反殖只是社會的時尚,例如革命家雄仔就是以反殖民地政權起家的,雄仔還會反美帝國主義,支持第三世界人民抗拒大國霸權,非常有國際 視野,焉會困在議會之內玩「拉布」這樣小格局?

要政治活動大眾化,離不開學校教育之內,而且須從小推行,國民教育就是最好的平台,這是逼老 師學生面對國是大問題的好機會。雖然,中央官員理應不能如港人一樣了解香港,但應該了解港人與內地人的基本不同之處,香港人是愈愛國、愈是反共的,所以推 動愛國教育等同推動反共教育。

香港這幾年以來,湧現大量中學生參與政治的情況,年輕人的隊伍在「六四」和「七一」的遊行中大量出現;到今天為止,筆者未見任何一位政治學者或社會學者能對這個現象提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如果大家認為那是出於激進政客(例如梁國雄和黃毓民)帶頭呼喚的結果,那是不能完整解釋原因的,因為激進的言論從來存在,為何八十後沒有激進起來,而是九十後這幾年忽然高度關心政治?

人權法治 喚醒師生

這一問題筆者想了好幾年,心中有一個答案,今天寫出來讓有相同想法的學者作些研究。筆者認為,這是新高中課程中的單元二和單元三弄出來的副產品——單元二(今日香港)要學生認識人權法治和政治參與;單元三(當代中國)要討論開放改革對新中國的影響。

由於這是考試範圍,沒有一間中學的課堂可以迴避討論這些議題;而自由討論的結果,不問而知,就是師生的政治醒覺都會提高,這亦是為何政府官員到中學與師生對話時備受挑戰的原因。這是區區幾年之前絕對不會發生的事。

在中學之內公開談論政治和國是,是英治時代明令禁絕的事。通識教育是否英國人埋下的地雷,筆者沒有研究,但這是在董建華任內大力推動落實,曾蔭權正式執行。這一科的效果宏大,年輕一代給喚醒了,董建華應記一功。

新高中學制令到中國歷史科被邊緣化,但代表西方價值的人權法治和民主卻成為必修範圍,師生坐言起行,親到「六四」晚會或是「七一」遊行體驗一下,豈不順理成章?

新 高中通識科的香港和中國議題只佔整個課程的一兩成,效果已是如斯驚人,他朝青少年於小學初中就已受教民族振興、人人有責等等大議題——要中國富強,就要發 展民主,要發展真正民主,當然要結束一黨專政;只要有少數年輕人肯北上革命,就可構成星星之火。誰知這星星之火,竟是來自今天的國民教育?

示威與示弱

七月一日的大遊行,警方說高峰期有六萬三千人遊行,主辦者民陣說有四十萬人。年年的官方報數和民間報數都有很大差異,主辦者卻叫人到指定地方集合出發,沿途經過幾個統計點,以便官方和大學研究機構計數。警方將數目報細,而且限制參與示威的市民進入會場或依時出發, 往往用收緊布袋口的方法,令人群鼓譟、暈倒,製造一點緊湊氣氛,也報銷幾十瓶胡椒噴霧。中共和大財閥見到,會心微笑——九七之後,統治香港的意識形態,是 上層的吞噬式資本主義(predatory capitallism),中層和下層的官僚理性主義(bureaucratic rationalism)。這是互相依存的牢固關係。

不滿警察限制遊行,卻偏偏仍要向警察報數,按照警方的指示行動。等如不滿中共逼死李 旺陽,卻偏偏要向共產黨請求調查。 同理,警察封路,大家就央求他們開路,卻不會留在原地,靜坐不走。為何求他們開路?大家靜坐,警察開路也來不及。這叫做不合作主義。你與暴政的執行者合 作,還搞什麼示威遊行?

慢慢大家就會明白,為何即使五十萬人上街,威懾力也極有限,甚至弄巧反拙,引來中共更為嚴密的箝制。

大 家想一想,這種警民合作的示威遊行方式,是誰搞出來的?他們三十年都不改變,又是為了什麼?我去年也隨便提議過同樣的事,叫遊行的人坐到天光,癱瘓中環, 不要在黑夜坐馬路,要在白天坐馬路。我甚至教過大家窮人,集體在中環行乞,羞辱那些有錢人。大家以為我在講笑。香港的左翼要佔領中環,就要坐爆皇后大道, 不是坐在匯豐銀行總行地下的無人地帶,幾個月來,就等銀行清場。香港為什麼失敗?就是抗爭者預設了失敗。無人設想成功、願意成功。

帶定紙皮,幾十萬人坐在街上不動,坐到天光,坐到天黑。警察夠不夠膽拘捕幾十萬人呢?大家不設想成功,就是大家仍未覺得絕望,仍留戀現時的制度安排和公共秩序。

由 於缺乏行動後續,我認為七一示威遊行依然要和平與溫文,但態度要堅決。目前用武力抗爭是不可行的,因為武力抗爭必須要有行動提升的民眾願望和政治部署來做 後盾的,盲目的武力抗爭只是宣洩憤恨、破壞團結而已。行動升級的準備條件,是民眾知道自己身處的境況而感到絕望,另一方面,有替代性的理論和行動組織出 現。One door closes, the other door opens. 目前民眾並未意識到自己被困鎖住,等待大財閥的煎熬。至於民主黨、左翼、社運組織,都是上世紀的產物遺留,阻礙前進。

大家連剷除民主黨派都不能下決心的。因為大家依然眷戀這種曖昧的示威,這種極為有限公民責任的安全地帶。這個安全地帶,有其階段性的必要,然而,長此以往,人數起起落落,有什麼意義?股市的起落,還可以炒賣獲利,七一遊行的人數起落,大家有何獲利?
幾十萬人遊行,就是一個流動的國家在遊行啊!在外國,人民隨時可以宣布,人民制定憲法和推翻政府的。膽怯的組織者,如果認識到這點,就會怕得要死,到達終點就要解散了。人群多留一會,也不過是等記者拍攝或自己拍照留念而已。

示威之前,請問一下自己,你對這個制度有多留戀?想改變多少,付出多少?憑人數嚇一下政府,等他們自己搞掂?這樣逃避思考和責任的人民,全體走出來也沒有用,因為他們都依賴現行制度的領導。
為何東歐、埃及的廣場聚集人群,會革命成功?而六四民運就不成功?香港就年年七一都失敗一次?大家想一想,就會悲從中來。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一念匡國康民 轉念禍港傷生

2012年7月10日

一、回歸後「土共」勢力大盛,筆者偶然用上這個本非始於筆者的詞彙,令港共大老深痛惡絕、口誅筆伐!

