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動員型演講」為何衰落

2012年7月3日

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之際,國家主席胡錦濤再次赴港參加慶祝香港回歸的一系列活動。除了慣常的檢閱駐港部隊、深入基層社會、會見香港社會各界代表之外,胡錦濤香港之行最重要的安排,莫過於6月30日和7月1日分別在特區歡迎晚宴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

對普通市民而言,可能會視這些演講為客套的官式活動,但對香港的政治人物、尤其是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和政黨領袖而言,這無疑是把握中央的香港政策的最佳途徑。
全面、準確地理解胡錦濤這兩次講話中透露出的重要訊息,便可洞悉中央是如何思考香港問題、如何為香港把脈、如何給香港開出藥方的,以及中央對香港的方針政策哪些堅持不變、哪些有所變化和調整。

西方注重政策理念

無論緊跟中央的建制派,還是反對中央的民主派,首先,只有準確把握和理解中央的香港政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 過,對香港人而言,別說普通市民,就是慣於政府文牘的行政官員,要理解胡錦濤講話的精神也有非常大的難度;這不僅是語言風格的不同,而且更是思維方式的不 同。畢竟,胡錦濤是按照中央的思維講話,因此這些講話必須從中央的思維來理解,如果按照香港人的思維來理解,往往不得要領。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許多人看來,胡錦濤的演講大體是人們所熟知的官話和套話,既沒有文采,也沒有個人風格,讀起來就像政府檔案一樣,多少有些沉悶。大家可能熟悉西方政治家的演講,但是如果按照西方政治家的演講來把握胡錦濤的講話,無疑是緣木求魚,不得要領。

因此,要理解胡錦濤講話的內容和精神,首先就要明白目前中央領導人的講話風格為什麼跟西方政治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簡而言之,西方政治家的演講是「動員型演講」,而胡錦濤的講話是「政策型演講」。
在 西方的民主競爭體制下,領導人的講話其實是面對選民,為推銷某種政策而進行政治動員,爭取選民支持,甚至在不同政策的競爭中贏得支持;因此,整個演講的重 心不是政策的具體內容,而是政策背後的理念和價值。這些演講極其注意修辭風格,目的是訴諸普通選民的道德良知,因為只有那些反映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才能 真正打動人心。

當然,選民的道德良知須在一定的文化中培養起來的,因此西方政治家演講時喜歡用一些表達西方文化中諸如自由、人權、民主之類具有普世價值的言詞以打動人心。這種「動員型演講」的目的是為了佔據道德高地,以利於社會動員。

事實上,在中共領導人中,毛澤東極其擅長這類演講。毛身處群雄並起的競爭時代,無論黨內還是黨外,都須要通過演講來贏得民眾支持。毛對四平八穩的「黨八股」極其反感,為了爭取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他巧妙地運用古代傳說、俗語和大白話這樣的修辭,聽起來妙趣橫生。

中國毋須輿論動員

不過,自毛之後,這種「動員型演講」在大陸逐漸消失了。原因有三:

一、內地進入一黨專政的時代,由於缺乏言論自由,中共在政治上沒有遇到競爭對手,因此社會動員主要依賴組織動員,而毋須真正意義上的輿論動員;刻板的意識形態宣傳,取代了生動活潑、爭取人心的工作。

二、毛之後的領導人缺乏古典文化修養,尤其是第二代領導人以工農幹部為主體,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人以新中國培養的技術官僚為主,均缺乏必要的人文訓練,不具備熟練運用政治修辭的能力。

三、八九之後,面對黨內政治分歧,鄧小平提出「不爭論」思路,中共政治徹底否定毛所開創的輿論動員;在維穩體制下,主要依賴權力政治和利益政治。無論黨內黨外,權力競爭和路線分歧,不是訴諸理論辯論,而是訴諸利益博弈、權力運作和政治謀略。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動員型演講」逐漸讓位予「政策型演講」,政治家讓位予技術官僚。所以,這便須要從技術官僚的思路來理解「政策型演講」的內在邏輯和秘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