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2012年9月3日

近期「中國模式」四個字成為本港社會爭議話題,這源於政府強推國民教育,以及那一本以「中國模 式」為名的教學手冊。同時,「中國模式」又成為財經話題,《金融時報》5月份率先以「中國模式失去光彩」為題,8月本報社論再以「經濟增長無以為繼,中國 模式黔驢技窮」為題。意思是指,中國過去十幾年依賴出口增長、信貸擴張的模式無以為繼,經濟結構到了不得不轉型的地步。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曾經直接否定了中國模式的存在。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其實是陳志武2010年的作品,但在當下這個經濟轉變時期,是拿出來重溫的最好時間。

「中 國模式」一詞開始變成政治語言,陳腔濫調,且定義模糊。簡單在網上搜查,BBC網站一篇文章提供了線索,這個概念始於部分海外學者及作家,例如《江澤民 傳》、《中國30年》作者庫恩(Robert Kuhn)、《中國大趨勢》作者John Naisbitt、《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Martin Jacques。這些著作形成海外一派學說,鼓吹頌讚中國崛起,認為自由民主制度只適合西方,不適合中國,中國一黨專政才是最好的選擇

及至早兩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一套「中國模式」書籍,批判民主社會的普世價值,在官方支持下,成為一個歌頌黨偉大的統治手段。當時在經濟層面上,正是「中國模式」最高峰之時,皆因西方國家遭金融危機打擊,資本主義備受質疑,在中國大規模「放水」下,再引起脫鈎論。

大政府造就經濟奇迹

姑 且把政治放在一旁,在有關「中國模式」在經濟層面的論述中,就是把中國過去三年改革開放後的增長速度形容為一個奇迹,經濟極速擴大,百姓生活巨變,這種充 滿中國特式的經濟發展,是西方無可比擬的。其中最大一個因素是,政府擁有強制力,成功調配資源,大政府成就了這項奇迹工程。

背後一個重要意識形態就是,否定西方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然而,陳志武相信自由經濟,他認為「中國並不例外」,未來中國必須借鑑「西方模式」,發展金融才是富國之道。
書中的序出自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他以南韓、台灣曾經出現過的高增長時期,與中國作出比較,類似所謂「模式」其實亦出現過。

林向愷指出,台灣及南韓亦有過增長模式,簡單而言,是在政府威權體制下,藉着剝奪勞工自組工會及罷工的權利,容許企業家及財團壓低勞工薪酬,以提高商品價格競爭力,以出口主導策略,創造出經濟奇迹。

但是,百姓生活趨向富裕後,開始爭取民主,要求參與政策制定,要求「發聲」、「維權」,社會開始轉型後,勞工工資大幅上漲。後來,資訊逐漸公開透明、環保意識日高,台商要降低成本,繼而轉移內地,重新複製台灣成功的工業模式。

分別是,中國人口之大,令規模擴大十幾倍,但亦因為中國勞工人口之多,工人要挑戰工資、司法或民主的難度非常高,令中國複製出來的成功模式維持更長時間。這是台灣學者的看法。

西方企業先奠定基礎

至於陳志武的論點,由歷史角度出發,「中國模式」所強調的「中國特色」不應該被吹捧為異常特殊,因為百多年前,歐美工業革命、金融發展,中國的起步點是一樣的,雖然清朝政府的失敗令中國墮後,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令中國經濟走向極端的低谷

經 濟起飛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機會,過了好幾十年才在中國出現。中共提出「改革」和「開放」的主張,都是圍繞着「自由」發展,即開 放投資、貿易,這個概念與西方經濟所經歷的模式無異。如果「開放」和「改革」才是中國經濟奇迹的主因,那麼一黨專政的「大政府主義」其實不是經濟成功的關 鍵,否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早應起飛,而不是經濟災難。

陳志武指出,很多相信中國奇迹的人,注意力只是把今日的中國跟過去比較,但如果放在全球經濟的層面來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只是因為剛好搭上全球化列車,並通過模仿,引入西方已成熟的科技,充分發揮廉價勞動力,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驚人爆炸力。

說白一點,西方企業用許多年才修煉成的技術、建立的體制,中國因利乘便,一下子模仿過來,得不到精髓,也得到初哥門檻,加上低勞工成本,入世後通向全球,因而成為「世界工廠」。

如果說這是中國創造的奇迹,而忽略西方經濟打了好幾十年的基礎,其實只是一種吹捧的錯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