大 地養育之功有賴土壤,土有生機厚德之寓意,讓港共冠上土字,應是「過譽」,只因遣詞用字,有時不免耍點花樣,不知不覺便用了。事實上,「土共」之好壞、賢 與不肖,因人而異,一班打着「愛國左派」旗號的港共,他們是否真的愛國、是否真的左傾,不必去驗證真偽。從大體上看,他們把「國民意識」放在「(香港)公 民意識」之上,正是妨礙「兩制」順利推行運作的關鍵

香港之所以要有保障「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小憲法,冠冕堂皇 的道理可說半天,但說破了就是香港在英國治下的公民權責與內地有明顯差距;為免港人雞飛狗走,安撫疏導他們對生活方式可能大變的恐懼,於是「特准」港人保 持有別於中國國民的權責,保留港英行之多年且證實相當有效的行政主導和法治精神。

十五年過去了,香港的行政主導與法治精神雖不至隨風而逝, 卻已形神不一。董建華引入半部長制,由政治任命的政客主導政策,改變了文官系統主導的舊貫;而曾蔭權以「打工仔」(白領階級)的心態治港,心存「伙記」與 「老闆」的關係,一念親疏,視諂媚中央、討好港共為支撑他作為行政長官的力量,香港管治便在港人眼底下失公失正!

「土共」成了治港棟樑,他 們在港英治下受過排擠、多經抑壓,基本上失去參與政事的公平機會,因而嚴重缺乏這方面的歷練與素養;一旦「翻身」,雖然機會來了,有所施為,卻不等於有恰 如其份的好作為。成為建制中人,他們對不合理的議政機制視作當然,反而充分享受這種為他們「度身訂做」的優勢。在選舉事務上,他們有點像歡場中人,把選民 奉為飲食男女,拉票方式,與賄選只有一線之差。

二、國有國情,推行國民教育,本來無足非議,但是港共當中,水平不足的,遍地開花、俯拾皆 是;他們以為自說自話、把自己亦未必相信亦可能並不透澈理解的觀點,大事鋪陳,便能說服港人,事實當然並不如此。不過,輿論雖則嘩然,卻莫名其妙地指其 「洗腦」,那實在太抬舉了,那些若非欺人便是自欺的「愛國左派」,不過是親身穿上「皇帝的新衣」罷了,何來為港人「洗腦」的能耐?

愚昧可笑 的說法,入信者少,但是容許這些毫不尊重事實和非理性言論自在生滅、不加批駁,香港便會變成一個愈來愈虛偽、愈來愈不真實(遑論誠實)的社會;連說實話亦 淪為「其心可誅」的異類,香港將成什麼世界。「其心可誅」是吳康民先生讀七月三日本欄後對筆者的「評價」(如沒有版權問題,老編也許可把吳校長的大作上 網)!

行政長官梁振英雖然公開表明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不是共產黨員(在競選造勢大會上他作此宣布,贏來與會者謝天謝地原來你不是土共的轟 然歡呼,真是咄咄怪事!),港人將信將疑,其實真的是港共又有什麼大不了?若無乖離公道,土共與非土共的港人,享有對香港事務的同等「話事」機會,那是大 多數港人可以接受亦樂見的;可惜,港共並沒有參透兩制精神,以身為「愛國左派」便可凌駕他人,尤其對「非我族類」的泛民人士的建言主張,一律視為異端邪 說,有理沒理,全部反對。港共為排擠異見已撒開了左右言論開放的羅網。

筆者對民主步伐過急和政府派發太多「免費午餐」,素有保留;可是,由 於民智已開,且是大勢所趨,逆勢而行拖延民主進程的危險更大。「愛國左派」在拖民主後腿上,積極落力,以便包攬政壇要津,令「分田分地」的利益,納入一幫 把「匡國康民」叫得震天價響的港共手中;連同「忽然愛國」的投機分子,加上那些也許並無破壞「兩制」存心的「愛國左派」,為要打壓有治港經驗、深明法治精 神、敦促民主建構的香港精英,便不惜以「港英餘孽」、「勾結外國勢力」和「借法治之名、行亂港之實」為口實,做一些破壞香港核心價值的事,以為如此便能 「滅他人志氣長自己威風」。

三、梁振英及其副手林鄭月娥所流露的工作拚勁,令人對港政有所憧憬。可是經過董建華、陳方安生的「夢幻組合」轉 瞬破滅、曾蔭權的口哨銷聲匿迹,港人看到歷任「前賢」(當然不少人認為「前嫌」更貼切)因不同原因觸礁,「陰溝翻船」、傷心下野,人們對梁振英的「穩中求 變」,便不會毫無保留照單全收。事實上,有《基本法》申明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穩中求變」是「變」什麼?

角逐行政長官的「競選工程」,梁振 英的對手唐英年在眾目睽睽之下「中箭落馬」。唐氏大宅有違章建築,在千夫所指欠缺誠信的斥責聲中,我們看到林鄭月娥斬釘截鐵說的「依法辦事」,那與中央領 導人殷殷叮囑新班子要「依法施政」的訓示,先後呼應。但當梁氏山頂大宅亦有僭建物時,卻只是「不可原諒的疏忽」;接着新班子的司、局長,或因僭建或因未經 有關當局審批而改動物業間隔以至涉嫌不恰當運用房津等逐一被傳媒揭發而「最高當局」並無展示嚴正處理的決心,予人以梁振英政府其身不正,卻有踐踏他人的狠 辣。

香港寸土尺金,房子問題不只是貧困人士獨有,「好打得」的鄭司長若不以「法治精神」允公允正、秉公辦事,而是執意「依法辦事」的話,香 港將天翻地覆、雞犬不寧,「安居」難言,連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亦大受影響,因為眾多有僭建物業的精英分子不敢出來競選。唐英年的違章建築被過分利用,成為把 他打得不能翻身的武器,人們對新班子一樣「藏污納垢」,反彈強烈,在所難免,群眾因此很難從理性出發,商討解決僭建的辦法和檢討審批程序的簡化等,代之是 七嘴八舌,有理說不清,群眾天天怒吼,徒顯政府手足無措。

稍明法治竅妙的人都明白,「法治精神」(Rule of Law)與「依法管治」(Rule by Law)區分微妙,效果卻有天壤之別。如果香港需要一位像包拯般鐵面無私(?)的大法官,那就是法治的末日。英式法治,經立法局釐定通過的法律條文是一套 準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天條,像違章建築的相關法律,政府除非發覺、證實建築物成了危樓才會馬上處理,否則執法人員如警察如建築署以至消防處官員,只會 在有人因為安全、觀瞻或因妨礙鄰居而被檢舉時,才會依法調查。和所有案件一樣,司法機關會根據控辯雙方條陳的理據因應案情,參照先例作出裁決,完全沒有三 權互補的空間。

可是,若「依法治港」,人人依法論是說非,非黑即白,你吵我嚷,真是成何體統?何來秩序?(遑論社會和諧)筆者相信不少心存正直,每以為自己清白如紙的從政人士,一經檢視,難免會有含糊不清的瑕疵。「法治精神」的另一特色是寧縱毋枉,而「依法辦事」的危險在於矯枉過正!

