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女子籃球與立會選舉

一個不懂籃球的矽谷IT人,調校出一隊籃球奇兵。這又如何跟立法會選舉拉上關係?

Vivek Ranadive是印度移民,自小玩板球和足球,卻當上12歲女兒籃球隊的教練。作為外行人,籃球給他的第一印象是:攻守雙方都好像非常有默契,依照固定 模式互動——守方乖乖自動在後場佈防,並容許攻方慢慢帶波上前場,然後進行半場陣地戰;控球權落在對方手上,兩隊即角色互換,但模式不變。這種對壘就是常 見的「聯防」,每日仍在修頓和學界上演。Ranadive認為,聯防對身材高大、射籃準繩、熟習幾招進攻套路的球隊極為有利,但最奇怪的是,身材較矮、技 術較差的球隊,亦似乎甘心按照這劇本,接受被擊敗的命運。

IT技術 籃球場上派用場

Ranadive明白女兒球隊的資質和身材一般,自己又非籃球人,短時間改善不了她們的技術,但他不甘心捱打,惟有靠腦筋,而竟從他的IT專長找到靈感。

1985 年,他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替客戶設計「即時數據處理」(Real-time Processing)系統,代替舊式「分批次處理」(Batch Processing)系統。早期電腦,換算成本高,分批次處理的好處是集中電腦運作時間,降低成本,但缺點是要等。隨着電腦運算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即時 處理的條件漸漸具備,轉型應該是No Brainer,但Ranadive仍發現,不少公司初期竟然認為毋須改變「行之有效」的方式。

籃球聯防打 法,對Ranadive來說,就是Batch Processing:為何守方要等對方進攻?難道不可改為Real-time處理,防守與進攻同時進行?換言之:全場緊迫。他於是集中訓練球員體能,練 跑多於練技術,目標是令球員有體力全場緊迫。對學界比賽來說,全場緊迫是匪夷所思;不過正因如此,那些技術較好身材較高的對伍,統統不習慣在後場邊線發球 時立刻有對手夾擊,Ranadive的球隊經常迫得對手犯錯,搶到球輕鬆快攻得分。減少陣地戰攻守,同時也掩飾了射術及身高弱點。如是者,球隊竟然連戰連 捷,打敗不少強隊。

其實,以上絕非天方夜譚。美國大學籃球界著名教練Rick Pitino,也是憑全場緊迫打法打出名堂;而足球界,巴塞隆拿、多蒙特和祖雲達斯,近年都是以從前場開始搶波打法,分別奪得聯賽冠軍。

問題是,既然全場緊迫優勢明顯,何以不是球場上的主流戰術?

第 一,緊迫對體力和鬥志要求極高,要靠平日非常艱苦、枯燥的練習;在足球界,從前一般認為球員體能不可能支持90分鐘緊迫,而自恃技術優秀的球員,通常不屑 練跑練耐力。不過自從連美斯和恩尼斯達等都做得到,這種看法已在改變。

球員愛聯防 君子之爭

第二,籃球迷和球員都習慣聯防,對他們來說,聯防是技術對壘,「君子之爭」;但全場盯人搶波,是混亂,不停Turnover,技術好的球員也不能好整以暇 施展優美動作,而且不習慣被緊迫的球隊,往往不知所措兵敗如山倒,戰情便會一面倒。有人開始批評Ranadive破壞了美妙的籃球(在足球界這會叫做 Anti-football),也有人說他教壞細路(「小朋友應該學技術,不是亂搶!」),球證也受壓力經常吹罰她們犯規,甚至有對手威脅罷打。

以上故事,來自Malcolm Gladwell的一篇《紐約客》文章「How David Beats Goliath」。文章結論是,大衞要挑戰巨人,必須顛覆傳統決鬥方式,才有可勝之機,否則,用哥利亞習慣模式對壘,必敗無疑。

吳 靄儀最近接受《獨立媒體》專訪,竟然說出同樣道理。大部份人認為吳靄儀是模範議員,勤力、熟書、優雅、敢言,但她的退休感言竟是:制衡政府要靠新方式,要 有行動(她說:「公民黨的問題,就是有時太過流於發言、有意見,但行動不夠」),還要配合類似80後反高鐵和學民思潮的議會外群眾抗爭。

立會選舉也要全場緊迫

以上看法,對新興「激進」政團支持者來說,並不新鮮;不過出自斯文端莊、最懂議事規則的吳靄儀的口,還是有當頭棒喝作用。連吳靄儀都鼓吹游擊抗爭時,大家 還有甚麼說話好講?事實擺在眼前,目前香港政治制度極不公平(功能組別、分組點票、蛇齋餅糭、有篩選的假普選、種票買票等)。

傳統民主派政客,過往20年所謂循規蹈矩的抗爭,例如在議會「又傾又砌」、投反對票、講句「好離譜囉」,搞接力絕食和遊行,根本完全起不了作用。吳靄儀其實告訴大家:9月9日,要投票支持打「全場緊迫」的政團!

Ranadive的故事,亦正好預視,部份社會人士會對激進政團有成見:無禮貌、常被趕出議事廳、搞拉布變相公投是浪費公帑。「巨人」為抹黑創新形式的抗 爭,往往將之描繪成道德問題(「教壞細路」、「浪費公帑」),實則抗爭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有何不道德?政府立惡法,議會為何要配合?大衞除了要有超人鬥 志和付出,也要承受歧視和批評,因為從保守派角度看,他用的,是茅招。

面對由「巨人」操控的不公義的制度,議員假如照舊循規蹈矩,只有死路一條。香港人,唔信姚崢嶸,都信吳靄儀吧?

姚崢嶸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青天隱沒白天不見 煙霧瀰漫其身不正

2012年8月22日

甲、如無意外,「啟豐二號」將於今天返港。兩岸四地的「保釣勇士」那份「忠則盡 命」的一往無前、貫徹反對日本侵華留下未經糾正的歷史小尾巴,雖然掀起連天政治波瀾,突顯了北京的無能為力,但誰會說他們無事生非、小題大做?誰敢說他們 沒有愛國情懷?自古至今,放眼中外,「維護國土」是四海同欽的民族血性。國共黨爭、國土分裂,北京、台灣,都是「龍的傳人」,而告別殖民政府外族統治的港 澳人民,瞻前顧後,苦於辨認傳人的本來面貌。這回民間組織在釣魚島上把五星紅旗、青天白日旗和香港特區紫荊「風火輪」旗,一起插在島上,迎風招展,那是立 場不分左、中、右的中國,還是根本難以釐清本身的身份和面貌?

釣魚島上三面旗幟「列隊」飄揚的照片,傳遍港澳以至海外各地,可是,同一照片刊登在內地報章上,青天白日竟遭老編「塗脂抹粉」,內地同胞只能看見釣魚島上荒山一片紅,沒有青天、沒有白日。何以內地報刊如此漠視現實、抹殺史實!堂堂大國,你們究竟怕什麼?
更 有甚的是,包括港澳台在內的海外華人,清楚看到去周日(八月十九日)內地至少十九個城市(昨文誤為二十多城市)數以千計平民百姓上街聲討日本,燒車毀貨雖 非理性人所應為,但在電視熒幕上目睹國土淪陷(日本警方在島上執法等於向世界宣示日本擁有該島主權)而引發的愛國保土激情,國人誰不會感動、認同?可是, 這種熱血奔騰的場面,內地人民原來未得與聞,有珠三角居民來電本港傳媒,指出內地電子傳媒根本沒有有關報道,難怪有人要懷疑是日各地街頭的激昂群情,只是 一場專為境外人士觀看的「特別秀」!如果沒有東京都政府的「尖閣列島購買方案」、沒有《產經新聞》那篇鼓動政府「考慮使用自衞隊正是時候」的言論和沒有美 日在中國近海大規模和針對性強的軍事演習,「啟豐二號」勇闖釣魚島與內地十多城市因出現聲討日本的群眾活動,會否變得那麼巧合?

