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星洲人眼下的中國 天朝思維惹鄰邦猜疑

2014年5月24日

近年中國一直對外宣揚「和平崛起」的概念,藉以減低各國的戒心。但最近在新加坡的不同場合中,都發現外界對中國的經濟崛起仍然存有疑慮。對於美國學者Ross Terrill在其著作The New Chinese Empire: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United States中所描繪的「北京至今仍然沒有放棄『我尊他卑』的文化」,以及「新中帝」的中國形象,其實也不乏支持者。

新加坡對「中尊坡卑」的不滿

今 年年初,在亞太經貿組織(APEC)的智庫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所舉辦的一個會議中,一位新加坡外交官員應邀就國際形勢的看法發表演說。 當中他提到新加坡作為小國,需要依靠美國在亞洲區內的角色與影響力,來平衡中國勢力、維護自身利益。場內有中國代表對這「平衡論」感到不是味兒,在問答環 節中反駁:中國有「自古以來」和平崛起的歷史,因此新加坡所謂的平衡外交政策是頗為不必要的。

新加坡外交官員則這樣回答:「我先不說新疆或西藏的人民會不會同意這種『和平崛起』歷史觀點,就只說在星馬的華人,為什麼在好一段時間之中這些大都是來自廣東與福建的人有着唐人的稱號?」歷史學家王賡武在2012年一篇探究「中國性」的期刊論文Thoughts on Four Subversive Words,曾指出旁人眼中的「中國」,唐人稱之為「唐山」;直到唐朝南方被兼併後,他們始有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意識。而強調漢人身份,是去到清朝年間強調滿漢、華夷之分的事。

此 外,專研華語語系(Sinophone)的漢學家史書美(Shu-mei Shih)本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演講時,提到中國殖民邊陲地區如新彊、西藏,即有中國大陸聽眾對此說法表示質疑不太恰當,認為中國內部不同民族皆自願 與主動漢化,變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史書美當時的回應是:什麼叫做「漢化」,或誰決定怎樣「漢化」,背後不無政治操作的身影,就如何謂「正統語言」的背 後同樣涉及權力操作。史書美更提到她最近曾到越南考察,讀到官方所訂的越南歷史時,發現當中有近千年都是關於越南人抵抗「中國殖民」的歷史。記得早前筆者 到河內旅行,在還劍湖旁就有一個高大的越南皇帝像,當年就是他帶領越南人戰勝入侵的中國軍隊。

事實上,已有新加坡學者留意到中國「和平崛起 論」背後的虛構成分,如莊嘉穎(Chong Jia Ian)現就中國崛起之影響作研究,針對分析對歷史敏感度不足、對現在流行的「中國和平崛起史」論述缺乏批判性、不曾留意論述當中與史實不符部分等問題的 影響,而產生對現況的認知偏差。史書美在講座之前發送給出席者的兩篇論文,其中的一篇《華語語系的概念》,指出一般人只相信「近代中國淪為受害者」的民族 主義史觀論述,而漠視清朝乃是18世紀對亞洲內陸大片土地進行殖民侵略與統治的帝國,其中殖民手法包括「軍事鎮壓、經濟統治、宗教同化」等。

中國人海外表現損形象

除 外交戰略、學術研究範疇外,中國崛起的海外形象在平民生活層面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一般新加坡人對中國大陸人的印象,或所謂「標籤」,其實與港人相差無 幾。新加坡本地人同樣擔心近年愈來愈多中國移民湧入,本土文化會被邊緣化;2011年8月,有關中國新移民因為無法忍受咖喱味而投訴印裔鄰居的報道,使本 地人對他們不願入鄉隨俗、難以相處的印象加深。事後,有新加坡人發起全國「煮咖喱」、保衛「國菜」的活動,超過4萬人響應號召。

2012年 5月,中國年輕富商駕駛法拉利豪華跑車,超速闖紅燈,撞死新加坡的士司機與日本乘客,就曾引發軒然大波。「中國司機」不守規則、罔顧人命,半年內釀成三宗 致命車禍的行為,更令新加坡民眾怒氣沖天。另外,有中國留學生網上留言「新加坡狗比人多」、中國網民稱呼新加坡為「坡縣」,令新加坡人愈加對中國大陸人感 到不滿。

和香港一樣,新加坡網上媒體會不時講中國人在新加坡隨地便溺、製造地溝油等行徑。《海峽時報》曾報道今年5月杭州的中國遊客因看不 到螢火蟲而毀壞景區辦公室,將他們稱為暴民(mob)。在東南亞其他地方,中國大陸人的負面形象似乎也在不斷確立、鞏固──泰國清邁人開始不滿中國旅客的 行徑:有次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旅行,與新相識的馬來西亞華人聊天,他們也提到中國人的負面印象。