要把香港管治納入正軌、防止近似「文革式」的鬥爭,港共應該虛心檢討有否妨礙公道,新班子更要清楚「法治精神」與「依法管治」的分別與利害,還香港以平和、包容、公平、公正、永遠取法乎上、追求進步的生活環境。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2012年度 “敢动中国”, “中国敢动”奖 获奖名单

2012年度“敢动中国”奖获奖名单:
1·日本。
2·菲律宾
3·越南。
4·韩国。
5·泰国。
6·帕劳。
7·印尼。
8·缅甸。
9·索马里海盗。
10·尼日利亚。
 

2012年度“中国敢动”奖获奖名单:
1·拆迁户。
2·临时工。
3·孕妇。
4·教师。
5·穷二代。
6·民二代。
7·外来务工人员。
8·流动商贩。
9·不听话的。
10·善款,公积金,养老保险
 


發表於 2012-7-8 08:52 PM   zq2807070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身份認同格格不入 振英用人只求傾中

2012年7月5日
 
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去月底的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跌至十三年來的六點九九分新低,比六個月前的調查所得低了七點○一分。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表示,三十歲以下的受訪者,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評分,從二○○九年開始下跌,過去半年跌勢轉急……。

梁振英執政,最終會否提高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比率,確是個值得大家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香 港回歸之所以有「一國兩制」的構思,主要是安撫當年害怕生活方式有變的港人。在英國人統治香港的年頭,即使意識形態有別價值觀南轅北轍,殖民者仍以種種立 法及從殖民官僚入鄉隨俗,遵從華人習俗、傳統,以具體行動體現「港人生活方式不因外族統治而改變」。英國人這樣做,並非對華人或中華文化特別推崇,而是基 於實用主義,活學活用波蘭裔英籍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K. Malinowski, 1884-1942)所創的人類學功能學派的學說(詳情見今年一月十九日本欄〈功能至上 殖民與龍〉), 因為種種文化及宗教現象,都有一定社會功能,意味它們均有作用,因此不管求神拜佛燒香畫符相命看風水,在接受西方文明洗禮的人眼中是多麼愚昧、無稽、迷 信,有科學頭腦和不信滿天神佛的英國人亦參拜如儀、信奉有加,華人有見英國統治者如此尊重民俗,對之自然禮尚往來態度友善,且因而相信「生活方式不變」已 獲保證,遂與統治者和平共處,英國人的管治便能順暢運用。

殖民地時代,「愛國」是一般人不願宣諸於口的事,所以如此,皆因立國初期以及文化 大革命時期中共行暴政之故;這是大家不必諱言的民族悲劇,更是未來的愛國教育課本不能「被刪除」的史實。如今中國在中共獨大完全缺乏制衡之下,當然仍有這 樣那樣魚肉百姓漠視人權打壓自由民主事故,惟總體而言,中國比前的確大有進步,回歸後「忽然愛國」的人多如恒河沙數,他們亦因而沒有殖民時代靠攏中國者的 尷尬。可是,香港仍有相當部分人對內地政治專制、無官不貪及缺乏新聞自由,極度反感,事實上,這種種與普世價值(遑論香港核心價值)相違背的事,令他們不 以認同中國人身份為得體(甚且有人喊出「來生不做中國人」的口號!)。近來中國強化打壓異見分子的力度,港人與中國身份認同便愈走愈遠。

政 治之外,香港人在日常生活的接觸中,亦感受到來自內地的「物質與精神污染」,如環境污染(北風一吹,香港上空便灰濛一片),非理性的言論以至社會失序, 吵、髒、亂和爭先恐後等,羞於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港人因此不因中國日益強大和有能力上臨太空下探深海而稍減。中國在經貿金融旅遊等方面給予香港不少機會和利 益,可是香港人仍那麼不識趣、不領情;加上由於利潤誘因,香港商界中人起哄式地向北望,政治投機取巧、經濟造假作大的歪風瀰漫,更令理智冷靜之士感到做中 國人不是什麼可以自傲的事。這種現實,真的大出北京政府及其在港代理人意料之外。

香港人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大家只希望保持一個有國際視野、誠實、安全和自由的城市;可惜,這種「最低要求」,已慢慢受侵蝕而起質變!

二、胡錦濤主席七月一日在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強調「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且經得起歷史考驗證實有效的制度;同時指出特區政府必須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這種說法,任何理性的港人都會認同。

可 是,問題在於,北京派來香港及北京暗裏挑出的管治班子,有否「貨真價實」地貫徹胡主席的「講話精神」,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從這十五年來的發展看,相信認為 內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歪風已在香港紮根的人不在少數,因為事實擺明共產黨人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真正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下,香港人只能上街表達不 滿,這十多年來遊行抗議如此頻仍,不正反映了治港「影子」和「班子」沒有按照《基本法》或扭曲《基本法》辦事嗎?筆者相信大部分香港人並不懷疑北京已改變 在港落實「一國兩制」的初衷,只是人謀不臧、所託非人,才令香港成為舉世知名的「示威之都」。

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新政」之一是「落區」,他大概是希望這樣做可讓生活在沒有民主制度下的香港人因此有民主感覺,如此周到的設想(其實也可說很天真)是瞞不了具備現代化政經常識的香港大多數,而這種做法並無新意,只是師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故智(請讀陳景祥的網上文章:〈梁振英,落區再幫不到你! 〉);筆者多次批評曾俊華落區收集民意以為財政預算案定調,是惺惺作態,絕對無法平息民怨,更無可能回應人民的訴求,結果如何,毋庸筆者多說!如今梁振英 變本加厲,「親征」之外,整個管治隊伍都要「上
陣」,但如此造作,實屬多餘,以港人的訴求,不都寫在遊行隊伍的布條橫匾上和守候在政府行政大樓前狀如「上 訪」民眾遞給大官議員的公開信之中嗎?梁政府還是劍及履及馬上做些實事吧!
然而,「做些實事」的可行性有效性,有待驗證,別說「通往地獄之路由善意鋪成」這種套話,從「梁內閣」的人選看,施政前景不很樂觀。