乙、香 港的核心價值不外是自由、法治、廉潔和言論自由(內地完全沒有,香港的核心價值因此等同反中共的價值觀),當初北京承諾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希望香港安定 繁榮在英國人走後得以持續的大多數人多方爭取的結果。香港人要繼續取法乎上,不想生活質素走回頭路,因而竭力維護那套富活力、講道理和踏實自在的生活方 式。

「國民教育」是回歸後第二屆特區政府引入的「新猷」,蹉跎數年,現在才到推動此新科目入教材的時刻;可是,《中國模式》內容不盡不實, 尚多爭議。雖然不少人說今回「保釣勇士」涉水登島,為港人上了寶貴的一課「國民教育」,然而,如此複雜、全面的內容,如何能夠成為條清理明中肯而又不具預 設政治立場的課文?比較之下,培養獨立思考、健全判斷能力和確保資訊流通的新聞自由,才是香港教育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

推動「國民教育」, 以中共遲早接管香港的事實,此時行之,雖然為時稍早,卻亦有其需要,但在課程中滲入準備擺布群眾情緒(emotion manipulation)的內涵,便沒必要!導人向善的宗教課、導人入黨從政的課文,都可以成為學校教學科目,不過,它們應屬選修而非必修。香港經濟成 就所以全球矚目,根本原因在港人有「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意識形態的教化,希望亦能秉承這種證明十分成功的經驗。

封 鎖消息、扼殺民權的鐵幕、竹幕國家,固然令人思之悚然,就是看似無足輕重的政治煙幕,放多了亦會污染社會使其質素變壞。以近事來說,梁振英的競選語言「說 大了」,播下若干似是而非的觀感,比如並不罕見的違章僭建被誇大為干犯者人格敗壞與誠信破產(唐英年因此民望「插水」而敗選),比如那些紓解不少清貧人士 和方便住家在偏遠地區而於商區工作的受薪者居住問題的劏房和板間房,卻被醜化為等同籠屋的不人道居停。諸如此類,原意可能只在打壓「政敵」,或突顯自己某 些主張的迫切性。只是,「語言偽術」散播的煙霧既濃且厚,結果自己亦迷失其中,難覓出路。當梁氏山頂豪宅的花棚小室被人揭發違章,難道一句「疏忽大意」和 「一時失察」便能誠信無損?這種責人嚴律己寬的雙重標準,要求行政長官從公取正,可以嗎?過去一直聲言出任公職便會公開財產的梁氏,何以當上行政長官後遲 遲未完全申報?即使申報後,輿論揭發指責他在公司股權和業務關連上交代不清,他照樣閃縮迴避、擺出一副笑而不答心自閒的架勢(陳茂波亦「有樣學樣」了), 好像中央政府的委任狀等同一紙「免責執照」!


不離真實行事踏實.二之一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為推行「國民教育」進一言

2012年8月22日

近日來,「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一個由政府教育部門主持設立,向學生提供認識自己國家、培養 下一代健康成長的人格和愛國情懷的課程,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具足正當性,為什麼會被巿民懷疑,被指為「洗腦」,而被要求撤回呢?當政府認為事在必行的時 候,雙方矛盾激化,在部分傳媒推波助瀾之下,家長、學生、教師、巿民發起遊行,人數據說有九萬之眾。

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回歸十五年, 管治水平不斷下沉,民心浮蕩,不斷爭拗,已經浪費了許多時光。如今新政府上場,陣腳未定,班子拉雜成軍,已經陷於捱打局面。傳媒不斷揭發新班子成員的誠 信、操守、過去行為不正的記錄,煽動民憤。政府未施政,已有官員中箭落馬,稍一不慎,即成為靶子。處處受制,處處火起,「國民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火頭。不 過這一個火頭非同小可,絕對不能讓它蔓延,強力推行,只有兩敗俱傷。香港人心的分裂,將升上水面,成為第二個台灣。

領袖承諾 必須遵守

為 什麼?因為「國民教育」若以中國現狀為藍本,勢必使香港人疑慮︰一來這已經違反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承諾。當時鄧小評說︰「我們不要求他們(指香港人)都 贊成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一個國家,兩種發展〉)。鄧小平同 時也答應香港五十年不變。這些雖然是權宜之計,但宣之於國家領袖之口,就有必要遵守。

二來中國開放三十年,雖然在經濟上取得成績,那是因為 機遇,利用了中國的廉價成本,中國並非真有領袖群倫的能力。至少在技術上我們尚不如西方,也未有設計出真正一流的產品,中國品牌尚未取得全球消費者的信 心,反而是假貨充斥、巧取豪奪;更不要說深化改革,延伸到教育、政治、文化方面了。

這樣的一個過渡階段,稍具憂患意識的,都不值得沾沾自 喜,反而要更清醒,要努力完成改革大業。胡錦濤、溫家寶不是屢屢這樣呼喚嗎?可惜有些人給假象沖昏頭腦,把中國這些短暫的成功捧為「中國模式」。其實中國 哪有模式?鄧小平提出︰要「摸着石頭過河」,他很務實,隨時調整,哪有一套既定的模式?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一定進向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一定進向共產主 義,那就是模式。

不幸,特區政府資助出版的《教學手冊》,竟然就是以當前的「國情」來代替「國民教育」,似乎要學生認識和認同這一套東西,香港人當然反感。

為什麼?因為這一個模式尚未獲得正面評價,缺乏理論、缺乏証據、缺乏獨立的學術機關的評估,相信中國政府也不以為然。人要謙虛,人要有自知之明,否則會把好事變為壞事。
談到愛國,香港人的愛國已經寫在歷史。一百多年前,香港人已經支持孫中山革命,出錢出力,無怨無悔。為什麼?就是要洗刷國恥。革命不成,香港更利用其特有的身份為革命者、亡命知識分子、戰敗軍人、逃難的商賈療傷,香港成為安全之地。

組織討論 更能收效

香港人從未忘記他們的祖國和生活在祖國的親人。新中國建立後,每次運動、每次自然災害、地震水淹,香港人都大力捐輸,甚至投身在最前線,血緣、地緣、歷史、文化、感情,香港人和中國人根本分不開。中國是香港的根,香港人不必教,早就愛國。

問 題是,愛國不等同愛當前不合理的國情。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已經教我們「以道事君」(《論語》〈先進〉),又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愛國不 是由當權者來定義的,應訴諸民心,而民心則看施政者是否端正?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能任用賢能?所謂「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 政〉)正言、正名、正直、正義,端在「正」字。

今天的國情,正是有太多不正,如何令人服?由此可知,愛國應看更深的涵義。

所 以真正的國民教育,當以培養健康的下一代,有承擔力的下一代為主,而不是簡單的認同現實。但下一代為什麼願意承擔?這就要開發他們的性情,讓他們知道前人 所行的路非常不容易,無數人犧牲、付出,我們身為子孫,便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需要好好學習、成長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是非判斷的能力、有勇敢面 對困難的能力、有正直的人格,這樣才可以承擔大任,絕不可以人云亦云,唯唯諾諾。自己都不能獨立,不能有主意,國家還能獨立嗎?

鑑於國民教育茲事重大,巿民未有共識,我認為不妨組織討論,邀請專家、學者、教師、家長,與政府官員進行對話,看「國民教育」該教什麼?從何着手?還有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不一定要將之視為一考試科目,也許更能收效。

香港在變,中國也在改革,給予對方一些空間,勝過劍拔弩張,各不相讓。

作者為當代思想家、教育家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慎防跌進「我族中心」的陷阱

2012年8月17日

這幾個月香港對不少文化議題的討論十分熱烈,由文化局成立的爭議、版權修訂條例對創作自由的影 響、「國民教育」引起的身份認同問題、到立法會選舉有文化界候選人反對社會側重經濟發展而為市民爭取文化權利等等。這些爭議引出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到底 香港人需要怎樣的文化政策?

當年港英政府了解其殖民政府的處境,若英國人要留在香港,必須小心行事,政治上避談意識形態,管治上避免偏離民 眾,因此,殖民地的教育課程雖有中國歷史和英國文學科,卻沒有意圖為香港人建立對「中國人」或「英國人」的身份認同;文化政策也刻意迴避政治文宣,視文化 藝術作為康樂消遣。

在當年半民選半自主的市政局管理下,文化基建和節目做到普及和開放,讓文化空間真正為民所享所用(如香港大會堂)。就是 在港英政府的描述式文化政策(descriptive policies)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缺乏國族認同和中英夾縫之間的混雜性中漸漸沉澱出來,形成一個只以「香港」這個地方作為最高忠誠對象的地方 身份,而且從多元文化的環境,孕育出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當時「香港是我家」的口號很容易得到市民的共鳴,而香港城市之風亦讓跨過羅湖橋的人感到 自由和驕傲。

「一國兩制」 權宜之計

回歸之後,有論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加大對文化的投入,以真正擺脫殖民地的 桎梏,並應對全球化帶來激烈的城際競爭;政府亦開始考慮以督導者的角色制訂一些限定式政策(prescriptive policies),為香港人構建出長遠的文化藝術發展藍圖(如成立文化委員會)。這個意願本來是好,但是在新政權之下,這卻可能令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和空 間漸漸消失。

不難發現,中央政府所說的「一國兩制」其實是個權宜之計,目的是要讓香港「主權回歸」之後,有足夠的時間實現「人心回歸」因 此在回歸前後漸漸形成的「香港意識」,很快便在制度上和論述上遭扼殺於萌芽之中,並且由中央政府以一種「天朝」的態度實行身份認同改造,只准香港人以「中 國人」的身份自居。

再者,非民主的特區政府成立之後,政府決策由商人和官僚把持,政府官員往往只以商業和官僚角度考慮文化問題,跟香港人的 期望有很大落差。官員為了經濟效益,推行文化產業化,要求藝團以市場模式運作;為了部門面子,把藝術文化資源集中投放於各項「盛事」之中,而非普及地用於 市民身上;為了庫房收入,令古迹保育士紳化,地區老店及街坊因地租上升而被迫遷走;為了安分守己,於是過分規管屬於市民的公共空間,創造了不少「不准」公 園。這些由國家機器衍生出來的自利,是政府介入文化時的副產物。

