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泛民"有問題只中國政府,不是中國人"信念瓦解



作者: chenglap 

1950年代的新移民會變香港人 2000年代會變中國香港人
------------------------------------------------------------------------------  


決定人的身份不是血緣, 不是出生地, 不是國籍, 而是身份認同. 身份認
同包括了對語言, 文化, 價值觀的取向
. 說些較有名的例子好了.

拿破崙是法國最有名的軍事家, 但是他不是法國人, 而是科西嘉人, 幼年
時在科西嘉渡過, 不懂法文. 後來才在法國學法語, 成為法軍的將領, 最
後變成法國的皇帝.

希特勒也不是出生德國, 而是奧地利; 史大林也不是出生俄羅斯, 而是出
生在格魯吉亞. 但他們代表的卻不是奧地利和格魯吉亞, 而是德國和俄羅
斯, 可見比起血緣或者國籍, 更決定一個人的身份的是精神面貌.


我不清楚那位仁兄的其他觀念, 但是至少不好用他曾是移民這一點去論斷
他, 有些人去了新地方幾十年, 都還是眷戀以前的地方, 不會接受新的認
同與在地文化, 有些人則是快速的放棄以前的文化, 變成另一身份.

只要對方來到到別人的地方, 不要求改變別人的認同, 而改變自己的認同
, 期望融入當地社會, 我不認為有甚麼值得非議, 而且是值得鼓勵的.

1950 年代來, 但是還是眷戀著大陸, 最後還是回鄉的, 那一輩子也沒有成為
香港人, 而只是在香港飄泊了很久的另一個地方的離鄉者. 就算時間很長, 也
只是過客, 至少他認為自己是過客, 這不是他想要的地方, 不屬於他, 不是應
許之地.

當然很可能, 他回去大陸, 也找不回自己的大陸, 發覺自己認同的世界, 在大
陸也不存在了, 那就是失去了根. 既不是香港人, 也不是現在的大陸人, 而是
時代的遺民. 這樣的人, 香港不是他的家, 大陸回去也沒有了意義, 就變成了
無根草.

出生在香港, 但也可以一心響往日本, 學習當地的語言, 禮儀, 文化, 而堅持
不說粵語, 除卻香港的一切, 改了日本的名字. 也期望自己的後代都是日本人
, 那麼, 這個人最終也會成為日本人, 而香港的部份也只是出生地而已. 

因此要建立一堆標準.
一般來說, 包括:

1. 語言
2. 禮儀
3. 宗教或核心價值
4. 歷史觀
5. 聖地

例如美國將「民主自由」和「拓荒精神」當成核心價值觀, 雖然他們實行上
未必跟隨這一點, 但是他們普遍會將民主自由視為自己自傲的地方, 是自己
的特徵, 口號, 他們驕傲地自稱民主的代表. 即使他們假民主, 但開宗明義
對抗或否定民主, 會被視為「很不美國」.

這五項標準不完整的身份認同, 就會變弱.


街頭便溺鬧大 中網友五一路過香港便溺
==================================

其實事情就只是一場迷你冷戰而已.

這並不是「香港人」對「大陸人」的戰爭. 這是「支持中港互斥」的人
對「反對中港反斥」的人的戰爭, 勝利者就是前者
. 因此, 有些人會說
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多製造一個敵人.

但另一面也是一種雙方的勝利, 因為各自達到目的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憶, 在五年前的 PTT, 普遍立場親近中國大陸的人
, 提到香港對大陸的態度, 說法基本上都離不開「香港除了少數極端例
子外, 都是愛國的」. 如果有報導香港和大陸的對立, 一定是少數人,
偏激者, 或者是西方力量煽動.

同樣地, 香港泛民主派, 對大陸的態度, 一貫都是「有問題的是中國的
政府, 不是中國的人民」, 同樣地, 人民是受害者, 是同伴, 有問題的
只有政府, 甚至有問題的只是政府裡某些貪腐或者專制者. 因此他們也
會配合大陸, 比方說, 在釣魚臺上升起五星旗, 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問題
的.