總 方面看,「新人事」雖有若干留任的幹才(和庸才),惟更多是政治酬庸式的委任,民建聯和工聯會等傳統左派組織的精英(他們的標準),滿目皆是,那是難以擺 平社會公道的生死門;而用人唯「愛黨(黨港音近實質有雲泥之別)愛港」,兼顧各方利益便談不上了。當然,土共政黨和工會中亦有守正、端正、能幹之士,可 是,個別人士的表現,實在遮蓋不了這類政治組織多年累積下來的負能量。而梁振英這種用人之道,亦與胡主席指示新政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相去甚遠

政 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一次電台訪問中說新政府不但與人民沒有蜜月期,「連唞啖氣(喘口氣)的機會亦沒有。」不錯,對行政長官住宅的僭建及其沒有誠信等於擅長 圓謊的指控,令政府舉步維艱,鄭司長是有感而發。不過,筆者則認為上述種種,皆屬「小事」,「事大」的是梁政府不僅未能予人以力求公義和真誠為民的觀感, 且令人留下將會散財(誰人不會)收買人心而不會做大「經濟餅」的印象。只有讓人民相信政府用人唯才,致力建立公平公正制度、實現民主選舉(起碼要朝此方向 邁步)同時糾正立法機制失衡,做好諸如此類的「正」事,這個政府才能和人民「共渡蜜月」,重建社會和諧!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動員型演講」為何衰落

2012年7月3日

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之際,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赴港參加慶祝香港回歸的一系列活動。除了慣常的檢閱駐港部隊、深入基層社會、會見香港社會各界代表之外,胡錦濤香港之行最重要的安排,莫過於6月30日和7月1日分別在特區歡迎晚宴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

對普通市民而言,可能會視這些演講為客套的官式活動,但對香港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和政黨領袖而言,這無疑是把握中央的香港政策的最佳途徑。
全面、準確地理解胡錦濤這兩次講話中透露出的重要訊息,便可洞悉中央是如何思考香港問題、如何為香港把脈、如何給香港開出藥方的,以及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哪些堅持不變、哪些有所變化和調整。

西方注重政策理念

無論緊跟中央的建制派,還是反對中央的民主派,首先,只有準確把握和理解中央的香港政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 過,對香港人而言,別說普通市民,就是慣於政府文牘的行政官員,要理解胡錦濤講話的精神也有非常大的難度;這不僅是語言風格的不同,而且更是思維方式的不 同。畢竟,胡錦濤是按照中央的思維講話,因此這些講話必須從中央的思維來理解,如果按照香港人的思維來理解,往往不得要領。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許多人看來,胡錦濤的演講大體是人們所熟知的官話和套話,既沒有文采,也沒有個人風格,讀起來就像政府檔案一樣,多少有些沉悶。大家可能熟悉西方政治家的演講,但是如果按照西方政治家的演講來把握胡錦濤的講話,無疑是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因此,要理解胡錦濤講話的內容和精神,首先就要明白目前中央領導人的講話風格為什麼跟西方政治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簡而言之,西方政治家的演講是「動員型演講」,而胡錦濤的講話是「政策型演講」。
在 西方的民主競爭體制下,領導人的講話其實是面對選民,為推銷某種政策而進行政治動員,爭取選民支持,甚至在不同政策的競爭中贏得支持;因此,整個演講的重 心不是政策的具體內容,而是政策背後的理念和價值。這些演講極其注意修辭風格,目的是訴諸普通選民的道德良知,因為只有那些反映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才能 真正打動人心。

當然,選民的道德良知須在一定的文化中培養起來的,因此西方政治家演講時喜歡用一些表達西方文化中諸如自由、人權、民主之類具有普世價值的言詞以打動人心。這種「動員型演講」的目的是為了佔據道德高地,以利於社會動員。

事實上,在中共領導人中,毛澤東極其擅長這類演講。毛身處群雄並起的競爭時代,無論黨內還是黨外,都須要通過演講來贏得民眾支持。毛對四平八穩的「黨八股」極其反感,為了爭取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他巧妙地運用古代傳說、俗語和大白話這樣的修辭,聽起來妙趣橫生。

中國毋須輿論動員

不過,自毛之後,這種「動員型演講」在大陸逐漸消失了。原因有三:

一、內地進入一黨專政的時代,由於缺乏言論自由,中共在政治上沒有遇到競爭對手,因此社會動員主要依賴組織動員,而毋須真正意義上的輿論動員;刻板的意識形態宣傳,取代了生動活潑、爭取人心的工作。

二、毛之後的領導人缺乏古典文化修養,尤其是第二代領導人以工農幹部為主體,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人以新中國培養的技術官僚為主,均缺乏必要的人文訓練,不具備熟練運用政治修辭的能力。

三、八九之後,面對黨內政治分歧,鄧小平提出「不爭論」思路,中共政治徹底否定毛所開創的輿論動員;在維穩體制下,主要依賴權力政治和利益政治。無論黨內黨外,權力競爭和路線分歧,不是訴諸理論辯論,而是訴諸利益博弈、權力運作和政治謀略。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動員型演講」逐漸讓位予「政策型演講」,政治家讓位予技術官僚。所以,這便須要從技術官僚的思路來理解「政策型演講」的內在邏輯和秘訣了。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熱門女生的競價邏輯

2012年7月2日

近年熱爆的網上拍賣由於成本低和受眾層面廣闊,賣家無須顧慮市場規模,回本期風險等,貨物變得更 「個人化」。只要想得到,什麼物品都可放上網碰碰運氣,例如收於床下底二十年的舊書、舊衫、舊卡式錄音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手機拍照、上載、開價到成 交,不出30分鐘,塵封的舊物便如《反斗奇兵3》內的巴斯光年和胡廸,因再覓知音而重生。
拍賣世界千奇百怪,有人在網上拍賣落降頭用的「符咒」、代做功課服務、穿過的內衣褲、甚至愛情……。

2011年的情人節,一名自稱生活在台灣淡水,網名為「水瓶座企鵝」的女學生,就嘗試在奇摩拍賣網出售自己作為情人節當天的女友。在貨品簡介的欄目內,只有一張美少女的照片,小臉蛋配上黑長直髮,一雙炯炯的大眼睛,以及若隱若現的紗裙,屬於今期流行的熱門女生模樣。

感情拍賣

雖然按照賣方拍賣規則,「得標者使用期為一天,賣方只限健康活動使用。」但亦留有尾巴,賣家明言只要買方有感覺,「在使用期結束後,希望與賣方繼續交往可擇日詳談。」
拍賣起步價為1元新台幣,兩天內引起數以百計的男士投標,價格轉眼便被搶高至數萬元,並惹起旁觀者的激烈討論。最終拍賣由一位網友以10億新台幣的天價投得,有網友戲言:「這價錢足夠買起她的祖宗十八代了。」