回顧香港特區多年的官民矛盾,香港人既難以認同內地政制和跟「內地人」相等 的「中國人」身份,亦對文化生產和消費空間被商人官僚蠶食感到憤怒。面對消失中的文化身份和空間,香港人不惜以街頭抗爭的方式對抗。在「二次殖民」的陰 霾、保守重商的官僚作風下,香港人真正需要的文化政策是,政府把自己限於促進者的角色,確立香港人的政治文化權利,為香港人爭取最大的文化空間,讓文化從 民間紮根成長,僅此而已。

擋住「他者」 難言快樂

政府應與香港人共議如何學習成為中國公民,而非把官方的一套 強加於香港人之上。此外,政府應改善現時文化撥款機制中嚴重的貧富懸殊,讓藝術家和民間藝術團體能夠生存,並理順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工作,還市民可以自由享 用的公共空間。真正的文化藝術只能在民間萌芽成長,政府需要提供的只是肥沃的土壤。

香港有一個活力十足的公民社會,絕對有條件由民間主導發 展文化藝術。不過,在回歸後的解殖過程中,由於香港人主體性的失落,以致一些人希望以「我族中心」(ethnocentric)的形式突顯「香港人」的身 份。這種形式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於其排外、獨斷和保守的特質,使人拒絕接受非本土的新事物,並誤以為自己站在真理一邊,拒絕與人溝通交流。

香 港的公民社會要防範的不只是國家機器,更要防範我們自己一手一腳把香港社會推向「我族中心」的陷阱,忘記了尊重差異、擁戴多元和追求共融是公民社會必須捍 衞的價值。當禮崩樂壞之後,即使成功擋住「他者」的入侵,香港人也不會感到自由和快樂,這是人類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了超過數千萬生命換來的教 訓。

因此我們現在要自我救贖,以行動展現出包容差異的決心,重建互相尊重的文化,營造一個自由開放、兼容並蓄的環境,讓香港的公民社會能夠負起發展文化藝術的任務,對香港、中國以至世界的文明作出貢獻。只有這樣,「香港人」這個身份才令人值得驕傲。


作者為大學研究助理

有腎就會虧 有腦就要洗

2012年8月18日

余生也魯,如今方知道,國民教育究竟「衰響邊度」?

國民教育衰在太早露出馬腳,而露出馬腳的持份者(或「持糞者」,視乎閣下是不是港共而定),則是百分之一千具代表性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至於「呈堂證供」,自是一面世就家傳喻戶曉的《中國模式》國情手冊。

一句到尾,《中國模式》令國民教育太早露出「馬夫人的大腳」,即是太早令七百萬香港人看到,國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港孩自小相信中共是一個「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換個文學一點的說法,就是要港孩進入《一九八四》的魔幻寫實世界。

《一九八四》傳頌逾一個甲子的金句,肯定是「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如今看來,肯定可與「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互相輝映。

未 被洗腦的你是必會覺得,「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不好懂,再看看原文,原來是「War is Peace!Freedom is Slavery!Ignorance is Strength!」意譯起來就是「為了和平而發動戰爭!為了自由而承受奴役!為了力量而甘於無知!」

從前大部分老爸都會對子女說「我是為了你好才會打你的啊」,這就是「戰爭即和平」。由此路進,你也該明白「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以至「中國不能亂」的真正意義吧?

再來,就是「短暫的奴役換來長久的自由」,這在當年一個人擔起成頭家的舞小姐身上,可謂充分體現到。至於最新上市的例子,就是中國第一位女太空人劉洋,她在香港泣訴小時候天寒地凍與母親相擁而睡相互取暖的苦日子,就是「沒有刻苦紀律哪有自由飄浮」的典例。
還有「愈無知愈有力量」。初生的牛仔之所以不畏虎,因為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隻老虎,正如未做過富士康或有可能會以為那裏會是個天堂。

最後,請記住:民主集中制是更高層次的民主,依法治國是更高層次的法治,以至溫飽權是更實在的人權,人體攝影自由是更到肉的自由!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古迹保護難敵市值租金

2012年8月16日

可曾想過,在婆娑的紅影樹下細賞如人般高的木雕,在青葱的草坡上揣摩超現代主義的石刻,在高寬的迴廊感受上世紀初大英帝國殘留的絲絲遺憾,在深闊的展覽廳細味飄逸的畫作……。

這一切不是身處歐陸的藝術館,而是離彩虹港鐵站五分鐘行程、浸大視藝學院沿用的啟德校園!

得獎建築 揚名海外

前 身為「皇家空軍軍官宿舍」,經浸會大學作古迹活化後轉型為培養視覺藝術家的基地,院內綠樹林蔭,室內外的廣闊創作空間為全港少有;再加上鄰近坪石邨,學院 推行的社區文化計劃深受坊間歡迎。據此,該項目於2009年獲頒國際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迹保護獎」,揚名海外。

可 惜,藝術不敵租金,院校不敵政府部門,成績斐然的「視藝學院」因產業署宣布收取市值租金(編按:今年9月起,將大幅加租六倍,即每年租金升至三百萬元), 短短數年間,竟要被迫撤離一手建立的校園,讓位予其他機構的寫字樓,白白浪費了不可多得、成功結合古迹活化和視覺藝術創造的重要基地。「聯合國教科文組」 對此表示遺憾,由校友組成的關注組誓保校園,四出請命;更考慮要求聯合國禠奪2009年頒發的「亞太區古迹保護獎」。此事如果不幸成真,勢必鬧成國際笑 話。

查實該項目是政府力推、成本數以億元計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先導者,在當年巧妙地結合「大學撥款委員會」的資助和校內有限的資源,以民間智慧、低廉成本,成功地拯救破舊的古迹,更開設了「視藝學院」。

聯合國「亞太區古迹保護獎」的頒獎標準極嚴,每兩年由國家及地區官方提名選拔一次,是泛亞太區保育的一等一大獎,它不單看硬件,更着重軟件的內涵;多少年來本港曾參賽無數次,但能獲此榮譽的建築大約只得十個,由此可見,該獎項在國際水平上的份量。

「活 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投入數以億元的公帑,靠資助性的象徵式地租支持,雖然其中的繁文縟節已耗盡無數非牟利團體的心血,也引來駡聲遍遍,但目的還是要為政 府樹立本港文物保育的典範。須和道,古迹不是朝夕得來,文化和藝術更須悉心培養,以國際標準而言,單靠硬件絕不足夠;古迹的文化價值和內涵,更不是以市值 租金來量度的

這邊廂,政府要求私人擁有的何東花園不要拆卸重建,還破天荒地宣布為臨時古迹,但何東

後人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市值七十億,政府現在已進退兩難。那邊廂「產業署」卻以市值租金為由,要把獲獎的軟件硬生生地從古迹的硬件中轟出去。

三方努力 維護古迹

雖 說保育的尺度難有標準,但此事怎樣也說不過去,已經成功營運的藝術古迹雙結合,還取得國際社會的嘉許,正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希望取得的先導性政策 成果和亮點,為什麼現在竟要自毁長城?硬要把取得的豐碩成果推倒重來,在整體的政策角度來說,簡直是虛耗時間和金錢,不但浪費立稅人金錢,更不能保證能取 得更好的成效。為什麼?是要證明這是公平公正、物有市值嗎?

要在古迹保育上「軟」「硬」兼備,就必須拿出特事特辦的勇氣,從政策上支持,容許特定的生存空間。要不,便任由「市值租金」把所有古迹按市值推倒重建,把香港變成一個不能容納過去的社會,根本毋須再談保育。

本港很大部分歷史建築好產權在私人業主手上,政府若要求他們放棄市值來保育,便須像無數外國成功的例子一樣,設立文物基金來協助共融的社會,政府更要從每一角落率先實行。
浸大「視藝學院」的再活,正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證明這一點!

最 新消息傳來,政府容許浸大「視藝學院」以舊租金續租一年,以解「334」雙學年人滿之患,待來年再議。這也是一個絕好契機,正是「藝術有價」,大可在此成 立文物基金,政府出資大部,校方出資小部,藝術系的同學拍賣作品參與其中,三方一齊維護古迹和藝術雙結合,既不用校方為「大學撥款委員會」的來年度撥款頭 痛,又可以作為成立「古迹文物基金」的試金石。

事在人為,期盼!期盼!