翻開五年前的文章, 以上的才是主流, 這兩群人雖然互相攻擊, 典型的
民主對專制之爭, 但其實他們有一點是共通的, 「不想中港互相排斥」
, 他們不同的地方是民主與專制.


香港方面在政治上的自主嘗試受到挑戰, 結果走向更徹底的方法, 去保
護自己的文化, 人口壓力, 語言以及生活方式. 先是排外, 然後就開始
走向抗陸, 對民主不予寄望之後, 答案就是建立防火牆, 無條件的盡可
能避免大陸的影響力.


而大陸方面, 不想被香港迫近的普選與民主化的影響者也不少, 既然這
民主化只限於香港而不能也不容許走進大陸. 那麼, 排斥香港影響力也
是很合理的選擇. 只要大家對於香港越來越反感, 香港對大陸的影響力
也會減少吧? 若大陸人普遍不喜歡香港, 則這也是一道心理上的防火長
城.


互相排斥, 某程度上是有助雙方的穩定的. 過去曾經說過「河水不犯井
水, 井水不犯河水」的理念, 說的其實也是完全相同的事. 不過當初說
的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隔, 今天可能就是民主主義與專制主義的
區隔.


結果在這件事上, 大家借題發揮, 盡可能達成互相討厭的效果, 越互相
討厭越好, 看似敵對, 實際上就是各取所需. 至於誰是誰非, 我認為是
不重要的, 即使這件事不發生, 還是有另外一件事情發生, 大陸和香港
互相都想區隔對方, 而且能從中取得政治利益, 這是一種雙贏, 看似敵
對的雙方, 其實有相當重要的默契.


共產黨下台是唯一出路
==================


我認為共產黨只是一個結果, 而不是一個原因. 共產黨也是慢慢演化成今天這樣, 而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 一個建立良好的社會的方案中, 故可摒棄他們 但說消滅共產黨就能建立良好社會則不然.

電力市場改革 港府環團知多少?

2014年4月28日

環境局個多月前發表《未來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時,局長黃錦星稱A餐的買電比B餐的買氣會較易穩定電費。局長似乎想做大 預言家,預測未來數十年全球天然氣的供求走勢和內地電力市場的改革步伐。以我所知,你隨便找個美國專家問問怎樣預測10年內的氣價,他們一般是看漲,原因 是美國的頁岩氣出口有望。換句話說,美國以外的氣價將下跌。

說過了,政府提出的其實並非兩個「發電能源」組合方案,而是兩個「發電來源」組合方案,皆因局長力推的A餐燃料組合根本是不明不白。諮詢發電燃料組合,是掛羊頭賣狗肉。難得的是,大部分市民似乎對不明不白的發電燃料組合不漠不關心。

更 難得的是,綠色和平的古偉牧一次又一次表態支持向內地買電,並認為聯網供電是香港唯一有機會爭取更大自主權的方案,因為與內地聯網,有利我們爭取加強港資 在內地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合作。向內地買電港人有多自主?要先請教反核使者古先生如何回應總理李克強最近提出在東部沿海地區重新啟動核電重點專案建設。 古偉牧的邏輯,彷彿在說只有加快中港融合才能實踐港人高度自治,原因是這樣做有助內地加快民主步伐。

2011年電荒源於水火不濟

雖然我有不少內地朋友,但論與內地關係之密切,自問比不上活躍於內地的綠色和平組織,當然更不及懂得找一間曾隸屬南網多年的研究院做可行性研究的環境局。對內地過去20年的電力體制改革,環境局及綠色和平卻又知道多少?