雖然事後媒體都相信這宗「人口販賣事件」純屬惡作劇,旨在於情人佳節幽電車男們一默,估計買賣雙方最終也「無疾而終」。不過,以拍賣理論去研究男追女、女冧男的角力,倒是很有參考價值。

等 愛的女人,事實上和淡水女學生「水瓶座企鵝」相同,好比蘇富比拍賣場的藝術品,等待追求者出價,當中最大的差別,只是拍賣的方法不同。上回曾提及拍賣方法 主要有英式、荷蘭式和第一價密封報價拍賣法等,在此不贅。令我感興趣,是那位高價投得心頭好的買家,會否誤中贏者魔咒(Winner's Curse)。

什 麼是贏者魔咒?簡而言之,就是買家出價遠高於貨品實際的價值,雖然贏了拍賣卻後悔不已。道理很簡單,買家競價都是基於對該拍賣品的估值,每人心中自有一把 尺,贏到拍賣的人可能偏離平均估值。理由簡單,如果估值不是最高,如何贏得拍賣?叫價最高的人的估值很多時太樂觀。以10億元新台幣投得「水瓶座企鵝」一 天使用權的買家,明顯就是魔咒纏身。

贏者魔咒

贏者魔咒在香港最經典的例子,可數1997年樓市瘋癲期時地產商進取的投地策略。當年信和置業以近58億港元,每呎6000元的成本價,投得小西灣的中低檔住宅地皮,最終令集團陷入財困,一度被逼賤賣資產抵債。

商 業史上,最有名的贏者魔咒應該是2000年時歐洲的3G通訊牌照的拍賣。單單在英國,五個牌照的拍賣就為政府帶來了350億美元的收入。事實證明3G要在 應用很多年以後才帶來好處。在英國,3G數據通訊的普及,要差不多七、八年後才開始實現。但即使如此,從3G可以賺到的利潤也不高,大部分投資3G牌照的 錢都要報廢。

經濟學家在贏者魔咒的研究中有兩項重大發現。第一是暗標拍賣比英式拍賣更容易出現贏者詛咒。這是因為拍賣會本身就是最好收集資 訊的地方,競爭者如何出價可讓買家檢視自己的估算是否靠譜,而無須等開標時才發現眾人皆醒我獨醉。第二是拍賣參與者愈多,贏者詛咒的問題愈嚴重,這是因為 統計學上,贏家估值的偏離程度會隨競投人數而上升。

追到手又如何

追女仔性質上就是一種暗標拍賣。人人趨之若鶩的校花因為備受追捧,追女成本多會遠較追一個平凡女生為高,但正因如此,奪得美人歸後的回報率(回報率=收益÷成本),也往往與想像有落差。

不出半年,勝出男心底只剩一句「睇耐咗都唔係咁靚啫!」清純可愛造型轉眼已經看膩,公主病又頻頻發作,男生在追求階段時表現出的「Yes Man」態度便很難持續,最後還是及早「斬纜」,這從另一角度解釋了為何美女身邊總不乏男伴,卻沒多少可以「長揸」。

近年香港女性面臨信心危機,神州大地的佳麗大軍壓境,優質港男天天像在玩美女拼圖般,尋找范冰冰加高海寧加佘詩曼加梁詠琪的混合版(至於如何拼湊,閣下自理)。眼見主場不保,港女大多顯得進退失據,寢食難安。

其 實人口流動和資訊成本降低,的確造成了戀愛市場的垂直和橫向整合,現時不論男追女還是女追男,競爭都更激烈。以往的大家閨秀,只會被許配給名門望族。這不 單是因為需要父母之命,而是實際上,姿色出眾兼精通琴棋書畫的上等佳麗,大多深居簡出,或早被「預訂」,凡夫俗子連結識她們的機會也沒有,遑論高攀。相 反,現今社會只要夠膽識,送外賣的小子也可以發情慾短訊給香港小姐,公平得多。可以說,特權階級比從前較難壟斷美女資源。

追求與被追愈多愈好

地域界限的模糊則帶來市場橫向整合。全國最漂亮的美女都流向一線城市,人人趨之若鶩的蘇杭、重慶美女,現在只可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遇見。才俊和美女都怕寂寞,永遠喜歡聚在一起,互相追逐,要奪得心頭好,便須擊敗更多更強的對手。

作為賣家(被追求者),大多會有錯覺,認為競爭愈多愈不利,最好方圓10里內只有自己五觀端正,才最安心。當然,如果可以壟斷市場,這絕對是好事,但現實中往往是適得其反,因消費者一般盡量避免在遊客區的獨市攤檔購物,避免任人宰割。

本來賣家太多,買家太少,競爭過劇也不是好事。但如果市場夠自由,一般賣家聚集的地方,不用廣告,也有很多買家。這才是最理想的市場,因為大家都知道不會受騙,價錢合理,即便是新手,也可通過比較找到合適的交易。

這 是為什麼雖然競爭激烈,賣電腦的、賣手機的,都喜歡集中在同一個商場,或同一條街。經濟學上,這稱為集群效應(Cluster Effect)。儘管同行競爭多了,但是所有買家都知道那兒有好貨色,所以蜂擁而至。省卻的宣傳費用,足以抵銷競爭的壞處。而且本來想找清純少女做女朋友 的,沒有「貨源」時,見過四川辣妹以後,可能改變口味,也來追求一番。
在任何的競投中,參與者愈多,賣家便愈有利。如果來來去去只有小貓幾 隻,貨品很容易墮入賤賣的結果,所以女生其實不應抱怨市場競爭,反而應把握機遇,迎難而上。當全國最好的筍盤都聚在一起,你應感到慶幸身在這樣的城市,可 一展所長,否則閣下的人力資源投資(美貌、修養和學識等),只能像盂蘭盛會的神功戲般「搵鬼睇」。

為什麼追不到那個永遠最好?