假如抗日战争失败了

122楼 suibian1818 07陆军 列兵  发表于 2012/8/16 12:04:28
 
  1.会用专制统治,不给中国人选择的权利。  
  2.霸占所有资源,再高价卖给中国人,其他出口。  
  3.搞愚民教育,让中国人不懂个人权利,只会感谢皇军。  
  4.把搜刮来的资源制造牛逼的武器。  
  5.想要谁家的地,直接把房子推了。  
  6.大和贵族们要过全世界最舒服的特供日子。  
  7.谁不听话就整谁。  
  8.架起互联网防火墙,让中国人思想与世隔绝。  
  9.控制舆论工具,采取主旋律报道模式,对中国人洗脑。  
  10.高税收,却不给中国人任何福利。  
  11.用中国人的钱,吃喝嫖赌。  
  12.随意在大街上,撞死中国人并高呼自己大和贵族身份。  
  13.用中国人的税收,修建高速公路,凡是通过都要交费。  
  14.凡是敢反抗,就用装甲车压死。  
  15.剥夺他们国民的身份,在他们的身份证后面写上“大日本居民”。  
  16.不允许中国人迁徙,乡下人就是乡下人,城市人就是城市人。  
  17.平民如果敢告大和贵族,直接关精神病院。  
  18.每天准备30分钟新闻,宣传皇民们生活的多好。  
  19.将反抗统治集团的人定义为汉奸。  
  20.将天皇的照片挂在城楼上,让皇民膜拜。  
  21.给中国人吃牲口的食物,如毒奶粉地沟油。  
  22.贵族生病用中国人的钱治疗,中国人生病等死。  
  23.皇军的车可以随意冲闯红灯, 彰显高贵。  
  24.大和贵族的车要用不同于中国人的车牌,给与特殊待遇。  
  25.贵族出门要封锁道路,表示大日本对中国的绝对统治与高低阶级。  
  26.不穿和服不允许上学。  
  27.有新的交通工具,用中国人的命先试验。  
  28.中国女性不配合大和贵族强奸,将会坐牢。  
  29.买菜刀需要实名制。  
  30.时常被大和贵族们代表,表示中国人生活的非常快乐。
  31.修高价楼给中国人,并表示70年后回收。   
  
TMD好险啊,还好小日本没成功啊!打倒小日本!

蹊跷

57楼 yanjunjunli 陆军 下士  发表于 2012/8/16 10:48:00
 以下是引用 xxx 在第10楼的发言:

为什么这次就登上去了?早就知道消息,如果日本铁了心不让登,这一艘船绝对是可以拦住的!我觉得小日本有后手,请大家高兴后安静下来,仔细想想。难道,小日本真的从中国破他的海岛争议困局?中国要警惕!

冷静下来,我也觉的很蹊跷.

第一,香港保钓人士登岛计划,其中也有大陆人士方晓松参加,大陆政府绝对知道.但是好象没有作任何表态.也没阻拦.

第二,政府也绝对会知道,没有给予保钓人士登岛任何保护和支援,而带来的社会舆论施加给政府的压力.

第三,香港部门曾经阻拦过保钓人士的船,但因"船员将自己锁在船里拒绝退缩"的原因而退离.

第四,保钓人士也曾经说:"希望中国海军能够为其护航."(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重点所在,如果海军真的给其护航,日方是不是认为等同于"占领"该岛,).

第五,台湾方面,据悉因为此次有大陆香港同时参加,避免事态升级,台政府施加压力,台保钓人士最终放弃计划.

第六,香港保钓人士,曾要求在台中靠岸补给,遭到拒绝.

还有,我今天看到一位网友说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香港人的身份比较好处理,对外可以宣称不是中国政府支持的,日本想赖账也赖不到中国政府头上,中国政府就有很多回旋余地。

总之,感觉水很深.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進步教育無進步 國民教育問民心

2012年8月14日

一、不管是不是政治任務,此時此地,特區政府推動作為學校國民教育教學單元的《中 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都是政治不正確的;它對中國共產黨隱惡揚善以偏概全式的陳述,等於要向香港學生灌輸中共是永遠正確及無私為民的政黨,那與事 實的落差實在太顯著。從宣傳角度看,由於中國憲法明文規定中共一黨專制,編撰這種在自由社會看來充滿偏見不符事實的「教材」,有其理據,卻非大多數港人所 能認同;而在回歸十五年之後,國力如日中天意氣風發的祖國要在香港假落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增強學子(和港人)對國情的認識,理所當然,筆者絕不反對; 但教材內容不可偏狹失實—對香港人(以至內地人)進行這種教育,長期而言,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正是何以筆者要說貫徹如此內容的教材,是政治不正確的 原因!

在距今整整八十年前的一九三二年六月五日,胡適主辦的《獨立評論》周刊(東京東豐書店六十年代翻印)第三期發表叔永(著名科學家、主 張科學立國的任鴻雋〔一八八六—一九六一〕)的短論〈黨化教育可能的嗎?〉,顧題思文,本文是因為民國政府成立後推行「黨化教育」(黨當然是指國民黨), 應否切實推行,「成為教育界一個重要問題」。作者認為「把黨的主義或主張,融合在教課中間,使他漸漸的浸灌到學生的腦筋裏去」,是絕對錯誤的做法,因為 「教育的目的與黨的目的完全不同」,以教育的目的在培育「一個全人的發展」,黨的目的,「則在信徒的造成。」還有,「教育以人為本位的,黨是以組織為本位 的……,設私人與組織的利益有衝突的時候,自然要犧牲私人的利益……。」叔永接着強調要教育學生有獨立自信的精神,而這與黨的立場(一切以黨意為依歸)背 馳;要維護對黨的信仰,便不能有自由討論與研究,愚昧落伍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作者的結論是:「黨化與教育,是不能並立的,有了黨化,便沒了教育;反過來 說,要有教育,先取消黨化。」

同年七月十日,叔永回應讀者的批評,在第八號的《獨立評論》上〈再論黨化教育〉,強調現代社會人比社會重要: 「野蠻社會,可以說只有社會的目的,沒有個人的目的……」,歐洲中世紀以前便是如此,直至文藝復興後,「個人的重要,始漸漸為一般教育家所注意。」而個人 之受重視,是西歐政經發展突飛猛進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元素。可是,這種情況至十九世紀以後起變化,叔永指出,其時歐洲各國政治勢力膨脹,政治領袖便「不能不 利用教育的勢力,以實現政治理想,其中尤以蘇俄、意大利、日本為最」。顯而易見,這三個國家(按叔永未提及德國)不久便都走上獨裁專制而最後淪亡之路!

作 者還譯述英國大儒羅素在《教育論》這段話,於今仍可發人猛省:「(日本)教育目的,唯在製造愛國的國民和灌輸有益國家的智識……,日本的成功(按 指明治 維新及軍國主義抬頭〔軍事崛起〕),足以表白他們方法的不錯。但是只有在絕望的情形下,(才)可以用此方法……,他們的神道宗教,和舊約創世紀一樣荒 唐……,他的倫理(按 即意識形態)專制,也是同樣厲害。愛國主義,忠孝觀念,皇室崇拜,一樣也不容懷疑……。這種鐵鑄的制度的最大危險……是這個教育制 度造成的。」這種忠君愛國的教育制度,是為稍後日本外侵發動戰爭的張本,今人豈可不引以為誡!?

在香港推行「愛國教育」,並無不妥,唯內容必須「不黨不私」,如實道來!

二、八月七日拙文談及《中國模式》 ,筆者指出「相關課程必須像宗教科目,不是必修而是選修」,其實還應該讓學校有權在採納與不採納間作出選擇。這裏作進一步解釋。

公 元四世紀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奉天主教為國教後,傳教士(有的真的相信天主有的以相信天主為謀生手段)為了令更多人信主(時人大都是文盲,如今天主教教堂的壁 畫及玻璃畫的「連環圖」,便是向不識字不能讀經者傳教的手法),便編撰以至捏造諸如瑪麗亞「無性生殖」(因此被尊為「聖母」)及耶穌被釘死後復活的神話。 文盲信以為真,基督教遂大盛。
在這段全民崇拜耶穌的漫漫約千年間,史稱愚昧或黑暗時代(Dark Age),當經濟稍為發達、教育日趨普及而令精英分子有自由意志獨立思想時,十四至十六世紀便有打破迷信神說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和十八 世紀的啟蒙或理性運動(Enlightenment),令神權旁落,導致政教分離及教會徵收「什一稅」(tithe,教會抽取人民收入百分之十為「宗教 稅」)的特權被褫奪。和大部分宗教一樣,基督教教義主要是導人向善、勸人規規矩矩做人,因此,去除迷信部分,仍有很大存在價值,大可不必強制排斥;但由於 迷信部分尚存,宗教教育便只能施諸宗教學校(如天主、基督、佛、道以至孔教),這等於學生(尤其是家長)在百貨雜陳的自由市場消費,任君選擇—你固然可選 擇教義為必修科的宗教學校,亦可選讀沒有宗教科目的學校,當然,你亦可選擇天天歌唱共產黨的學校!