愛國主義 維護中越政府統治

越 南排華之後,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在政治版發表題為《致命的愛國主義》(Patriotismus mit Todesfolge)的文章,指「為了維護執政的合法性,越南共產黨幾年來一直支持民族主義情緒,把自己的國家描述為中國的犧牲品」。如果有讀學者汪錚 所著、講述中國後八九愛國教育的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就會發現中共早已在使用相類手法進行統治:國家會專注以「勿忘國恥」來引發民間的民族情意結、團結國家、維護政權。經刻意安排下,「愛國情」被構建在中國國民對日本、「西方勢力」的敵意之上。越南排華事件,也許更能顯示中國崛起的虛與實。

鄺健銘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助理

越南反華 : 「超級聯繫人」 香港與南洋華人的故事

2014年5月24日

上星期越南爆發大規模反華示威,多間華資、港資及台資工廠受到襲擊並有華人傷亡,事件起因雖與中國在有爭議海域的鑽油工程 有關,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東南亞國家也有其排華的歷史,本周我們將以越南排華為引子,向讀者剖析排華問題的成因,以及香港如何審視自身與東南亞的連 結。

筆者年前到馬來西亞的沙巴旅行,當地的導遊是說廣東話的;在城中心的第一站,是一間名為「旺角茶室」的茶餐廳。若不是曾經乘坐過飛機,可能以為自己仍身在香港─一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根據內地媒體的數字,現時東南亞聚居的華人多達3000萬,佔全球海外華人比例約8成。

事實上,自漢朝以來,沿海華人已開始放洋工作,直到唐宋經濟重心南移,令中國成為當時農產品及工藝品出口的國家。而唐代國力之盛,除了令世界不同的華人均被冠以「唐人」的稱號外,其建立的朝貢制度更將中國及東亞國家聯繫起來,成為一個龐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圈。

學 者濱下武志曾提出,早在歐洲列強以「自由港」、「條約」等西方概念應用在亞洲之前,港口貿易已透過公行制度確立︰廣州的本港行及福潮行一方面從東南亞地區 獲得產物專營權後,將東南亞的物資運到華南、華中甚至日本等地區交易;另一方面,這些商行亦擔任貨幣滙款的角色,將東南亞華僑的滙款帶回中國,以填補兩地 間的貿易差額。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是為西方社會以國際條約(儘管是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港。其後的《虎門條約》亦定下清朝船隻與香港貿易關係,正式將香港從海洋管理上與清政府割裂,並納入西方社會的管理體系。

由於時序的關係,英國社會首先接觸華人的地區是東南亞,因此對香港的規劃也不時參照與其定位相近的新加坡,例如早年的維多利亞城的規劃與新加坡早年有一定吻合,成立於馬六甲的英華書院亦遷到香港。

經香港輸出南洋「豬仔」達120萬

此 外,香港亦成為東南亞華人建立事業的地方,例如早年華人富商譚亞財便曾在新加坡造船所擔任工頭,後在香港投資建築及土地而致富;位於上環的南北行,其成立 除了包括廣州十三行的商人外,也有來自南洋的華商參與,其南線亦由華南一帶延伸至南洋甚至歐美,為當地華僑提供滙款、日用品補給的服務。

事 實上,打從香港被確立為自由港後,香港成為華工出洋的必經之地。特別是清政府接受有關「五口通商」協議後,香港在對華貿易利潤被攤分,「人運」取代了貨運 成為香港主要的貿易。由於當時清政府禁止人口及勞工買賣,因此華工假如要出洋打工,必先取道香港或澳門,入住「豬仔公司」安排的「豬仔館」,等候到南洋、 美國及澳洲的船期。

據當時船政廳的數字顯示,在1880年至1899年經香港出洋的人口累計超過120萬,經香港回國內的更有多於180 萬。及後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禁止華工到美國,南洋便成為華工出洋的主要目的地。這些華工不但為當時的英商提供巨額利潤,更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外滙 收入來源,而香港的錢莊、銀號便擔任中介者的角色,開始了香港銀行業的發展。

然而,對於香港與東南亞華人社會的連結,最重要的莫過於「逃 港」年代的難民潮。根據國內的官方數字顯示,在1957、62、72及79年的四次逃港潮中,便有56萬人來到香港。他們有部分人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日 後香港經濟轉型的中堅分子;但更多是以香港為中轉站,一是投靠當時在東南亞的親戚並定居當地,二是偷渡到歐美找尋新天地。

港成南洋華人安身立命中轉站

由於這一代到南洋的華人主要原因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於國內共產主義政體的不滿及恐懼,因此有不少在東南亞的老一代華人對於共產政權仍有一定程度的恐懼。

