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事到如今 非撤不可

2012年9月5日

一、趙善軒博士致本報編者的公開信中,引述哈佛史學家傅高義(E.F. Vogel)在《鄧小平時代》一書的分析,指鄧小平集團於一九九○年提出在全國大力推行愛國教育的主張,令官媒全面報道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大肆渲染若 干西方國家阻撓北京申辦奧運的消息,撩撥了內地人民的仇外情緒,成功紓緩了「六四風波」前後人民對現政權的不滿。這種轉移「內部矛盾」為管治危機減壓的情 況,近來又再上演,據丁望昨天在本報專欄「中國二十一」 的闡述,自從去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學雷鋒」的重要部署後,在學校展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連串活動,旨在達致「愛黨、愛國 精神更加強烈」……。在這種背景下,特區政府「適時」地推出引導學生「愛黨愛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指引」,引起身受其「教」的中學生強烈反彈,可以理 解。

由「學民思潮」倡議及因此衍生的「反國民教育大聯盟」組織的抗議活動,以靜坐、絕食和計劃杯葛內地交流團及國教科培訓並認真策動罷課系 列「不合作運動」,顯見其有計有謀,於激情之中洋溢理性,加上黃之鋒、沈偉男幾名未成年學生有理有節詞鋒銳利的說詞和機鋒畢露反應銳敏的應對,在公眾前的 表現,遠勝眾多「資深政客」,重燃筆者對香港前途的希望,同時要重新評價向來為人詬病的香港教育制度。可以肯定的是,有自由開放的教育環境和思想開闊開明 的老師(也許還得加上正直高尚的家教),才能調教出這樣出色的學生!

二、在推動「德育與國民教育」上,一如筆者昨天指陳,特區政府並無選擇 餘地,可是,「港情」有別於內地的「國情」,當局把之付諸實行時,本應事先多作「微調」,換句話說,要把之重新包裝至接近香港民情後才能推出;可惜梁振英 在組「閣」上因為自身的問題引出滿城風雨,多次碰壁,幾名重要「閣員」,不是其身不正便是不熟悉業務遑論基本政治常識,因而予人以顢頇無能進退失據甚至前 言不對後語完全沒有肩膀的印象。試想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其先認為「中國模式」部分內容「偏頗」,有修改之必要,然而,奉召(?)上京不足二十四小時後,便矢 口不提「內容」,且有覺今是而昨非之慨;當然,政府為了轉移視線、推卸責任,馬上組成「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並留下不成比例 的少數席位,虛位以待,高調邀請反對派加入;當局這樣「虛心求教」的理由,當然是要聽取反對派的意見,並示人以有商有量的觀感,可是,這種伎倆連未成年學 生亦一眼看穿,在此「委員會」中有反對派代表,適足以點綴其有容乃大的量度及民主精神而已。由於「委員會」絕大部分成員屬推動「國教」的中堅分子(「幕後 黑手」?),其有沒有異見分子加入,都於事無補,絕對無法左右其結果。政府一再邀請而「學民思潮」及其支持者不為所動,正好看出這班年輕年人不慕虛名的識 見!

三、成千上萬市民響應反對「國教」大集會,自去周六下午三時開始,至今仍有群眾留守陪伴絕食的學生;香港成為示威之都後,許多人對各式各樣的遊行抗議已因見慣不怪而視作等閒,不過這趟不是一般的抗議嘉年華,大會有個清晰響亮且獲廣泛共鳴的命題:「撤回國民教育科」!

許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在即,政壇老手新丁忙於爭位告急,反「國教」集會因而少見熟口熟面的政客,坐在地上的支持者亦非維園常客。這班抗議活動的稀客,是學生家長、老師,是一臉純真、一身校服或黑服的學子!

回 應學生的訴求,向稱「打得」甚且「好打得」的林鄭月娥在學生定下的「死線」後會見記者,重申推行「國教」的立場,強調政府要有擇善固執的堅持和從善如流的 勇氣,而反對者若要政府先答應「撤回」才願溝通,那便沒了建設性……。在廣場上看電視直播「司長訓示」的會眾,噓聲四起,反感升溫。

集會組 織者設置空摺櫈,「虛位以待」,希望能與曾高調表示樂於隨時攜摺櫈與市民溝通的梁振英,可是,有人設座他卻未見蹤影。行政長官選擇在昨天上班前開腔,表示 「國教」沒有撤回的空間,強調在撤回與不撤回之間商量的空間很大,但反對者一定要透過「委員會」提出疑慮所在,進行商討;他又希望與示威者在沒有撤回的先 決條件下展開對話。說了等於沒說,充分展現了他的「語言偽術」。

與行政長官的「語言偽術」比較,政務司司長算是心直口快,然而,她今回的說詞充滿盲點,因為她分不開個人品位的要求與從政者必須允公允正。

林 鄭月娥說她因為擇善固執,因此「國教」並無撤回餘地,說的理直氣壯;可是,難道那些拒絕接受「國教」特別是那些為救救孩子挺身而出的母親不是「擇善」?政 務司司長捍衞政府的政策,理當應為,但人民反對之聲盈耳,司長成了「夾心人」,她當務之急是要判斷說服北京容易還是擺平港人省力?一句「擇善固執」,只會 招來更多亦以為自己的作為同樣是「擇善固執」者的反抗!

林鄭月娥「擇善」之後,說政府無意清場,看她說時面有得色,好像表明她不是「暴 君」。其實此說只顯得她涉政未深的幼稚,當初李鵬夜會穿睡衣的吾爾開希等一眾天安門絕食青年,哪有清場的打算?但結果如何,鄭司長大概不會不知道。政府 「擇善」等於認為反對者「擇惡」,別說政府會因此設法把「惡」壓下去,就算什麼都不做,僅僅是這幾句話,便足以逼使市民鐵下心腸跟政府對着幹!

有 能從政者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技巧是撫順民情,在群情激動中仍以為真理在我、曲常在彼,「政府怎會做錯」?結果只會把反對者迫進與政府對決的死角。到此地步, 為了維持社會秩序,防暴隊甚至坦克車便派用場。這當然不是任何港人(和港官?)所願見,但要防止出現這種會使金融中心毀於一旦的情況,「特區政府高層」便 不應那麼以為自己站在「至善」的道德高地!

事到如今,筆者以為「不撤亦得撤」,因為非如此無以撫平一樣以為是「擇善固執」市民(當然人數遠遠及不上吳克儉局長所說的沉然大多數)心中的冤屈之氣!

在香港中小學推行「德育與國民教育」,用意不錯,然而,別說「圖則」有關鍵性紕漏,就算十全十美,只是「施工」有誤,後果堪虞;推倒重來,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