孔夫子「和而不同」的主張,一般只作為個人間和睦相處的「準則」,其實用於和諧社會的締造,一樣派用場。尊重不同宗教信仰與不相信任何宗教的群體,才有望可達致各階層人民和平共處的目的。在有信仰自由的香港,以目前的情況,讓港人有選擇政治意識的自由極為重要。

讓 學子有自由選擇,當然是教育的正道,且與中國、北韓、古巴及中東若干回教國家以外的世界同途。不過,對百餘年來生活在資訊開放思想和言論自由環境下的香港 人來說,自由選擇的結果恐怕會令黨化教育味濃的學校門堪羅雀,結果只有少量愛黨學校能夠生存,這種情況,正如民調顯示大多數香港人不選擇做中國人一樣,肯 定是北京政府無法承受的現實,在香港政府決策層由北京委任的前提下,此事因此窒礙難行;然而,未經全面民意諮詢便欲硬銷部分內容令人難以入信的《中國模 式》,又必然會引起不想墜進愚昧時代的學生及家長的反對甚至反抗。由於倉卒推行而負責官員經驗不足,「愛國教育」此一簡單命題,已令特區政府陷入兩難之 局。

政府未全面考慮清楚並做好應變措施便推行《中國模式》的另一深遠後患是,在此科技時代,港人反對之聲可說即時傳遍內地網絡,影響可大可 小—內地網民也許認為香港人的反對大有道理,可是,何以內地人數十年來卻要無條件接受不盡不實的「黨化教育」?在內地民眾與地方政府衝突日有所聞及官員貪 腐新聞不絕如縷的現在,內地反對「黨化教育」的民情可能一發難以收拾!

全城反對推行愛國其實是黨化教育,不僅令新政府有無力感的窘態,還可能對內地民眾產生負面影響。這件事的教訓是,推動一項新政策,政府該事前做好全盤考慮。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警務處愈來愈似 「香港維穩辦」



2012年8月10日

一向以來,香港都被認為是沒民主但有自由的城市,但這說法今天受到極大挑戰。論言論自由,今天同文紀曉風已揭穿DBC風波背後的危機,而同時,港人行動私隱和參與集會自由亦同時遭到挑戰。更不幸地,挑戰的,卻是維護法紀的香港警隊。

反 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最落力的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自6月開始已在全港設置街站,宣傳反對國教科。有關行動由6月到七一遊行,七一後到「七.二九」反國 民教育大遊行,學民思潮加大力度至每天在全港設置兩個街站。到「七.二九」遊行後,學民思潮的學生已全部正享受暑假,他們沒有北上索K,沒有流連網吧,只 是在街頭擺設街站,派一些非商業宣傳單張,呼籲街坊市民支持他們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筆者和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了解過,他說在6月時已 曾遭巡警問話、查身份證,但一個月只是三次。但到近日,面對學民思潮每天十個街站,警方卻高調巡查當中五、六個,或派人先扮作市民索取成員的電話,然後再 大軍壓境,查詢擾攘一小時;或多番強硬要求街站成員,提供自身手機聯絡號碼和住址。而最新方法,據黃之鋒所言,是昨天有警察攝錄隊成員在天台拍攝街站情 況,如不說,一般市民還以為警察準備直搗毒犯巢穴或大賊大本營,殊不知只是一群在街上的孩子。

黃之鋒向筆者透露,大部分在街站的學生只是初 中生,未足15歲。根據《入境條例》第17條C,年滿15歲香港居民才須攜帶身份證明文件。換句話說,警員去到街站,查出15歲以下的同學沒有身份證,也 不可拘捕或扣留他們,他們也沒有犯法。警方的做法極不尋常,首先,這類街站不是今天才出現,巡警每天行咇前都會接受上司訓示,負責值日訓示的督察級人員, 甚至各警區指揮官,除非對時事不聞不問,否則不可能不知學民思潮是什麼,他們的街站是什麼目的。正如被查同學所言,一起擺街站的還有其他團體,甚至是推銷 寬頻的人員,但警方對他們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警方所謂的巡查,目的和「查牌」沒分別,就是對目標人士作震懾效果。普通一名成年人在公眾場所被查身份證,已是相當尷尬,何況是入世未深的未成年青年?警方還被揭發問話期間,無必要的索取學生地址、電話,又不願出示委任證,行為非常不專業,更顯出警權已不受控。

另 一件事更為嚴重。本月初經傳媒披露,警方才承認購置一批「胸前攝影機」,好讓機動部隊警員在處理公眾集會時試用,以便搜證。從打擊罪行角度看,此舉看似合 理。然而,如果大家並不善忘,在數年前發生多宗擲漒水事件後,有社會人士建議裝設天眼緝兇,但引發侵犯私隱爭議。最終,雖然在銅鑼灣及旺角設置天眼,但天 眼使用受多項條件限制,例如要在街道顯眼位置提醒市民被攝錄、有關片段只可讓獲授權人士使用,而且存放時間有限,在特定時間要銷毀。更重要的是天眼設置是 經公開諮詢,並由區議會通過才正式落實。但現時警方的「胸前攝影機」,片段儲存、使用情況,警方沒有交代;如何知會市民被攝錄,警方沒有通知;如何避免片 段遭濫用,警方沒有公布;只是在傳媒揭發下,警方才如「擠牙膏」般解釋。

近年,人權組織批評警權過大,警方有為政治服務之嫌。愈多愈多市民 漸漸相信這個說法,由遊行時被阻,肆意使用胡椒噴劑,再到如今刻意留難敢於上街的中學生,以至把警員裝備成上百過千的「人肉攝錄機」,警方行動清晰不已, 就是要減少反對聲音、減低上街人數。到這時候,香港警務處看來已成「香港維穩辦」的代名詞。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看倫敦奧運與英式國民教育

2012年8月8日


倫敦奧運在一片爭議聲中揭開序幕。外國人很難理解,英國人(特別是倫敦)剛剛熱情慶祝女 皇鑽禧登基,為何偏偏「奧運冷感」、怨聲載道?難道英國人「欠缺國民教育」、「不愛國」?混亂反映「帝國衰落」、「西方人不團結」嗎?到底當代奧運和主辦 奧運等國際體育盛事,對一個城市有什麽意義?


倫敦奧運緊接中國視為「民族復興」標記的2008北京奧運會,海內外輿論自然會把兩者相提並論。儘管內地平日民粹輿論不鮮,但對倫敦奧運(特別是開幕禮)的評價,明顯比平日客觀、有風度,甚至自我批判,不少網民讚揚倫敦版的人文主義和幽默。

《人 民日報》討論「面子與裏子」,提出「實用、環保,是倫敦奧運更看重的原則,這種理念也值得我們學習。……在看不見的地方下功夫,裏子強了,面子也就有了。 辦奧運如此,下水道如此,其他事亦如此」;新華社稱「全民參與才是奧運真諦」的理念;《中國青年報》更從中韓游泳選手與國旗排列之爭,批評社會「舉國體 制」之弊。

崇尚理性 樂於自嘲

當然,這不表示中國政府放棄民族主義、敵我宣傳(如對十六歲新「女飛魚」葉詩文 不斷(無理)受到質疑服禁藥的處理方式,便可見一斑),但當局對今屆奧運中國隊的一些問題,的確較能做到以事論事(如中韓印尼羽毛球隊為「走線」而「打假 波」給大會取消資格,新華社便批評「輸球又輸人、丟人丟到家」)。跟英國人有過長期打交道經驗的中國政府,其實非常了解對方的深蘊 (sophistication),是不能單從形式上作出粗簡衡量的。
英國一貫崇尚獨立和理性思考、習慣抽離(detached)和熱中自我批判,表面的冷淡和自嘲,跟個人或國家自信、「不列顛的團結和忠誠」根本無關

最 明顯的是,奧運開幕前夕,正當英國社會上下對首都主辦奧運均不以為然,甚至猛烈抨擊申奧根本是多餘和勞民傷財的;但當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 (Mitt Romney)到訪,並引述美國傳媒數落倫敦的「一些亂狀」,質疑英國準備不足和民眾未必支持,馬上引起英國官民群起非議。

除 了首相卡梅倫率先反諷在「荒地(美國的鹽湖城)辦奧運較容易」,英國報章更群起反攻。《衞報》諷刺羅姆尼給奧巴馬送大禮;《每日郵報》問「是誰邀請他來 的」,即使羅姆尼改口,傳媒也寫道「他將發現自己被鎖定為(英國)頭號全民公敵」;《每日電訊報》問「羅姆尼以為自己是誰」,叫他「在英國期間可以學習一 件事:要有點禮貌」;倫敦巿長約翰遜更在海德公園舉行聖火活動時向六萬民眾號召:「我聽聞有個傢伙叫羅姆尼,想知我們是否已準備好主辦?大家準備好了嗎? 對,我們已經就緒!」於是,團結反擊「大美國」成為奧運最有力的誓師!