與此同時,早年穿州過省來到南洋的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透過資本累積慢慢成為領導東南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亦造就了不少經濟寡頭,慢慢地引起部分當地人的不滿。

這 些社會情況放在冷戰的體系上,促使華人社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一方面華人移民在50年代大量湧入,成為了當時東南亞冷戰體系的犧牲品,以印尼的「9.30 事件」為例,不少華人被蘇哈圖政權視為共產黨員被處決;另一方面,華人與當地主要族群的經濟差距亦被放大,引來不同程度的衝突及政策改變,例如馬來西亞的 「5.13事件」及其後向馬來人傾斜的「新經濟政策」。諷刺的是,當時仍在英殖時期的香港,反而再次成為了這些東南亞華人暫時安身立命之所。

另 一方面,在東南亞投資有成的華商選擇開拓香港這個「華人市場」,例如馬來西亞商人郭鶴年、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的父親陳有慶、白花油公司的始創人顏玉瑩等, 進一步累積財富,建立一個橫跨東亞的商業王國。而近年來,香港不少中小企亦看好東南亞未來的發展潛力,紛紛到當地開設工廠及企業;而特區政府亦開始研究加 入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成事,除了為香港帶來商機,亦進一步確立香港在經濟上的自主性,從而在區域舞台成為獨立的實體。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改變,更令香港在自貿區上的角色變得更具戰略性。但對於這個仍以「北望神州」為發展方針的政府而言,似乎一切皆是後話。

越南反華.疆獨反中

2014年5月26日

越南反華.疆獨反中



九段線:中國外交的浮沙

5 月中旬,帆船泊在基隆附近的八斗子漁港進行整備、補給,剛好便發生最新一波越南反華運動。越人在越南各大城市、工業區抗議北京單方面在有爭議的海域上進行 海床油氣勘探,很快演化成排華暴動。越南政府事先知道難以控制群眾情緒,所以特別對陸企、港企加強保衞、疏散,卻忽略了台企,後者遂成為暴民的主要攻擊目 的,結果受災最重。綠營的媒體,趁此機會攻擊馬政府,認為越南暴民反華反到台商身上,乃是因為馬的「一中」政策把台灣綑綁到「中國」那邊去了。其餘的台灣 輿論則幾乎清一色鳴冤喊屈,標題盡是「黑狗偷食、白狗當災」之類的說法。其實,台灣特別是馬英九代表的國民黨政府,絕對不是當災的白狗,而是始作俑者。

1948 年,二戰之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發表《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中以一條1947年劃出的、分十一段的標準國界線囊括南海絕大部分水域及其內所有島嶼、礁石。 這條斷續線的意義其實並不清晰,連經緯坐標也沒有給定,其後國際上更有對線段意義的不同解讀:是劃定海疆?還是僅僅說明十一段線以內的島嶼、礁石是領土, 島嶼、礁石的鄰近海域是領海?然而,中共取得大陸政權之後,接過這條十一段線,於1953年略去東北部分的兩段(其附近海域大方送給當時的「同志加兄弟」 北越),就成為今天所謂的「南海九段線」中國認為這條斷續線定義的海疆無可爭辯,因為「自古以來」就有中國的船隻佔用這一帶海域和島礁。

不 過,一般外國人若單看這條活像一個大漁網的斷續線所囊括的海域範圍,竟是從中國南方跨越整個南海一直伸展到東南亞各國海岸旁邊幾海浬處,便一定覺得中國的 胃口也真太大;若從領土、領海主權利益皆因此九段線而受損的東南亞諸國的角度看,就更不是味道。這次越人排華,近因雖是大陸的勘探活動,但台灣中華民國政 府劃出十一段線在先,至今依然以這條線定義其南方海疆,又怎能說是「白狗當災」呢?

台灣現時在國際上十分孤立,面對北京步步進迫,若再與東南亞諸國因南海問題而興外交紛爭,絕對不智。弱國無外交,台灣應該在所有的遙遠海域領土問題上迴避退讓,讓大陸去出頭就好。

然 則大陸出頭又如何?按現時北京提出以的「南海九段線」為南面海疆的理據,以漢朝以來該處皆為中國的歷史性水域之說為主,並非無懈可擊,因為別的東南亞國 家,一樣提出了繁多的歷史和國際法理據,不見得都是捏造的胡說【註1】。至於一些大陸學者認為,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裏,有關的國家一直 沒有提出異議,於是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註2】;這個說法本身就很危險,因為用在釣魚台的話,中國就不必再跟日本爭了(事實上,日本佔據釣魚 台的一個理據,正正就是「中國方面長期無異議」)。