那 邊廂,內地的綠色和平宣傳「空氣污染,煤有問題」;這邊廂,香港的綠色和平卻支持從內地輸入燃料組合不明不白的南網電。說不明不白,是因為向南網買電電從 何來?不是任你點,不是你想要雲南貴州的水電便有水電供應;電流的輸送是隨不同點的電壓改變,根據兩條基爾霍夫電流定律(Kirchhoff's First and Second Laws)而決定。

我們明白的是,內地空氣污染在過去20多年愈來愈嚴重;我們亦明白的是,嚴重的空氣 污染部分是源於內地推行環保政策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們更明白的是,目前內地火電(主要是燃煤)容量的比例佔約七成,而實際發出來的火電更佔比例接 近八成,而這些火電比香港的火電更不環保。

且先不論興建水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水電靠天吃飯,連毛主席也曾說過「天要下雨,由他去吧」。水 電的容量再大又如何?兩年多前廣西及貴州因電力短缺而發出紅色預警訊號,南方五省電荒正是因為夏季缺水導致超過六成水電發不出來。水電發不出來為什麼「由 他去吧」?水電發不出來,理應多發環團嗤之以鼻的煤電;但現實是,如內地傳媒報道「火電不給力」。電荒一半是天災,一半是人禍,而「火電不給力」這半場人 禍,原來與內地電力市場改革有關。

改革電力市場談何容易

電力市場一般可分為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4個環節, 多年來香港兩電的傳統做法是為市民提供「一條龍」式服務。至於內地,電力體制改革始於90年代,五個改革步驟分別是「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 分開、競價上網」。把政府和企業的職能分開,2001年已大致上做到。2002年成立的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亦正式開始了「電廠大家辦,電網國家管」的時 期。至於環境局未經公開招標以130萬元聘用的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便是在2011年推行主輔分離改革下從南方電網分拆出來的。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卻 遲遲未全面推行。

2011年的電荒是半場人禍,原因是多年來電價一直被國家發改委控制,而逐步開放的煤炭市場卻令煤價跟着市場走,當年煤價 高企,導致火電企業嚴重虧損而索性停機。內地要維持低電價,電力改革便寸步難行;但重新啟動電力改革,電價將由供求決定。今天廣東省的電價比香港的其實只 便宜約一成,不繼續改革將再有電荒風險,徹底改革卻又有電價飆升的可能,十多年前美國開放電力市場也遇上類似的問題。

認為向內地買電可靠兼電費穩定的人,莫非他們「收到風」知道內地電改會怎樣克服這改與不改的兩難局面?

作者為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先佔原則

陳雲:復活節假期,同大家講解《香港城邦論II》的右翼政治。我們的社會,大家先是右翼,保障生存的自由,再來一點左翼,裝點一下公平。右翼是自由,左翼 是公平。例如先佔原則,左翼認為不公平,要人人平等分享,看來很誘惑,很值得支持,特別是你擁有的資源不多,是個窮人的時候。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祖 先,他們為你保存了生存空間,即使最窮的父母,在香港都為你保存了公屋的使用權,你的父母是以先佔原則為你保存公屋幾十年的。你願意為了公平原則,交出公 屋,給那些更窮的大陸人使用嗎?你問自己,你願意嗎?這看來是不公平的,但這保護了你的自由,你的生存空間。即使你放棄自己的公屋,也只能幫助五六個大陸 人,因為基於經濟學原則,一間公屋不能無限量切割來分配給大陸人的。香港的學校和公立醫院也是,如果你要公平分配,你甚至連排隊也要放棄的,因為排隊就是 基於先佔原則。為什麼大陸人不喜歡排隊?因為他們不尊重先佔原則。先佔原則,是非常重要的自由原則!大陸人排隊打尖之後,是否公平地與你在商議如何分配的 呢?不會!他們會搶先使用。故此,不尊重先佔原則的,不是什麼俠義,而是盜匪!為什麼共產黨被人叫做共匪,就是這個原因。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假相惜 真利益 問責十年無起色

