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前中策組兩高人K.O.邵善波

2012年12月1日

本版同文紀曉風於周四撰文,從三封政府高層的機密電郵文件中獲得確實證據,一場因中央政策組角色改變,因而令政府變天的權鬥混戰,已經火花四濺地上演。

本 周五,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表示,事件反映政府內部有高層人員不滿安排,有人認為情況明顯違反中策組應有的職責及職權,有機會涉及行政失當;故此,會 向申訴專員公署作出投訴,公署如最終介入調查,相信必能令事件更公開透明,令公眾更理解這個神秘組織發生了「異變」的過程。

既是發生了「異 變」,即意味這個政府最高層智囊組織曾經有過正常階段,當中最熟悉者,相信非外號「魔僧」的中策組始祖顧汝德莫屬。此外,曾長年在中策組內出任全職顧問的 本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也能論盡中策組的原有功能,同時反映在現時邵善波管治下,中策組淪亡與淪陷後的定位荒謬。

據現時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上月在立法會內大放的厥詞稱,中策組是政府的工具是理所當然,觀乎中策組內被委任的顧問皆屬「梁粉」,提供的意見有多客觀可想而知。還原基本步,究竟中策組過去是由什麼人組成?以至這些人又對中策組可以帶來什麼貢獻?
先由顧汝德說起,翻查資料,他曾當記者及《遠東經濟評論》副總編輯,後成為縱橫商界人面極廣的經濟顧問,服務的客戶是城中商賈巨貿,曾有在中策組服務的人士形容,顧汝德的工作如Spin Doctor,是負責收風制訂Spin策略,專收集社會意見領袖的看法。

至於邵善波,他在八十年代起便與梁振英一起為北京效力,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毛鈞年引薦下,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是當時的秘書長梁振英的副手。

其後,北京組織大孖沙成立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為過渡搶佔輿論陣地,邵即出任中心總幹事,一做17年。2007年起,邵善波接替當局長的曾德成加入中策組,他金句多多卻不時口出狂言,跟談吐背後深藏不露如老僧入定般的顧汝德,既是南轅北轍,更是天壤之別。

領 導人如此不同,中策組的過去與現時的成員,論地位談份量說立場,都難以比較,因為差距真的很大。顧汝德早前回港接受傳媒訪問時,自豪地稱自己主政時,中策 組雲集左中右各路英雄,令這個全方位民意評估機構能有容乃大,廣納百川。翻查資料,當時網羅當全職顧問的商界精英,包括滙豐鄭海泉、太古張永霖、香港電話 阮紀棠、恒生黃建群、當時只30出頭的張震遠,而非全職顧問也是粒粒巨星,計有李國能、陳坤耀、馮國經、吳靄儀、陸恭蕙等。縱使中英關係緊張,親中紅人如 陳婉嫻也可招攬,民建聯創黨總幹事鄭艾倫更被委為全職顧問,所以令中策組能掌握民意水溫。

據悉,當年彭定康與北京進行政改談判前後,中策組非全職顧問就會召開會議,讓彭定康能知己知彼,打更有把握的仗。

至 於邵善波領導下,今天有政務官出身的葉文輝當副首席顧問,四名全職顧問分別為何燕飛、王卓祺、高靜芝與關永圻,如非鬧出「女版李蓮英」事件,恐怕高靜芝也 沒多少人認識。以何燕飛為例,政府介紹她是資深經濟和金融專才,但在業界內卻名不見經傳,立法會金融界議員吳亮星更稱不認識何燕飛。

前者沒 有港督粉絲,後來卻充斥梁粉,人事組成差距奇大,令兩個時期的中策組工作也大不同。顧汝德早前透露,當年無整頓公務員,甚至為避嫌,從來不會指令官員做 事,平日亦不會跟公務員有直接溝通,但邵善波似乎有理無理。事實上,從紀曉風引述的機密電郵可見,在特首指令下,民政事務局是需要配合高靜芝工作,高靜芝 更直接向各政策局下達要求。

中策組當年成立只為三個「客戶」服務,正是港督、布政司及財政司,為三人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再下令公務員執行。時移世易,邵善波當天在立法會理直氣壯稱中策組是政府的工具,筆者則不知從何時開始,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三人是代表了整個政府?
關於中策組的工作,本報前總編輯練乙錚也有頗深的體會,他於1998年至2004年間曾任中策組全職顧問,其後突遭解職後成書《浮桴記──謀府生涯六載事與思》,揭露了一些中策組內情況。

練 乙錚在上月27日再於本報撰文,題為「中策組推新任務 好嗌得V.好打得」,直指中策組要監察輿論、介入意識形態鬥爭,是步向政治化,政策研究機構政治化,指的就是「結論行頭,研究搭夠」,「這明顯是違反科學 方法的。『結論』碰巧正確的話,問題不大;若是錯的,則此『研究』方法無從去錯,只會讓政策更加嚴重地錯下去……中策組從政策研究角度出發,涉及政治完全 應該,但直接介入政治鬥爭,則是走另一條路線」。

至於現時中策組正式替政府培養、審核、輸送議政人才,他過去曾反對後兩個功能,認為會令聽取真正民意的功能被削弱,更挑起各政策局與中策組間的矛盾。如此看來,似乎說出實況,預示出這個愈見封閉組織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