讀書時聽過很多兄弟的故事,明明暗戀鄰班女孩多時,卻始終不敢出手,「那女孩太靚了,幾時輪到我?」


追女仔要敢「去馬」

這其實是一種逆向贏者詛咒,當大家都以為追校花成本高昂,可遠觀而不敢褻玩,反而容易出現「流標」。追女仔猶如玩德州撲克,只是和其他對手互相猜度的遊戲,靠的是虛張聲勢,最終底牌其實只有女方一人知道(除非女生特別喜歡炫耀追求者的手段,變成英式拍賣)。

所以追女仔,要敢於去馬,只要懂得竅門,便可破除魔咒。法則是避免在同一個領域競爭。人家送Chanel手袋,你也送Hermes皮包,只會愈弄愈貴,也不見得有作用。

所以,即使看似形勢比人弱,不代表沒機會爆冷,未戰先輸陣,卻跑去看十遍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悔不當初,抱頭痛哭,才最叫人惋惜。


六之三

本文摘錄自《男女博弈經濟學》第三回之3.1〈勝利男的詛咒─熱門女生的競價邏輯〉,王澤基、蘇勇鵬著,天窗出版。


CY林鄭同「戀英」

2012年7月3日

梁班子疑暗颳「裸官」歪風
振英林鄭或違中央禁令

新任特首梁振英的班子,雖然今天才正式上班,但各人昨就大演「親民騷」,在建制派地區議員相助 下,兵分多路落區扮聽取民意體察民情。然而,古有三國孔明「新官上任三把火」,惟CY新官上場,卻是先惹來市民把幾火,40萬人在他就職首日即上街高呼要 求他下台,可算開創歷史長河中的先河。

面對民情洶湧,以梁振英為首的班子表現出滿腹大計,他本人更承諾落實國家主席胡錦濤公開表示的「四點希望」,包括要高度重視愛國愛港人才,而梁振英本人也早已揚言要做好人心回歸工作,說到底,就是身心一同面向祖國。

不 過,CY及其班子卻似乎貫徹「講就天下無敵」作風,因為特區第一、二把交椅梁振英及林鄭月娥,近日不約而同「表明心迹」,透露自己嚮往英國生活,其中梁振 英更形容那是「人間天堂」,林鄭月娥就稱本計劃在英國買屋「告老歸田」。翻查資料,問責高官團隊中,不乏有人的配偶或子女在外國生活或求學,內地官場稱這 些官員為「裸官」,特色是跟貪腐「息息相關」,而最新的政策就是這類公職人員,統統不得擔任幹部要職與重要部門的領導。

有人高呼愛國愛港,卻似乎是口是心非當「大隻講」,胡錦濤主席,你看到嗎?

不 能否認,梁振英真的很勤力,雖然昨天是回歸日補假,梁家班仍未正式上班,但CY已跟多名司局長齊齊落區,說要聽市民意見。然而,時移世易,當梁振英未上任 但民望已徘徊低位,在僭建事件中他又公然謊話連篇,故他雖然同樣帶着一支筆、一本簿及一張摺櫈,又有建制派地區議員保駕護航,但等待的已不再是掌聲,而是 數之不盡的民怨、不滿及批評,只是梁振英面對和平示威,即以數十名警員「護駕」。

未上任,全城先充斥下台聲音,但梁振英一於少理,繼續向外 推銷他滿腹的治港大計,而其實他因身份關係,仍然得「按本子與指示」辦事,其中最新鮮滾熱辣的指令,非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回歸當日致辭時提及的「四點希望」 莫屬,梁振英公開承諾會落實,承諾公眾可信口開河,但承諾胡主席,意味必定要辦妥。

關於「四點希望」,老紀不多言,有興趣者不妨自行翻閱各親中喉舌大報的頭版「廣告式」報道,只是胡錦濤提及的第四個希望,倒是可圈可點!

胡錦濤表示,新一屆政府要高度重視愛國愛港人才,使愛國愛港傳統薪火相傳,「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問題卻是,新班子是否真的能勝任?而退一萬步說,他們又是否有以身作則,有資格成為胡錦濤口中的愛國愛港人才?

其 實,梁振英確早有預備。他上月底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談到回歸的意義,就提及香港曾被殖民統治百多年,所以要做好人心回歸工作;上周他接受《時代》雜誌的白 紙黑字訪問,他便自言從沒有外國護照,從無離開香港、移民,甚至連尋求移民都無想過,可見他本人就在落力打造一個身心皆面向祖國的模範。

不 過,老紀在上周六就撰文分析,指CY在同一訪問說漏了嘴,自行變身「梁親英」,因為他在訪問中,被問及如果不選特首時,他會在哪裏?他就「坦白」回答自己 可能在英國,可能在倫敦居住,在西郊買下一個小農莊,「周一至周五在倫敦生活,周末和家人在農莊,猶如人間天堂」,把眷戀英國生活之心表露無遺。

誠 然梁振英一直強調自己的愛國心,不時把自己年輕時如何「貼錢」在內地上山下鄉講課的故事掛在嘴邊,設身處地,老紀如果是CY,大抵會定居上海、北京,好能 全心貢獻祖國,所以實難以理解他的「戀英」心態,但一切似乎跟他與英國有不解之緣有關,因為他的太太唐青儀,跟他同為英國布里斯托理工學院校友,三名子女 同樣放洋到英國留學(大仔修讀博士,兩女是大學本科生)。

本來高官甚至特首,子女在海外求學屬平常事,根本毋須大驚小怪,但多得內地官場把 這做法發揚光大,內地近年就把那些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卻在境外定居、持有外國國籍或居留權的官員稱為「裸官」,他們往往把貪腐得來的財產,通過在境外 的配偶和子女轉移出國,也因為沒有「後顧之憂」,因而可以大貪特貪。

為免被人瓜田李下,老紀在此要先強調,絕沒有丁點意思指出新班子中有貪 官,只是裸官卻應該被關注,因為國家預防腐敗局早在2010年時,把之列為工作重點,中央政治局更在同年審議了關於領導幹部在此方面的加強管理暫行規定, 並在去年開始對裸官進行登記管理。至於深圳市,就更在09年底頒布措施,明確指出這些裸官不得擔任黨政正職和重要部門的班子成員。

事實上, 特首夫人唐青儀的國籍問題也曾引來疑竇!今年5月,《蘋果日報》揭發唐青儀在年輕時曾跟隨英籍親戚改姓「Higgins」,其間成功入籍英國,而根據 British Nationality Act 1981,兩人的子女雖然在香港出生,仍能憑世系自動成為英國公民(British Citizen by descent),但及後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聲明,稱唐青儀及三名子女均為中國籍。不過,英國接受國民擁有雙重國籍。換言之,套用CY的說話方式:三人 沒有否認自己是否擁有英國國籍,不代表三人證實沒有英國國籍。

當然,香港不及內地封閉與腐敗,故香港官員的裸露程度也不至要像內地官員般坦蕩蕩,加上一國兩制下,內地官場的一套確不應照板煮碗搬來香港,問題既強調一國兩制,現時又涉及國籍,加上胡錦濤主席才特別提到國家主權和外部勢力問題,以一國為先,恐怕並不為
過。

CY林鄭同「戀英」

常言道:「上樑不正下樑必歪!」而綜觀梁振英的班子,一不離二,疑似有「裸官」身份者,更不止他一人,隨手一數,就有另外三個「非常嫌疑官」,當中更以特區政府第二把交椅、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裸」度最高!