2014年4月3日

一、中國改革開放快四十年,中港兩地住民從以「同胞」相稱,到近兩年,時有隔空對罵的情況,關係急轉直下;最近幾個月,類 似情事更頻仍、更明顯,可說是回歸以來,一國兩地人民矛盾加深最失和氣的日子!當然,上述說的是民間關係,在政府層面,官員交往的官腔仍然充斥着諸如「發 展機遇」、「互相交流」和「互利互惠」之類的八股。至於致力拓展內地市場的工商界,雖然仍然積極尋找賺錢機會,過往多年的奔走、苦幹,收穫不是沒有只是不 普遍,近來卻深感互動的實惠,正每況愈下;飽於世故的老手,對香港金融市場已成「一國天下」的景象,用上斜陽夕照的「落日熔金」來形容,恰當不過。

李 克強總理較早前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並沒有漏掉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他重申「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惟他不再重複那些人人琅琅上口,如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老話,馬上惹來港人諸多猜測;連簡單不過的「全面準確落實《基本法》」,很多港人的即時聯想,竟然不是雙普選而是二十三條立法!港 人對北京的「猜疑」,昭然若揭。至於李氏強調「進一步擴大內地與港澳合作關係,促進港澳自身競爭力提升」,亦令不少港人有點感慨。比較回歸前內地視香港為 「會下金蛋的鵝」,到如今須要中央殷殷關照才能提升競爭力的特區香港,此消彼長的變化,實在來得太快太迅速,這種從「金鵝」變成「病鵝」的「退化」,港人 寒天飲冰水,怎不難受⁉歸一統、慶團圓的喧天鼓樂,到頭來,不用十多二十年工夫,便變為「家嘈屋閉」,對於深明內地政情者來說,那雖未必是意料之外的事, 卻始終有一份落寞與失意。

二○一二年國慶夜,港燈有些員工與親友「遊船河賞維港煙花」,那是公司為他們安排的娛樂,是大家湊高興的員工福 利,結果卻樂極生悲,載着一百二十多人的遊艇在煙花燦爛中沉沒,死了近四十人!海難發生後,剛履新的行政長官梁振英與中聯辦副主任李剛,雙雙站到人前接受 訪問,李剛主動表示他已聯絡廣東省派船來港協助打撈沉船,一派指揮若定的架勢,高個子的行政長官站在不比他高的李副主任身旁,「西環治港」的影子很長,梁 氏看來竟比李氏矮了一截……。那是極富象徵意義的一夜,而所有徵兆,都是指向港人的更大的憂懼。

怎樣才能衝破中港矛盾和疑惑,匡正、修補「一國」以內的重重關係?怎樣才能因應、維持「兩制」間千般萬樣的適度寬緊與距離?這些俱為當務之急,而相關「病情」若持續惡化,後果堪虞。

二、梁振英當上行政長官,兩年下來,作風嬗變反覆;香港向稱制度化治事的穩定性、穩健性,明顯失色。特區政府管治能力薄弱,香港「體質」轉差,再不延醫調理,必成大患!
《基 本法》中,「高度自治」的原型是高度倚重公務員隊伍當年「董(建華)陳(方安生)配」被譽為「夢幻組合」,實際操作卻了無協同效應,令特區管治有一子錯 滿盤皆落索的困頓。非常明顯,亟欲有所作為的董氏,並不甘心於當特區一個有名無實的「破浪神」(figurehead),可惜政事千頭萬緒,事工難展,他 有壯志難舒的鬱結,遂把「天下之惡」諉之於官僚系統以重重關卡和千萬規條的制約,所以在北京批准他連任後,馬上推出新猷,解除重用文官兼祧政治的舊制,另 添爐灶,組織麾下政治任命的工作團隊;昔日由官僚系統掌握的「行政主導」,於朝夕間變為「行政長官主導」!應命當上司長局長的人選,要是來自公務員系統, 便得先行脫離官僚編制,然後才能成為「政治任命」的官員;如果崗位曾涉政治權責的高級公務員,不經「政治任命」的話,便要退居政治中立的職業官僚陣營。

《基 本法》對全面延續港英管治體制毫不含糊,香港由行政長官作主、官僚(公僕)當家的安排,是維持香港不變的基石,是穩定民心有力板斧。事前沒人料到淮橘北枳 的落差那麼嚴重。二○○三年出爐的高官問責制,顯然是董先生破釜沉舟的「創舉」,此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變革,事前既聽不到京官詰難,復未見人大政協質 疑。至於董氏推出此新猷前有多周詳的考慮,或做了多少研究和游說工作,又或曾否多方諮詢等等,市民包括很多公務員通統被蒙在鼓裏!