「愛國」真義 不是盲從

在倫敦和北京分 別生活五年多,筆者從不覺得英國人「不愛國」,關鍵是何謂「愛國」,即使蘇格蘭民族主義高漲,不斷要求獨立,但他們也只尖銳批評英格蘭人或西敏寺霸權和傲 慢,從不做違反「聯合王國」或全英人民利益的事(例如為了利益,出賣國土予外國公司作毒性或污染工業用途)。

2005年,英國一齣叫《V仔 特工隊》(Valient)的動畫電影(故事講述二戰時英國抵抗納粹德軍,一隻英國戰鴿的功勞),很精準地反映了「英國式愛國」:太平盛世時,大多數人對 身邊的事無論大小都愛批判,充滿着散漫、孤島心態,對法德式的民族大義、集體主義,又或是美式愛國、盲目樂觀、「大有為」等等最愛嘲諷。

可是,一旦英國本土受到威脅,英國人可以快速變身,發揮累積的智慧、勇氣、理性、合作甚至犧牲精神抵禦侵略。希特拉當年在歐洲幾乎戰無不勝,但空襲英國不久後,卻發覺英國社會出奇地萬眾一心,團結抗戰的能力不能低估。

近年,為了挽留大批反對政府捏造情報、強行攻打伊拉克的專業外交官員,政府只能修改規則,准許外交官在公務範圍外保留個人立場。這種對人才及其專業操守、知識、原則和個人人格完整的尊重,贏得其他國家官員的羡慕。

他 們還可以批評外國人、政府、倫敦市製作的奧運、英國文化推廣資料「不是無知,就是『洗腦』騙人」。原來今次奧運海報宣傳的是Great Britain而非United Kingdom,當中採用亨利八世、伊莉莎白一世、莎士比亞等頭像——問題是,亨利八世時代根本未有「大不列顛」,當時只有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獨立王國, 而這些當代世界視為「英國象徵」的人物都屬於英格蘭!所以英格蘭、蘇格蘭裔的官員私下均諷刺這是歷史的「改建」,藐視「聯合王國」的憲政基礎,更把蘇格蘭 「反祖合併」。

重視歷史 獨立思考

這就是英國的國民意識和質素。批判和獨立思考不是學者或傳媒的糊口專利,即使是最建制內、精英的政府官員亦然,甚至普通國民亦然。

前首相貝利雅為爭取國民支持出兵伊拉克,某天竟出動坦克和裝甲車從市中心開往機場營造恐襲氣氛。怎料地鐵站外的報販卻氣定神閒問:何時見過恐怖分子會像啦啦隊般穿上制服,等候坦克車收拾?到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接受BBC訪問時也提出同樣質疑,判斷政府操弄民意。
英 國人的批判精神跟其歷史和教育息息相關。自「光榮革命」以來,立憲就是為了約束君主的絕對權力;而不成文憲政傳統,則建基於洛克式的「社會契約」精神。循 序漸進的社會發展歷史造成了英國的保守,但也奠定其對社會規範(norms and conventions)的尊重和自律。同時為確保權力不能破壞規制,他們非常講求對公權力和公共事務的高要求和監督,因此法治不單靠制度上三權分立,更 須培養社會個人的邏輯、理智和批判思維,自我和互相監督。

從小學教育開始,他們便非常重視歷史和體育精神——尊重遊戲規則、公平競爭、運動 風度。學校校徽多有拉丁文寫的誠信(integritas)、榮譽、忠誠(Fidelitas)、知識的校訓。英國歷史課不像美國歷史課般,強調美國立 國,然後是二戰開始,美國如何帶領全球和保護地球;她反而更多是關於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歷史、英國語言文學如何從歐洲根源發揚光大;最自我歌頌的是,如何擺 脫中古黑暗時代的歐洲和羅馬教廷控制、理性啟蒙和社會契約,如何帶領英國與世界走進科學發明、工業革命、現代民主自由。

國民成熟 絕緣「文革」

一 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不會把民主奉為神聖教條,而是要學生知道蘇格拉底之死;唯有人人明白「多數人暴政」的兇惡,這套民主才不會出現「文革」;哪怕戰時的偉 大首相邱吉爾,戰後選民一樣要他下台。同樣,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會人身攻擊口徑偏離「芝加哥學派」的論述,反而會鼓勵學生讀馬克思學派分析,要知 道何以市場失效和經濟危機何來。
英國社會上下,又因從小對柏拉圖哲學已有認識,凡事懂得分開「本質」(essence)和「形式」 (form),不會把「馬克思」和「馬克思式」論述混淆,不會變成美式或中式的意識形態——因為初中生答問題已懂得分析正確(descriptively valid),不等同倡議適合(prescriptive valid)。

英國社會對倫敦奧運冷感是事實,根據BBC統計,超過六成公眾認為奧運與己無關,但他們熱愛體育比賽、喜歡派對盛事、收看奧運開幕演出的觀眾接近2690萬,比收看威廉王子大婚還要多。

中國遊客或記者也許不明白英國人為何處處自我「唱衰」,但這是保家衞國;政客、商業營銷的日常把戲,以及最後一刻長官意志強行上馬的申奧(倫敦與巴黎之爭),也休想騎劫倫敦人。

時事評論員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有辱無榮的媒體


2012年8月6日

有辱無榮的媒體

周星馳經典電影《喜劇之王》裏,張栢芝飾演的柳飄飄是一名夜總會女郎,戲中為人傳頌的其中一幕說 到,她同事拒絕服侍難看的客人,柳飄飄罵她沒有專業精神,難道不懂得轉移視線嗎?所謂轉移視線,就是客人長得醜的話,就別看他的臉,只看耳朵;若嘴巴難看 就集中看牙齒,總之是挑好的一面看。

柳飄飄逞強,親身示範接客,客人竟是丑角「八両金」,造型嘔心得很全面——臉孔醜得不堪入目,耳朵還有蟲鑽出來、頭髮有蟑螂亂爬……,柳飄飄嚇得跑進洗手間嘔吐,完全敗陣。

保皇下場像柳飄飄

想起這個電影場面,原因是看到親政府的媒體在政府民望低落或屢爆醜聞之時,為了「保皇」,同樣使出轉移視線的招數,期望在爛透的事情中找出「可觀」之處,加以宣揚,為政府唱好;但往往變得如柳飄飄一樣,最終出醜當場。

猶 記得2003年的「七一」有五十萬人遊行,支持「二十三條」立法的民建聯在當年的區議會選舉大敗,時任主席的曾鈺成引咎辭職;有人問到該黨與政府的關係 時,曾鈺成回答是「榮辱與共」,「不過榮沒有什麼,辱就好多」。為了保皇,「有辱無榮」成了某些政黨的哀歌,也同樣是部分傳媒的寫照。

建制派在首任特首董建華年代,義無反顧地支持所有政策,當時本港逾半傳媒是政府的「大好友」,撥出足夠篇幅讓政府解釋施政理念,官員隨時借專訪版面為「二十三條」護航,聲言政府不會押後立法,市民上街是受到誤導,無助「理性討論」。

行內傳聞,「七一」當天有報章以頭版唱好「二十三條」,結果遭大量市民致電報料熱線謾罵,聲言以後罷買,報館主管被迫掛起電話,翌日開始全面轉軚,但醜態已成為行家和資深讀者的長期笑柄。

董建華與中央關係極好,加上是首任特首,與市民有相當長的「蜜月期」;但慈祥好人不代表能力高,本港政治和民生在其統領下不斷倒退,民怨爆發不能擋,最終黯然下台。
整 個「董治時期」,親政府媒體初嘗「有辱無榮」的感受,轉移視線的招數不外乎宣揚董建華是廉潔好人,他看長線是真心為香港好——這種論調到近年更有復活之 勢,例如當年視為經濟毒藥的「八萬五」建屋計劃,在今天樓價高企之時,有媒體大唱是治療民生良方,渾然忘卻老董施政無方的「史實」。

接任特 首的曾蔭權與傳媒關係向來談不上友好,然而本港經濟在中央「放水」下確有起色。民怨緩和後,被視為反政府的媒體雖然多次鼓動市民上街,但每次遊行人數不算 太多,甚至連「五區補選」也難以達到「公投」的效果,向來反特首的報章更突然轉軚支持政改方案,這時期傳媒投身保皇事業,風險系數可說是有史以來最低。

直至曾蔭權卸任前爆出涉貪醜聞,除了左派報章少提當幫忙外,其他媒體也紛紛跟進。較暢銷的報章更爭相揭秘,多間傳媒亦努力找出新證據;雖然曾蔭權趕忙聯絡傳媒接受專訪解畫,但卸任之日,仍是留下「貪曾」之名。

在「曾治時代」,親政府傳媒的「榮辱指數」可謂高開低收,縱使有傳媒不斷引述「按前任慣常做法」為曾蔭權開脫,但最終公然挺曾者仍屬極少數,以免重蹈遭市民唾罵的覆轍。


唱好貶低 視乎取向

踏 入2012年的「梁治時代」,特首梁振英上任前後一個多月,爆出的醜聞之多,肯定超乎任何人的預期。適逢四年一度的立法會選舉,俗稱「保皇黨」的建制派政 治團體,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和統治班子醜聞的事件上,顯得裏外不是人,骨子裏無疑是要挺梁,卻又不敢理直氣壯;表面像力求公正,又以「畀時間新管 治班子」去拖延時,但流露的語氣並非心甘情願,吃相相當難看。

行家常打趣說,新聞報道的內容往往「是事實,但未必是事實的全部」,要唱好抑 或貶低,視乎從哪個角度出發,例如甲報着重報道前發展局局長麥齊光涉騙租津,乙報則讓官員說揭黑無助施政,加上是年代久遠的事,不如着眼未來。兩者都是真 的,但觀點截然不同,隨着麥齊光上任十二天後下台,成為政府傳聲筒的傳媒,再次有辱無榮。

有行外人好奇地問,為什麼「踢爆」梁班子醜聞和反對「國民教育」的傳媒,來來去去只有兩三份報紙?是那幾間機構特別針對新政府嗎?

