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藉CEPA探討本港送禮與收禮

2012年7月23日

上月底中港簽署CEPA補充協議九。事實上,每逢回歸慶祝或中央高層訪港,CEPA補充協議往往是主要活動,以突顯內地扶持香港發展的姿態,送禮來也。在中港報章,尤其是內地媒體,CEPA被報道為內地對香港的送禮。

經過九個補充協議,送禮之說深入民心,內地尤甚。近年筆者與內地交流時,內地人幾把深化中港經貿合作,理解為內地對香港的單向送禮。有人表示已送够禮了,不應再送予香港。極少數人更表示內地送了這麼多禮予香港,香港還吵什麼。

有 趣的是,CEPA成效似乎沒有獲得香港的普遍認同,香港專業服務界更有「大門來了,小門不開」之說。這意味內地送了大禮,香港卻沒收到禮,或只收到部分禮 物。到底內地送禮與香港收禮之間發生了什麼?這讓我們有必要從CEPA實際效益,以及近年的中港經貿合作活動,探究送禮與收禮的認知落差。

就業部分屬雙贏

CEPA主要涉及三大範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CEPA效益可從關稅減免、就業促進、投資促進和業務創造等指標來衡量。

就貨物貿易的零關稅安排,2004年至2011年,受惠CEPA零關稅進入內地的本港產品為46.95億美元,關稅優惠27.04億元人民幣。佔同期本港產品出口內地的13%左右,香港出口至內地貿易總額的0.3%至0.4%。香港廠商受惠程度不算龐大。

CEPA 的就業創造基本實現於服務業,來自個人遊計劃和服務貿易兩大領域。截至2009年年底,分別創造5萬和4.5萬個職位。個人遊的新增職位在香港境內。值得 一提是CEPA在服務貿易領域為香港創造4400個職位,為內地卻創造了4.06萬個職位。以此看來,內地受益也不在少數。

CEPA另一特 點是允許香港企業優於WTO安排,提早進入內地市場,投資效應集中於2004至2006年;期間CEPA帶動香港在內地的投資額為91.91億港元,佔同 期香港對內地直接投資的2.08%;並為香港企業帶來91億港元收益,相當於同期收益的4.4%。CEPA成效難言突出。
針對上述四項指標,CEPA效益一來不太大,二來部分利益回流內地。也就是說,送禮清單似乎浩大,實際收禮時打了點折扣。就業部分是雙贏,大家有來有往。

當 中港經貿合作和CEPA推進過於重視送禮的宣傳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港關係緊張。港商自是努力開價,內地則小心還價,乃至回拒,此為第一重緊張;送禮 說法的流行,影響內地各界深化CEPA的積極性,乃第二道挑戰。更重要是,CEPA等中港經貿安排是開放承諾。落實承諾則需要內地有關部門提供配套措施, 修改行政程序。不少CEPA開放承諾需要六個月至一年以上時間方可出台實施細則。較形象的比喻是,中央發出禮餅卡後,相關政府機關才開始興建餅店,什麼時 候可兌換就得看開放內容。

過去數年,意義最重大的送禮應是李克強去年8月訪港的內地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此是全面式開放承諾,超越CEPA的部門式開放。可惜的是,內地迄今尚未提出具體的開放方案和時間表。

平心而論,CEPA確實為香港帶來頗多利益。個人遊為香港低技能人士帶來就業機會。近年的異地支行措施協助香港銀行業擴大內地網點,並允許香港服務商如港鐵(066)參與內地軌道交通項目。

CEPA作為區域貿易協議,利益分別實現於個人和企業。從民間層面,有感效益往往與就業結合在一起。若企業利潤不能與本地就業掛鈎,不免出現送利企業,乃至官商勾結的極端說法。

推動內房 地方受惠

CEPA性質是協助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香港製造業的空心化,變相令零關稅效益落空,使效益集中在服務領域。服務市場分為在地與離岸型服務,又以在地型服務最具就業創造效果。

個 人遊把內地消費者吸引至香港接受服務,就業創造在香港。CEPA為香港服務機構爭取市場進入優惠,使之在內地就近服務當地消費者,就業創造在內地。此是 CEPA為內地創造4萬個職位緣由。在市場進入模式下,香港較多發揮區域總籌功能,分享部分商業利潤,惟香港就業創造肯定不多。

換個角度,CEPA協助香港企業(包括以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的跨國企業)投資內地,為內地創造就業職位。由此更衍生對辦公場所的需求,推動當地房地產發展。內地地方政府也是獲益大戶。

十 二五規劃以來,廣東通過CEPA先行先試名義,以粵港澳合作為題,向中央爭取開放政策,前海發展最為明顯。若觀察前海概念股,基本是前海一帶的房地產公 司,以及個別深圳金融股。香港公司不在此列。換言之,CEPA效益似是出口至香港,不少卻轉回內地,即送禮給香港,收禮在廣東。

近期出台的前海、橫琴和南沙等優惠政策,許多是優化當地投資條件,長遠地增加當地財稅收入。CEPA補充協議九允許香港企業進入有關地區,同理也是改善當地營商環境。香港利益多寡有待商榷。

讓人困擾是,促進粵港合作不時被廣東方面理解為由中央委派下來要完成的政策任務。在執行過程中,廣東工作取態較多是維護自身利益,有時還從中得利;反觀香港政府和公營機構,不時需公關式表態CEPA為香港帶來莫大發展商機。

改變合作方向

成功的經貿合作是雙贏。市場進入型的CEPA安排,性質是從內地企業手中分利,推動中受到限制,實為常態。在WTO體制下,服務開放向來是大難題。有些國家推動區域貿易協議的深層意向是利用市場開放,形成市場制度突破的倒逼機制。

內 地改革開放出於此理,香港趁機獲利。若內地的服務市場開放,不是為了突破現行的服務管理體制。即便中央作出讓利宣示,實質情況也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香 港要利也要不到,中央送利也送不到。循此邏輯,中港或粵港宜轉變合作方向,加大走出去合作,或許賺老外的錢,大家會齊心協力一些。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