北京放行 港人不知就裏的政府人事編制,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董建華的信任、支持和器重。事實上,那份「情有獨鍾」的盲目程度,已到達令人費解的地步;不過,北京對此事 不置一詞,也可能是主管香港事務官員根本讀不通香港這本書,不知輕重加上視事馬虎,遂讓董建華輕鬆過了一關⁉由於米已成炊,恨錯難返,「高官問責制」如何 通過的因果已不必稽考,只是如此重要的變革,竟然未曾經過公開磋商、辯論和諮議便成定案。香港群眾就問責制對整個管治系統的關鍵作用和影響,只知皮毛,認 識不深,貽害所及,就是十年後的今天,不少當官的仍有妾身未明的情況;情不通、理不達,政府效能不彰,無法趕上市民的合理期盼,結果便是未能好好地管治香 港。

三、行政長官未有普選的充分授權前,單憑小圈子選舉和北京認可,文官「主打」的行政主導,很易憑熟悉業務及具豐富經驗,而忽略他們必須 絕對忠誠、服從和緊貼行政長官的主張;事實上,惟有確認行政長官有絕對權柄、代表北京權威,與殖民時期的總督相捋,才能成就如前朝體制的有效性。

平 情而論,遲早走上民主建政的香港,問責官僚必將出現,董氏的方向沒有錯,問題是啟動的時機似乎太早且落實的手法太匆促;顯而易見,其醞釀亦欠成熟。同一道 理,由官僚系統掌握的行政主導終有面臨淘汰的一天,區分政治任命的政策推手與持恆執行常務的官僚,是合理的政治分野和紀律,只是斷然推出,主其事者固然可 能對其效應未看透,受其影響的百官和百姓又有多少人了解當中的用意和訣竅?入局的「政治任命」官員與留在公務員系統的官員,他們對各自的身份、權責的變 化,又有多少切實的體會?

部長制般的改動,等於掐熄了公務員是「天子門生」而崖岸自高的氣焰,而消極的副作用是士氣大挫;那些進入司局級的 公務員,心態仍如舊貫,深明當中變化而恰如其分「變身」的能有幾人?就是今天的梁班子,單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特立獨行,便知政府決策層充滿矛盾,氣氛並 不融和。財政司司長與行政長官並不同聲同氣,已令人感到公共財政早晚出狀況;再看行政會議成員與梁氏身邊紅人對曾氏的批評和冷嘲熱諷此起彼伏,外界不難領 會堅持港英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財政司司長,突顯了他是權力核心中一士諤諤的異類。曾俊華的保守,是當職業官僚多年操守的修煉,可是,看在行政長官和他的 「親兵」眼裏,便難免流於疏狂懶惰、不思進取、不肯協助「頂爺」推動政策!要不是北京傾向香港的保守理財;加上民調亦顯示曾司長的理財心法被大多數人受 落,「政治任命」尚方寶劍隨時出鞘的行政長官不調兵換將才是奇事。財政司司長的堅持審慎理財傳統,在財政政策尤其是稅務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有其道理;然 而,他既接受「政治任命」,不緊隨委任他的行政長官的主張行事,又說不通。

這就是當前議論政事充滿矛盾、難言是非的紛擾寫照。

香港病源.之三

茶包戰爭 - 陶傑

電台女名嘴在酒店喝下午茶,因喜歡濃味道,叫侍應在壺裏多放一個茶包,侍應說:價錢要雙倍。女名嘴不忿,對稱:「夠膽你就收」,經理支持侍應,真的收了雙倍,然後女名嘴在大氣電波點名嚴詞抨擊。