「理據不足,實力搭夠」;這是不少「強國論者」關於南海主權的想法。然而,論今天中國大 陸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面對東南亞國家,逐個擊破乃游刃有餘,但要同時面對五個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爭議的東南亞國家,再加上美、日、澳、印等國在旁邊攪局, 就顯然沒有強行駕馭局面的能力。這就是北京強調主權爭議只能以雙邊談判解決、拒絕多邊會談、拒絕訴諸國際法庭、反對美、日介入的原因。但是,這個如意算盤 北京是打不響的;菲律賓已經把爭議提交到聯合國仲裁機構,而越南也似乎有此意願,正中美、日等國下懷。對中國而言,這已是死局。動武嗎?贏面不大,而且一 動武,東南亞諸國必然邀美、日進場,北京日後更頭痛。

因此,「南海九段線」,表面看好像是有利中國擴張主權的一張王牌,事實上卻容易陷中國 於不利。「九段線」劃出的範圍,佔得了也是中國外交的一灘浮沙,「神聖」的浮沙。況且,若要交戰才能佔據、捍衞,死傷的是軍士、下等兵之類,那些肥頭耷耳 的諸軍頭、統領,不僅絕對安全,還可收割戰功受勳升級,得到一些愚昧國人擁戴膜拜,所引起的一大堆外交問題,倒是不必由他們去花心思應付的。

中華帝國的「新疆」

22日,筆者回到香港的第二天,新疆又發生一起嚴重的恐襲事件;31人喪生、94人受傷,乃當天的官方數字,實際可能不止此數。死傷者大多無辜,都是在承受着古、近代中華帝國擴張主義的罪孽。

新 疆,顧名思義,並非中原漢民族固有領土。根據西方的一些學者按2009年於南疆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出土的三十多具木乃伊等實物推斷,史前這一帶的住民屬印 歐人種,含有大量高加索基因【註3】。這個發現,恰好與《山海經.大荒西經》裏的一段記載不謀而合:「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民之國。」

中原勢 力首次伸展至新疆(當時稱為「西域」),是漢朝的事;時漢軍擊敗匈奴,並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元前60年),在當地建立西域都護府,但維持不了多久。其後的 是多個世紀裏,西域的人種、政權、宗教等方面,都出現複雜的變化。中原政權在西域實施穩定統治,是由清乾隆開始的。乾隆因為成功用兵十次擴張版圖,得意之 餘,自稱「十全老人」, 並親自撰寫《十全武功記》,其中排第一的武功,就是兩次「平定」準噶爾(北疆),當時對準噶爾人的殺戮,完全稱得上民族滅絕【註4】;排第二的武功,就是 「平定」回部(主要是南疆)。之後,乾隆把準噶爾盤地和塔里木盤地合起來統稱「新疆」,給中華帝國主義行為留下了一個永久的歷史證據。

我們 一般讀的中華史,有兩個特點常常給忽略了。其一就是古、近代中華帝國主義的擴張、侵略行徑,都隱藏在「文治武功」這個粉飾了的正面詞藻後面,成為國人自傲 的文化基因。其二就是近代史的分期,一般以鴉片戰爭劃線。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是西方帝國主義入侵的受害者;這個事實一點沒錯,卻巧妙地遮蓋了鴉片戰爭之前 的中華帝國擴張侵略史。那部分歷史裏,中華民族施於其他周邊民族的手段之野蠻,一點不亞於西方帝國主義後來施於中國的。然而,我們都習慣以為中國人是一貫 的受害者,祖先強大的時候,都是「以德威服人」的。

我們今天大力反對新疆少數民族中的一些極端恐怖主義行徑,當然應該,但與此同時,能不深切反省自己民族過去對其他民族犯下的深重罪行嗎?

《氣短集》之三十七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 1】例如,可參考澳洲新南威爾斯公立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越南學者Giang Thuy Huu TRAN的論文CONTESTED SPACE: National and Micronational Claims to the Spratly/Truong Sa Islands - A Vietnamese Perspective;網上免費閱讀連結為http://www.shimajournal.org/issues/v8n1/f.%20Tran%20Shima%20v8n1%2049-58.pdf

【註2】見http://news.sina.com/102-000-101-101/2009-03-19/1751568195.html

【註3】參考賓夕凡尼亞大學教授Victor Mair的一些有關研究http://www.upenn.edu/gazette/0111/PennGaz0111_feature2.pdf ;另參考英文維基「小河墓地」條 http://en.wikipedia.org/wiki/Xiaohe_Tomb_complex

【註4】參考中文維基「準噶爾汗國」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7%86%E5%99%B6%E5%B0%94%E6%B1%97%E5%9B%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