林 鄭月娥在公布班子的記者會上,親口透露自己在今年年初已在英國一個小鎮置業,計劃與丈夫及兩個兒子在當地生活,她跟振英無獨有偶都「戀英」,除了是默契, 或許就是CY說的殖民地影響;事實上,林鄭的兒子早在當地求學,丈夫又早在當地「落地」,她的家人擁有居留權,令她可到當地生活,實屬合理推斷。

都 說人心回歸,但香港一二把手的心卻都歸向異鄉!梁振英歸向英倫鄉郊農莊,林鄭月娥歸向輕輕的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劍橋,儼如合演「異國情鴛」。而今問題是,只 許自己「戀英」,別人也彈此調,卻又會被扣上「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說到底,心態重於一切,二人如此「戀英」,假如你是阿爺,你說怎麼辦?

至 於另外兩名疑似「裸官」,就有昨日應承會處理街上狗屎問題的新任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他曾證實自己在加拿大讀書,持有該國護照,只是現時已經過期,他又使用 特區護照,故可以合法當局長。惟放棄國籍有一定程序,卻絕非單由得護照過期即當已自行放棄,更何況加拿大跟英國一樣,法律允許公民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如 黃錦星不了解放棄程序,大可請教他的同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

講開蘇錦樑,他自己當年被本報踢爆,當副局長但擁有加拿大國籍,有違《基本法》,因而不得不放棄,但查他沒有交代自己的家人,是否一樣擁有加籍,去年中全城「熱鬧」僭建風波,蘇錦樑當時就正在加國休假,跟加國關係不言而喻。

當曾去梁來,前任特首曾蔭權本安排好,在退任後搬至祖國的深圳東海花園居住,且打算一住最少兩年,如果以此來衡量愛國之心,最少曾蔭權有坐言起行。


一國兩制下的解放軍、警隊與土共

2012年7月3日

一、回歸十五周年,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並在八級颱風杜蘇芮襲港前一刻,高調檢閱 駐港解放軍;受檢閱的軍容震懾人心,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港人,前此斷不知香港駐紮這支配備新式武器訓練有素雄赳赳的軍隊……,即使南中國海風雲瞬息萬變, 受這支軍隊的保護,香港的安全不會有大問題。

回歸之前,大部分港人對解放軍取代英軍駐港,心存戒懼,中英談判最後階段,解放軍駐港是個爭持難決的問題;最後是鄧小平一錘定音,認為這是體現主權的尊嚴,不能妥協、毋須討論。解放軍於是在九七回歸之日,於大風大雨中進駐香港。

十 五年來,駐港解放軍非常低調,不僅在公共場所(即使在公眾假日和周末)從未見解放軍的踪影,軍方亦不曾對香港事務(包括數十萬人的反政府示威)發表意見。 駐港解放軍「完全隱形」,令港人享受絕對的平和生活環境,港人的意願顯然受到極大尊重。駐港解放軍嚴守軍紀、克制安份,秋毫不干預市民的生活,這些年來, 香港人對之已沒有當年的抗拒,於不知不覺間,港人解除了對解放軍驚恐排拒之心。胡錦濤主席這次檢閱算是比較高調的亮相,港人只感安全而非不安。

解放軍從體現一國之根本的角色,到進入成為大部分港人可以接受的角色,此一轉變,來之不易,這是雙方(解放軍和香港人)一方克制一方接受所得來的理想結果,但解放軍的軍紀嚴明、堅守絕不介入香港事務的原則,最為重要!

二、從 去周日烈日當空的七.一遊行(主題是「踢走黨官商勾結、捍衞自由爭民主」)看,香港的民怨沖天,雖然未至於動搖整體社會的穩定,卻足以破壞社會安寧,和諧 社會因此有待追求,這種情況,明顯削弱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正能量。和往年一樣,主辦遊行單位公布的遊行人數,與「管理」遊行的警方公布的數字,差距何止 千里。以今年為例,主辦當局聲稱四十餘萬,而警方說「起步時約五萬五千人、最高峰時則有六萬三千人」,相差七、八倍;然而,除了黨的喉舌,所有希望成為人 民喉舌的傳媒,均以主辦者的數字行頭,清楚說明大部分香港民意對官方提供的數字置若罔聞、視若不見。

為了日後不必再出現這類「無謂爭拗」(民調機構所做的 調查亦作不得準,因為並無準確統計大規模遊行的科學方法,其現在採用的方法又不獲大多數人認同),筆者提議日後警方公布派遣管理遊行維持秩序的警員的數字 —警員肯定與示威者成正比,這即是說,示威人數愈多警員數目亦相應增加;如此,大家看警方派出多少名警員去維持示威秩序,便可測度示威人數的多寡,亦可讓 港人自我評估主辦當局公布的數字是否接近現實。當然,這樣做的結果亦只是約數,但總比現在雙方各執一詞而民間大都不相信警方因而打擊了警方的權威性可信性 為佳。


三、胡主席在第四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繼續強調「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他指出新政府必須 準確理解、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胡氏重複一些有關官員亦朗朗上口的話:「要堅持『一國』的原則和尊重『兩制』的差異,任何時候 都不能偏重一方。」雖然類似的話港人聽過了不知多少遍,唯出自大權獨攬的胡錦濤主席之口,份量特重。

從駐港解放軍十五年來的表現,筆者相信中央確有維護「一國兩制」的決心和誠意。可是,願意如此,且說之再三,但治港「文官」(大多數是隱形的)能做得到嗎?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未 及細究深察回歸後香港問題的人,把方方面面的民間怨氣,籠統地歸納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筆者以觀察香港事務四十年的經驗,認為「深層次矛盾」的沉 澱、累積,皆因在香港磐根錯節的中共幹部(傳統左派,亦是大部分港人口中的「土共」),無法合理合情地拿捏香港事務的分寸!中央堅持「一國兩制」的原則毫 未動搖,當可相信,以駐港解放軍的表現,起碼迄今為止,讓港人即使對北京政權不滿的,亦無話可說。換句話說,這充分體現了北京對「一國兩制」的堅持。