請侍應多放一個茶包,要求很合理。香港許多酒店的餐飲很吝嗇,尤其不會泡西茶,一個很小的立頓茶包,沖出來像開水,顧客想味道濃一點,得到的答案如果是「價錢要計雙倍」,一定覺得不快。


因此侍應缺乏靈活變通,香港許多地方都有官僚,官僚不一定都在政府,民間許多企業部門都有。


在香港民間,思維僵死行為僵化的人有大把,他們不懂靈活變通。一個茶壺,沖英式下午茶,只放一個立頓紅茶包,像開水一樣,女名嘴不接受,她要濃一些,完全合理。


問題出在侍應的算術機械思維:顧客要求加放茶包,那麼好:餐牌上一客下午茶四十五元,一壺茶放一個茶包,現在顧客嫌太淡,要多放一個茶包。兩個茶包就是九十元。


對於顧客,你這是明坑割我。女名嘴性格火爆,她一定想到香港的通脹指數,她覺得「民生無小事」,而且如果是小市民,任你魚肉,有寃無處訴,於是她用大氣電波點名抨擊,覺得這是行公義。


這就爆出一場爭議。但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換一個方式講。


我會禮貌地要求侍應:這壺茶太稀了,請換一壺濃一點的來。


不要跟他說加泡幾個茶包,因為「一個茶包四十五元,加一個共九十元」是算術的「理性推論」。但「茶可不可以濃一些」是主觀的感覺。你要引導侍應走出「一加 一等於二」的算術理性,帶他改道,像「做特首要愛國愛港」的中國式主觀抽象的感覺世界。這樣他就會在茶的濃淡、而不是「四十五元的雙倍是共九十元」的軌道 上推進他的思路,陷入「我該怎樣做才符合愛國愛港」的揣摩之中,這樣就會避免一場錢財公義的爭論。


茶的濃淡是感覺,放幾個茶包卻是一道算術題。茶包該多放幾個,顧客不要說,讓侍應去推測。一壺濃茶,與一壺清茶,價格都一樣。但用一個茶包沖成的茶,與用兩個茶包沖成的茶,對於僵化思維的人士,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統治中國人,還是共產黨懂得心理而有辦法。


共產黨已經教了你。如果會活用,香港會更「和諧」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抗爭學台灣?發啷厲學大陸!韌性社會.《弈》

2014年3月31日


台灣人關注反《服貿》,害怕一旦「在陸台商」再加上「在台陸商」夾攻,美麗島就要淪陷;大陸人盯着失蹤航機搜索, 強國上下指着馬拉小國開罵,日本討了個便宜;香港人擔心政改搞不成,反失去言論自由;國家紛亂、思緒難平的時候,或可從經典中尋智慧;筆者選了《馬太福音 7:8》推薦給大家。


台灣的「紅金政治」近了

台灣學生為反《服貿》「佔立」十多天,終於昨天在首都北 市政治中心的中正區達到高潮。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高、號稱五十萬以上的「黑潮」,從大台北乃至整個台灣的四方八面湧至,表達了反《服貿》的憤慨與激情。所 謂「黑潮」,本指常年由台灣東南面海域一直沿岸流往沖繩的太平洋環流;從南至北的流向,多少隱含着馬政府受到的壓力的來源。

輿情大比數站在學生那邊,連大企業家站出來說話,也是要政府和學生好好溝通,以至國民黨的公開立場不能不稍為軟化,但說她會真正讓步,為時尚早。港人隔岸觀火而港媒報道多着眼於「暴力」、「違法」等枝節問題上面,也許未能充分看到台灣人面對的危機有多深。
上 一回總統大選前夕,中共在台灣東南部沿海一帶的漁村裏以高於市價的錢,買起所有漁獲;此外,不少大陸有投資的台商,不論本省外省,在選戰關鍵時刻回到台 灣,齊聲唱好國民黨。這些動作,無異幫助了國民黨繼續執政,卻同時令當選的馬英九染上「外來」色彩,並埋下導致今天台灣民主「脫序」、「出軌」的種籽。