實 情是有民主的地區,傳媒的天職就是監察政府,近期媒體報道官員醜聞,須有大量公開資料作證據,率先踢爆的機構只有一天優勢,往後就是大競賽,誰找出證據誰 贏了。至於「甘於後人」的媒體,當中不乏政治或個別考慮而成為「保皇黨」,在榮辱之間,某些機構也許不容自主。還好是市民仍有選擇權。


...........................

傳媒工作者

中共對待香港,為什麼強不起來?

應讀者要求,將《香港城邦論》序言的一部分登載在這裡,大家參閱(第一點是新加的):強敵,真的這麼強嗎?他要是這麼強,一槍就斃了你,還需要威脅 你嗎?他這麼富,還旨在來香港撈油水嗎?強敵為什麼還不敢大舉越境,而要做思想滲透和人員滲透呢?強敵為什麼要給你頒布《基本法》,界定雙方的權力界限, 口說什麼依法治港呢?中共不敢掐死你?為了什麼?他們要哄騙你而不是殺掉你,不敢謀財害命,他們又懼怕些什麼?

中共顧忌的,比香港人能想像的要多:


1.《基本法》限制中共在香港的行為:中共無法實施殖民統治,他們只能夠偷偷摸摸,用派人 佔領和滲透白區(敵外地區)的方法,用生意利益勾結本地資本家,派新移民、種票、種大學生和種專業人員,用兩種人海戰術(庶民新移民&專業人員投資者),佔據香港的官場、法定團體和公民組織,暗盤統治香港。
  
2. 中共亟須香港的金融救助:國 家現代化,須過金融關。金融闖不過,繁華一旦消。金融需要制度基建,講究歷史累積、司法獨立、人員誠信和風險承擔。中共的金融基建薄弱,工商貿易卻被逼突 飛發展,以促進充分就業來換取社會穩定,必須依賴一個現成的(established)的金融中心,做融資、借貸、上市、併購等業務,稍有差池,中共即行 崩潰,故此不容許中共邊學邊做。顧忌國際金融大鱷之勾結與掠奪,人民幣遲遲不能自由兌換,資本帳不能開發,而融資救助卻必須進行,香港的金融城市地位變成 了中共無可奈何的不二之選。離開中國來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容易被敵國騎劫。放在上海,又怕中國管理人勾結敵外,裡扒外偷。只有香港,既有國際勢力的恐怖 平衡,又可以暗中關照中國,姑息中共興風作浪,渾水摸魚而得不到懲罰,香港是中共可以體面地從事野蠻金融的現代地方,妙不可言。

3. 中國受到國際社會監察: 中國登上世界舞台,不能玩單邊主義。香港受到《中英聯合聲明》的國際盟約的約束,三百萬持有英國海外國籍身份及其他外籍的人口,有外國政府的關注。香港的 國際締約地位,源自殖民地時期的自治身份。美國國會於一九九二年通過《香港政策法》,該法例設立了法律框架,使美國可繼續和擴大數十年來與香港市民及其官 員建立的廣泛、多層面關係,藉此承認及支持香港的自治權。該法例的前提,是允許美國僅在總統可證實香港擁有充分自治權的時候,才給予香港區別對待。一旦中 共侵蝕香港的自治權,美國將不予香港優惠對待,而其他國家必會跟隨,削弱香港的國際締約地位而動搖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4. 香港有悠久的國際關係:中 共在經濟、軍事和其他各方面都不是強國,需要三五十年的和平建設和經驗學習,當中必須依賴香港取得方便。香港有一百七十年的獨立城邦發展歷史,市民經歷百 載浮沉之考驗,性格成熟,對外友善得體,自由世界的國際人員自由來往,並在香港居住和交易,中共在香港可以接觸國際社會,得到經驗。例如中共的人員移民香 港,即可取得香港護照,便利走動,這比持有中國護照更具備法律及心理的欺騙性。一旦香港受到過分侵蝕,例如人權和法治迅速消退,大陸移民來得太多太快,國 際社會就會取消香港的特別待遇,中共得不償失。

5. 中國禍福難料,不敢自絕香港的生路:由於政權專政, 中共是不正常的國家。為了政權生存,中共國富民貧,它只是美國姑息的提款機和工奴看管人,國際聲名狼藉,並無權威可言。中共好像持有很多美國國債,但貸款 過多,反制於人。只要中共這個債主亡國,美國則不必還債或減少還債,而萬一中共倒台,裡扒外偷、化公為私之後,中共轉型而成的新中國政府必是國庫空虛,它 要借助香港的儲備金和公共資產作抵押,取得美國為首的外國借貸,而這需要維繫香港的誠信地位不變。故此,中共時刻要在死亡邊緣思考,動搖香港的地位,中共 在危難時期的選項只會減少,不會增多。

6.中國有求於香港的制度救助:中共在現代化過程之中,險阻重 重,例如法制、金融、公共行政、福利政策等,最現成的參考基地是香港,最可靠的經驗傳遞者是香港政府和香港人。中共也許不能察覺,一旦香港過分大陸化,香 港的制度即會變質,而從外國和外國人、甚至外派人員學習先進經驗,都不會可靠。舉例,大陸的公務員制度、公共安全制度(警察、消防等)、公共行政(運輸管 理等)之類,很多都需要持續參考香港,減低知識轉移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7. 香港是大陸高官與財閥的轉盤之地:於私利而言,香港是境外地區,方便中共高官及財閥轉移財富和家族成員,既在中國卻又遠離是非之地,將財富和家人寄存在香港,便利往來,也享有港府的特殊關照,可以分散政治風險,避免被外國政府監察。



by Wan Chin on Monday, August 6, 2012 at 3:47pm ·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香港是否属于七百万香港人的香港?

香港匿名者:為香港爭光???????? 难道香港人不是中国人? 香港是属于中国的, 恭喜中国人李慧诗伦奥为中国争光! 投票【香港是否属于中国人的香港? 】 http://t.cn/z0sxBBQ (3分鐘前)

香港是否属于七百万香港人的香港?
http://vote.weibo.com/vid=1393495
香港所有东西是属于十三亿中国人的
3,472 (61.8%)
香港所有东西是属于香港人的
1,560 (27.8%)
香港所有东西是属于党的
586 (10.4%)
转发(3426人已转发)投票

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剖白當年洗腦工作 警惕今日思想僭建

2012年8月1日


梁政權成立不足一個月,港人便領教了「三僭建」。其一,梁十多年來在自己居所秘密僭建, 最後在中央祝福、本地各方指責聲中「無咎」登台出任特首;其二,在「高度自治」的港人港地上,西環平地起高樓,牢牢築起「第二管治權力中心」的龐大僭建 物,凌駕於「門常開」之上作政治操控;其三,梁政府接過曾政府的棒子,第一個要落實的既定政策,便是在十二年基礎教育裏,透過全面推行國教科,背着大多數 家長,試圖在萬千學子的腦袋裏僭建一種特定的偏頗的國民意識。


梁僭建私宅,是長期以一位特區重要領導人之身,帶頭違反香港法律。西 環僭建管治中心,乃無視港人對國家尚存的一點信任,肆意違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莊嚴承諾」。兩屆政府的教育局合作無間搞思想僭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台 一份表面上過得關但實際還有大問題的課程指引,同時用灰色手法以億元資助某大學機構及大陸寫手編寫單一教材並向所有開科學校免費派發,被揭發之後,局方才 承認該教材「局部偏頗」並改口說僅是「參考資料」,顯示當局為政手段奸狡,違反基本管治道德

當權者只推「偉光正」

特區政府這個「三僭建三違反」,堪稱與當年中英談判港英政府搞的「三違反」一樣下作,對香港管治質素和市民利益的傷害,則大大超過。然而,梁政府的「三僭建」只是頭炮,以後勢必陸續有來。一個非民主政權,為強推一套民眾不能接受的政治綱領,惟有靠僭建。
今天筆者和大家討論上述第三種僭建。

去 年初,國教科一提出要諮詢,筆者便寫了兩篇文章討論,效果和社會上很多提議一樣,最後等於零【註】。然而,筆者的立場其實相當保守,甚或是全香港最保守: 不僅支持中小學國教開科,還提出兩個恐怕西環想提出也不敢的意見——學生要精讀中共黨章,還要熟悉中宣部悉心設計的「文宣中國」。

