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國民教育:消失的海參崴

2012年9月11日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次峰會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舉行,胡錦濤總書記發表演講,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出席。

會議地點在沿海的海參崴,俄國稱它為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北京、廣州等地官方媒體報道這次峰會,都按俄國的地名,香港不少傳媒隨從「京意」,now和台灣媒體則仍稱海參崴。

亞太經合峰會與海參崴連在一起,令許多人勾起「歷史傷痛」,也引人對「國民教育」的聯想,對「愛國」之說的思考。

近期,北京宣傳系統下達文件,指令各地加強「愛黨愛國」的政治教育,香港官方也想推行以「感情引動」培育「愛國感情」的國民教育,引發學生和家長的抗爭。

令人困惑的,是北京官方媒體居然不提「海參崴」此一大家熟悉的城市名稱,只稱「符拉迪沃斯托克」(不通俄語者感到難念難記)。

官方媒體在報道峰會新聞時,提一提「海參崴」及其歷史輪廓,就會「妨礙維穩」嗎?大陸上的網站有網友留言:再不在新聞報道中提一下「海參崴」,年輕一代、小學生都不知有此地名了。

海參崴原是中國的海港,傳說以盛產海參得名,位於吉林省烏蘇里江東側,現在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濱海邊疆區(省)的首府、最南端的海港,靠近吉林省的延吉州。

海參崴和今俄羅斯遠東地區(烏蘇里江、黑龍江以東),原都是中國的國土。國土的淪喪,與一八五六至一八六○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俄國利用英法聯軍攻打中國的機會,侵佔了中國東北的一大片土地。

一 八五八年五月的〈中俄璦琿條約〉,使俄國佔去中國東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國土(位於黑龍江以東、大興安嶺以南)包括璦琿(今稱愛輝)縣對岸的海蘭泡(今俄國 地名「布拉戈維申斯克」)。一八六○年冬的〈中俄北京條約〉,又使俄國佔去烏蘇里江以東的四十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海參崴和伯力(俄國地名為「哈巴羅 夫斯克」)。

中共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建政後,在次年二月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實行一邊倒政策,不提被沙俄強佔的中國領土,並讓蘇軍繼續駐在東北的旅順、大連。

一九五七年「大鳴大放」時,有官員和知識分子提到蘇軍在東北的惡行(調戲、強姦中國婦女,拆運機器等)、蘇聯繼續佔領中國領土,均被指為「反蘇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清算。

從毛澤東時代不准提海參崴的歷史創痛,到現在官媒不提地名「海參崴」,令人對官方的「愛國觀」或「愛國教育」十分困惑。

海參崴、伯力、海蘭泡的歷史輪廓,應是香港、北京最好的「國民教育」素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