買 起漁獲是一回事,全面的《服貿協議》則是更大的另一回事。協議通過之後,台灣商界得益者的錢更多是在大陸賺;大陸既成為台商衣食父母、更深更廣的利之所 在,亦必會順勢進一步影響台商的兩岸政治取態。另一方面,從大陸來台開設大大小小服務企業的大陸人成為台灣勞工的僱主、台灣消費者的供給者,逐步掌握全台 民生經濟命脈。在陸台商和在台陸商這兩股力量,將以其愈發雄厚的財力,分別尋求更多北京的「讓利」,以及台灣政府的更大程度、更全方位向大陸開放,形成 「紅金政治」 的惡性循環。影響所及,不會只是限於台灣東南部而是遍布全島,最終替北京貫徹「先經後政」。這個發展途徑包含的危機,台灣人很清楚。

政 權的外來成分加上「紅金」力量,勢將從台灣民主體制的內部將其瓦解;如此,台灣僅剩的健康力量只能從體制外反制。推動《服貿協議》,國民黨在議會裏予取予 攜,直接反映形勢之惡劣,而學生「佔立」運動,就是這個形勢之下的第一步體制外反制行為。換句話說,爆發以「佔領」為主軸的「太陽花學運」,實在無可避 免,因為體制很大程度上已經淪陷。

北京由胡錦濤開始,推行「以經圍政」對付台灣,當地商界和傳媒的一大片,已經成為俘虜。任何人在這兩年裏 到過台灣、曾經和當地人深入交談過、感受到當地氣氛的,大概都會知道矛盾衝突很可能無可避免。有些港人認為,中共及其在港代理人近年所作所為,再加上大批 水貨客淹沒香港,無疑對台灣提供了「示範單位」的作用,引發台人恐懼,於是爆發運動。香港的這種示範作用不是沒有,但影響頂多是邊際上的;主要的問題在於 台灣內部的正負能量已經在短兵相接,《服貿協議》提供了這個攻防戰的第一個戰場。

然而,北京不可能沒有估計過「以經圍政」會有反彈,只不過以為會是由已經軟了一截的民進黨主導,難成氣候,沒想到敢站出來喊停的,竟是一批乳臭未乾的娃娃。

對 台灣這次發生的事,港人興趣甚濃,人大代表羅范卻很擔憂,馬上以大和尚身份勸喻香港的小和尚閉起眼睛不看不學,但恐怕已經無效。去年,「佔中」運動派人到 台灣向施明德取經,香港左派指謂勾結台獨,盡情撻伐,氣勢如虹。不過,經過一年來的本土運動洗禮,港人心態已有微妙變化,向什麼人取經,不再由得你管;台 港兩地的反陸心理連線已經打通,在年輕人當中尤甚。看台灣,一般港人也會漸漸覺得多有可學之處。學什麼呢?不一定只是學搞社運上街佔領。

《服 貿協議》在台灣國會裏長期膠着甚或拉倒,可能性很大,但這都還不是結局,今年稍後的直轄市市長和市議員選舉、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才會見真章。筆者認 為,國民黨這次要退得夠,才能釋民眾的疑慮,「賣台」之說才會減弱,選舉才有望不失或小失。退得夠不夠,繫於接不接受學生四個訴求中的最關鍵一個:先進行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有了這個法,台灣人才可安心一些,更會有信心和大陸重開《服貿》談判。這一步走出了,台灣對香港便多一個示範作用。泛民政黨 和議員尤應爭取的,就是一個能夠有效規管港陸「融合」、有助守護香港的法例;追求這個切身利益,無異比搞絕食自殘有效,會獲得更多市民支持。

環境局沒有告訴你的買電問題

2014年3月31日

減排,像吃素一樣,可以純為個人健康,亦可以只為眾生福祉。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可能影響眾生福祉的全球問題,世界頂尖專家苦思了十多年仍未想出徹底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現在,環境局一下子破了案。原來只須向內地電網買電,生命一直受暖化威脅的北極熊便有救了。