當然,筆者的提議同時也有「敗筆」,那就是,除了精讀黨章,還要求學生清楚了解、能夠全面比較共產黨成立九十年以來做過的好事、壞事;除了熟悉中宣部的「文宣中國」,還要深入了解「真實中國」,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

然 而,這種拒絕兒戲、重視客觀事實資料的最傳統最保守教育學提議,絕非一眾高級當權者所能容。他們要推的,無非是以大陸人稱作「偉光正」(偉大、光榮、正 確)的那一套貫串的國教科。從這些當權者的利益角度看,讓民眾真知,不若讓他們無知,更不若像那些到過清華培訓的高官(如羅范)那樣半知。

以「偉光正」為指導思想編排的國教(國家宗教?)科,港人稱之為「洗腦」,並不過分。事實上,這個「洗腦」稱謂,去年已由中聯辦郝領導在微博上確認不諱,其後由某政協寫文章擁護、詮釋,成功開始除罪化,快要變成「好東西」,最近更由本屆愛國左派家校會會長公開引用、傳播。

梁板塊爭佔一線

筆 者不敢說對中國事情的認識比一般人透徹,但對洗腦工作的內涵和方法知之甚詳,因為在那香港學運的「紅色年代」裏,在黨的感召下幹過,而且不是只幹一點點, 而是死心塌地當主業一幹十年八年,後來反思,悔不當初。同輩的港人當中,有同樣經驗對學生洗腦者多的是,筆者現作簡單介紹,觀點是自己的,事實是大家的, 可以互為印證,也可讓其他還未遇過這種經驗或只是略有所聞的家長、學生及各界人士參考。

一、當年對學生的洗腦,出發點善良而單純,不像現 在。港英治下,殖民地意識形態佔主導,港人對國家認識不如現在多,學生當中尤其缺乏。七十年代學運提出「認識中國」,無疑正確。相比之下,今天當權主政派 在香港推「偉光正」國教洗腦,出發點就不是那麼單純,因為除了愛國左派,還有別的利益持份者牽涉其中,為七十年代所無。

吳康民校長最近無疑正確地說出了一半:在這場洗腦和反洗腦的對抗當中,大集團的利益必在其中;筆者這樣補上推論的另一半:今年若成功啟動給小學生洗腦,梁板塊便在政治上立功,他背後的二線集團便可得到北大人首肯,可獲更多本地經濟陣勢利益,踏出取代「一哥」的第一步。

二、 當年對學生洗腦的出發點儘管善良,手段的一半卻完全不道德。筆者當年參加的校外學生團體,採用的是一種標準手法:「打進去、拉出來」,即首先以普通教師身 份在非左派學校建立和學生的良好關係,然後把他們帶出來,加入表面上政治中性的校外團體,以輔導功課、提供健康課外團體活動入手,發掘他們中間的「可造之 才」;其次,引導這些可造之才學習反殖民觀點的中國近代史。手段的這一半,基本上無問題,對象學生到此為止的話,得益亦完全正面。

複製「打進去、拉出來」

不 過,跟着的一半就不同了:正式洗腦由此起。外圍學生當中可造之才培養了反殖觀點之後,吸收到團體組織的中間層,繼而在團體內圍成員的嚴格指引下秘密學習一 面倒的新中國資料,「悟性」最強的學生,進一步學習《共產黨宣言》、《毛選》、「兩報一刊」批鬥文章,等等;通過內圍評核之後,便畢業成為愛國愛黨的學生 骨幹,由他們回到學校裏更有效地複製「打進去、拉出來」的全個過程,克隆生克隆,組織由是壯大。

撇開馬列毛本身的大錯不談,筆者認為,上述 洗腦(即後一半)過程不道德之處在於兩點:首先,學生年幼無知,在這種密封淹沒式的洗腦過程中,完全沒有反思、抗拒的能力(稍有「不羈」的學生,馬上由團 體教師和骨幹學生做無休止的思想工作,有時甚至進行「同志式」的批鬥;依然無效者,勸諭離開或趕出組織,以免妨礙團體運作)。進入團體之初,這些學生完全 不知道四周圍是一群有特定意識形態、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政工在等待着改造他們的腦袋。他們進入的,是一個高度精心設計的局,一種「政治上正義的」騙 局。
其次,學生家長更是懵然不知。起初,家長以為團體志工可以替小孩子補習、替他們花時間管教孩子。的確,在初階段,參加到團體的學生,品 學通常變好,家長於是更加放下戒心。到後來,學生成為骨幹之後,就和團體一道,瞞着自己父母當毛派小政工。踏入這個階段,洗腦其實已經變成嚴重的失德行 為

我們知道,在自然法和普通法之下,父母對未成年的子女有近乎絕對的管教權;這個權,在父母自願、知情的條件下,可以委託他人。港英時 代,父母可以選擇把子女送到非愛國學校接受殖民地教育,在這樣委託管教權予學校之前,父母有公開的渠道知道孩子們在學校學的是什麼,課本的內容是什麼。

瞞騙家長不道德

同時,他們也可以選擇把小孩送到愛國學校接受愛國教育;這些學校的資源和畢業生出路當然比較差,但在一些家長的心目中,愛國學校教導出的思想純潔可能更為重要。
可是,上述當年校外那些表面中性、實際上是左派的團體,掩蓋身份瞞着家長對學生進行的秘密洗腦,無疑是對學生父母權益的侵犯,更可理解為對那些父母的產權的盜竊,因此是不道德的。

回 歸之後,香港社會大變,左派群眾團體不必再秘密工作,可以打正旗號宣揚愛國愛黨。但是,是次特區政府推行國教科,卻為了達到他們認為更理想的效果,依然採 取矇騙家長和學生的不道德手段: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課程指引聽起來不錯,還是某大學校長領導起草的;不過,偷偷的撥款給少數特定文化團體出版洗腦教材,然 後不動聲色派發各校準備採用,家長全然不覺;這在法律、道德未變之前,依然是不道德的侵權、盜竊行為,由政府護航、帶頭,尤其豈有此理。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家長知道有那本由政府注資出版的洗腦教材鬼祟進入學校之後,大為火光,紛紛上街抗議、喝停的根本原因。

國 教科不同理化等科。家長不必知道也不介意學生今年學的是「牛頓定律」還是「波義爾定律」,但如果一個科目,核心處可以是一種特定意識形態,那麼,家長便必 須有機會知道這個科目的內容和教法;不同意子女接受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家長,應該有機會及早選擇讓他們的子弟進不設此科的學校,甚或效法梁特首及諸司憲那 樣,乾脆把小孩子送到英國(或者大陸)上學。

「認識祖國」須說謊

事到如今,特區政府上上下下大概明白,硬推國 教科作洗腦工具,已經行不通;所以,周日家長學生大遊行之後,林鄭司長及吳局長提議成立「有廣泛代表性」(「with broad representation」)的國教課程監督委員會。不過,港人對「有廣泛代表性」這個標籤的實際涵義,早已一清二楚,所以抗議團體無一願意參與。及 後梁特首「補飛」,提議把國教科有關現代中國的教材放上官網公開,但大部分市民對梁的個人誠信、政治動機乃至他說話時的遣詞造句皆有很大懷疑;梁的提議有 無限虛位,因此無法改變市民看法,反而會令大家步步為營。

特區政府在關乎香港核心價值問題上欺騙市民失德在先,小修小補顯然無效。不少人認 為,整個國教科,從課程指引到教學資料到執行計劃都有大漏洞大問題,必須推倒重來,由零開始諮詢,方有望擺平家長和學生的怨憤。筆者的看法比這個悲觀。特 區政府本質決定,假諮詢勢將重複,耍手段層出不窮。黨國上下及本地當權左派十多年來的夙願眼看成事,怎可被幾個「九十後」娃娃一擊就倒?因此,從市民觀點 看,唯一保險的做法,是要求梁政府把如此重要的國教科事宜,與「二十三條」立法一道,押後給雙普選真正落實之後的那屆特區政府去推動。

事實 上,此值黨國多事之秋,大陸各地萬人參與的抗議示威受暴力鎮壓幾乎每周都有,黨內高層派系鬥爭直鬥到外國領事館,高幹及家屬斂財貪污洗錢國際化嚴重到要搞 謀殺;「真實中國」與國教小冊子裏的「文宣中國」南轅北轍。一個所謂「進步、無私、團結的理想執政集團」,原來是子虛烏有。此時左派當權派說要引導學子 「真正認識祖國」,到頭來不說謊不行,說謊也不行;強推的話,只會陷入更大的政治及道德危機。
僭建的東西,還是快快拆下來好。這點梁特首他應該最明白。


CY會繼續講大話,因為上咗癮,唔覺得自己講緊大話

白韻琹亦認同公眾知情權有凌駕性,但指梁振英毋須再交代僭建事件,亦不用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去調查。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意見,皆因她認為,梁振英根本不可信,「CY會繼續講大話,因為上咗癮,唔覺得自己講緊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