「一 國兩制」的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是尊重現行制度和既存秩序、嚴守法治及杜絕人治。可惜,因回歸而有「大翻身」想法的「土共」,注重階級利益的習性難改,在愛國 愛港的幌子下,香港「土共」成了新貴,他們難免有「分田分土」之思,這種封建劣根性,由於內地只有依法管治(rule by law)意識,對法治精神(rule of law)及三權分立的觀念不大了了或認為不合時宜(證諸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習近平副主席年前來港時有「三權互補」的說法可知),所以視爭取、維護新貴階級 利益為理所當然的事,以這種任事態度,便形成只許「自己人」作主不容有民意基礎的人當家的事,有豐富法政意識有強烈三權分立原則的人因而無法「上位」, 「土共」遂在立法、執法和司法三大方面,大鑽空子,扭曲立法會的議事機制,藉分組點票,左右投票結果,廢貶了泛民議員應有的功能,壓抑、拖慢了民主化進程 的合理發展,他們甚至敗壞香港選舉,從劃分選區、以施小惠方式誘導老弱投票給他們支持的「圍內人」……。諸如此類,根本就是假「一國」之名,破壞「兩制」 之實

如今行政長官換屆,京官與「西環」官員(他們應向駐港解放軍取經學習)毫不避嫌地介入選情,那是引起港人嘩然的公然干犯「兩制」。在這種情形下,國家主席怎樣信誓旦旦,「一國兩制」在貫徹上還是多方面遠遠不如駐港解放軍般足令港人體會中央的用心!


Re-made in USA時代來臨, 縱橫商界不必IQ高

2012年7月2日

................


Re-made in USA時代來臨

市場萎縮、成本上升,在兩頭擴壓下中國代工業(OEM)利潤已薄如刀片,例如生產鞋類2010年中國只佔全球產量34%、小小一個越南已佔全球產量37%居世界第一位。

時裝市場由6個月交貨期改為3個月,由於交貨期短不少訂單索性返回美國生產,反正勞工佔時裝總成本5%左右,至於廉價服裝則外移,因為2012年中國服裝生產業工資已是300美元一個月,不少落後國家只需100美元。


Made in China在中國黃金日子漸成過去,Re-made in USA時代來臨。在全自動化時代,工廠內勞工成本影響已不大反而貨品質量很重要,例如南韓的三星推出3D電視已超越日本品牌,其新一代手機已威脅iPhone 4。中國可以嗎?


............


上海GDP陷長期失速

在 「十一.五」期間,上海市GDP由10296億人民幣,上升到16872億元人民幣,上升了六千多億或平均每年上升11.1%。在2008年首次超過新加 坡,2009年超過香港,估計很快超過東京力逼紐約。上述高速增長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上海市在每平方公里上投資超過4.6億人民幣。但這段日子亦已過 去,例如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首11個月)達到4350.5億元,較2010年同期只少0.9%,單單11月較2010年下降0.19%。交通運輸方 面固定資產投資減少7.8%,令人擔心上海固定資產高投資期隨「世博」完成而回落。上海GDP增長陷長期「失速期」。

中國一線大城市如上 海、北京、廣州及深圳已面對投資過剩消費不足問題,尤其是上海。中國政府從2009年得到的教訓,不會重演四萬億人民幣刺激方案,只會努力調整結構而不再 是什麼「保八」,地方政府債務將成為下一屆領導層面對的頭痛問題。看來這次中國經濟轉型期將十分漫長及痛苦。


............




縱橫商界不必IQ高

愛 恩斯坦的IQ達160、麥當娜140、總統甘迺迪119,他們都十分成功。根據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調查所得:85%商界成功人士IQ卻不高,15%才擁有自己行業上的專業知識。換言之做科學家、大明星或總統才需高IQ,在商界反而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MQ(Moral Intelligence)道德操守、BQ(Body Intelligence)身體語言更為重要。但這方面沒有一套公式去評估。

以EQ為例,做一件事之前你有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能夠為別 人感受設想的人很易建立「人際關係」,EQ自然高。至於MQ大部分商界成功人士都容易原諒別人的小錯失。中國人常說「泥水佬做門」、過得人亦過得自己,守 信用及忍受別人的小缺點者都是MQ高的人。至於BQ(身體語言)便是待人接物不自覺的流露。有些人雖無過犯但你會憎佢,因為他的身體語言在告訴你(睇你唔 起)。有些人一經接觸你便很喜歡同他做朋友甚至交心,歷史上的劉備、劉邦都是BQ高的領袖,令諸葛亮、關公、張飛等為劉備賣命,張良、韓信等願意協助劉邦 完成大業。

反之許多聰明人的事業都不成功,理由是除了IQ外,EQ、MQ同BQ都不高。事業上成功的女性許多時反而嫁不出道理亦一樣,雖然 她們IQ高,但EQ、MQ同BQ皆不行。男人經一次約會後再沒有興趣進行第二次約會,因為她的身體語言(BQ)已告訴這位男人(我睇你唔起)!許多蠢女男 人卻追而不捨,理由是同她在一起男人有一份自在感。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野蠻之國

2012年7月2日

如何對待不同政見者,是一個國家最實在的文明指標。

聽胡錦濤、溫家寶的演講和說話,你會覺得中國是很文明,因為他們所說的,都是人民福祉世界和平;但當你看到李旺陽和許多不同政見者的的遭遇,你就心寒了,不禁疑問:這個國家有受過現代文明洗禮嗎?怎麼可以野蠻到這程度?

李 旺陽只是表達跟統治者不同的政見,就被關了二十多年;戴比手腕還要小的手銬、絕食把大部分牙齒都撬掉、坐棺材倉、有病失醫……出得獄來,目瞎耳聾,已失去 自理能力;最後還是死得不明不白。這一切,不是黑社會在行酷刑,而是政府行為,在有法律依據、監獄制度管理下進行的,不能推卸於個別政府官員的行為偏差。

虐待政治犯,是中共的傳統,不說別的,曾任國家主席劉少奇的遭遇是最好例子:「他的右腿被打傷,到客廳吃飯,短短的三十米,要走五十分鐘……滿口牙只剩下七 顆……每次看病前都要開一陣批鬥會,一邊檢查病情一邊大駡「中國赫魯曉夫」,有的用聽診器狠狠敲打,有的用注射器使勁亂捅」,最後停藥失醫致死。對待不同 政見的同路人尚且如此,何況黨外人士?中共虐殺不同政見者的歷史,罄竹難書,卻值得詳細記錄下來,作為歷史見證,是「國民教育」不能不說的一章。

日 本和台灣近代也有虐待政治犯的歷史。吾友羽仁未央的祖父羽仁五郎是日本最早的馬克思史學家,兩度入獄;戰時被關,每天早上,獄卒先刷牙洗臉,然後以毆打政治犯做運動;五郎的戰友或被虐殺或自殺死光了,只有他撐下來。但到了今天,日本和台灣連政治犯也沒有,這是文明的進步。

只要還有一個政治犯,中國都稱不上是文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