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偉文教授提醒市民要思考是否要用灰濛濛的天空來換取較低的電費,蘇主席似乎仍未搞清楚優化燃料組合是為了個人健康還是眾生福祉?地球上沒有「輸入電力」這種燃料,是常識吧。

但諮詢文件強調輸入電力可讓香港引入本地沒有的更清潔燃料種類,環保團體亦樂於把唔清唔楚的發電燃料組合說成為市民提供更多環保電力選擇。我不知道網對網買電香港市民有什麼選擇可言?我只知道將來環團即使「行路上廣州」請願也是監管不到南方電網的。

來自南網的水電

不 要誤會,我並非反對輸入電力(我一向支持自由貿易),更不是針對內地企業(天然氣是幫中石油(857)買的)。我質疑的是環境局「掛羊頭賣狗肉」的諮詢手 法。明明是諮詢「發電來源」組合,扮什麼環保假裝諮詢「發電能源」組合?要諮詢「發電來源」組合,請先好好向市民介紹南網的背景,然後解釋用相同價錢輸入 30%香港無法監管的電力對我們究竟有什麼好處?

屬中央管理的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於2002年12月29日成立,經營範圍的南方五省(區)包 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供電人口超過兩億。半年前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南方電網發展規劃(2013-2020年)》(又稱「十三五」規劃)提出的 首個發展目標,是要穩步推進「西電東送」,把雲南、藏東南和周邊國家水電以直流輸電技術輸送到廣東及廣西。「十三五」規劃的另一個發展目標,是提高電網服 務質量,希望到2020年把城鄉用戶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97%和99.92%以上。

問題一:南網停電每年逾五小時

先 談服務質量。99.97%城市供電可靠率的發展目標,意味着目前的實際數字比99.97%低。翻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近公布的官方數字,2011年全國 城市用戶供電的可靠率是99.920%(即每戶全年平均停電時間為7.01小時)。當中南方電網的表現好一點,可靠率達99.9407%(即平均停電時間 5.20小時)。諮詢文件稱通過電網購電可靠性高,但卻需要本地後備發電。

環境局沒有告訴市民的第一個買電問題,是南網的供電可靠率比兩電的超過99.9996%(即平均停電時間只有約2分鐘)低很多很多【圖】。

問題二:旱季買內地高污染煤電

為什麼「西電東送」不及「西氣東輸」可靠?南方五省的東部地區主要是靠燒煤炭發電的,而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雲南和貴州。所謂「水電靠天吃飯」,兩年多前廣西及貴州便因電力短缺超過20%而發出紅色預警信號,南方五省電荒就是因為夏季缺水導致超過六成水電發不出來。

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由雲南貴州以專線輸送水電到香港極不划算。但以網對網輸入電力多少是附近的東部煤電、多少是老遠的西部水電,永遠不易算清。一清二楚的是,旱季時有限的水電供應根本連內地需求也應付不了。

環境局沒有告訴市民的第二個買電問題, 是旱季時輸入香港的只會是比方案二的天然氣發電污染大得多的內地煤電。而即使雨水充足,為應付香港電力需求內地會多起一個水壩還是多燒一些煤,我們有權過問嗎?

問題三:水電不是你想像般環保

環 境局沒有告訴市民的第三個買電問題,是水電的建築和營運都會影響附近河川的自然生態,而水壩興建亦可能引致河牀植物滋長最後分泌出大量溫室氣體甲烷。用相 同價錢購買供應不穩兼環保存疑的內地電力,支持「輸入電力」的環團怎樣自圓其說呢?以「私酒商人與浸會教徒理論」解釋,「私酒商人」是誰我不敢說,環團這 個熱中為眾生福祉發聲的「浸會教徒」卻是呼之欲出。【註】但為眾生福祉發聲前,請先多讀一點書。要了解南網水電對環境的實際影響,環保分子「行路上廣州」 還嫌不夠,最好要一路向西走到雲南實地考察呢。

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科技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註:cwmgrouphk.blogspot.hk/2013/0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