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法理情Vs情理法 新創建執董傳授北闖錦囊

2013年6月14日

美國雅虎向大陸市場下跪,搜尋網站老大谷歌不敵百度,日本百貨巨艦伊勢丹敗走華東,台灣富士康現員工跳樓潮。全世界都覬覦內地十三億人的市場,但名利雙收的卻在少數,環球大企業尚且如此,香港中小企在內地的處境更可想而知。

內 地改革開放初期,港台中小企業賺個盤滿缽滿,惟當內地企業和政府羽翼豐滿後,營商優惠一撤經營即陷入困境,加上不熟悉國情,不少港商的投資化為烏有。到底 港商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馳騁內地二十二年的新創建執行董事張展翔提供珍貴的實戰經驗,簡單以法、理、情三字,就道盡兩地商戰的玄機。

記者 和張展翔素未謀面,卻有共同的回憶——廣州。2002年,記者畢業後北上廣州的報社工作,坐香港直通大巴經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入城,見城市雖破舊高架橋的設 計卻很妙,沒想到這個基建項目是張展翔一手負責的。他比記者早十一年闖羊城,那個項目是新創建在內地第一個試點,用他的話說:「不成功便成仁!」

這 次訪問目的是給中小企一些進軍大陸的錦囊,我們先談港商損手的原因,兩地營商環境的分別,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之後再談他的威水史。「我覺得很多失敗經歷 都發生在中小企身上,大企業通常比較少。因為大企業花很多人力物力先把法律搞清楚,就算輸也輸得起,中小企卻可能喊咁口。中小企一來經驗有限,又不想花錢 拿權威的法律意見,以為問問這個、問問那個便行,於是貿貿然就闖了進去。」張展翔也有自己的難處,那就是既要謹慎行事,又不能太保守,往往陷於兩難。

法理情與情理法之別

中 小企面對兩大問題:第一是審批。「審批在中國是五花八門的,今天某人告訴你是這樣審批,或你覺得拿到十個、八個單位的審批足以通過,最後可能需要十二個, 你可能在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後被秋後算賬。結果不但可能血本無歸,還可能負上刑事或民事的法律責任,這些是最悲慘的。」

「國內官員和 單位負責人的任期相對較短,我遇過一個省長可以一年換四五個,下面的官員更如車輪轉,你說三年一屆、四年一屆,不知何時就突然換人了。中小企去談時就面臨 持續性問題,本來談得好好的,最終可能要從頭再來!結果你走也不是,不走就繼續投入資金,使中小企業進退兩難。」

張展翔慶幸自己背後有新世 界這個品牌支持,「使我可以狐假虎威,哈哈。但中小企沒有背景,你說話人家可能根本不理你,連見你也不見。我打着新世界的品牌,對方還會給些薄面,聽我把 話說完,言之成理的話又能表現出誠意,就可能接納我的建議,就有成功的希望。就算與對方談不來,我也可以繞個圈跟他背後、更高級的人談」。

中 小企進軍大陸前應該做足準備功夫,張展翔的建議是,「別以為認識當地幾個人就進去,香港政府有香港貿易發展局,裏面有中國基建委員會、中國貿易委員會等可 提供意見。他們還應去權威的網站了解當地經濟、財政實力、行業情況等。在了解法規、審批程序後,再作一些敏感性分析,並預留一些不可預見的預算,就有機會 捱出新天地。」

至於中港兩地的分別,張展翔歸納出精僻的見解,「中港都重視法律、人情和道理,但次序和比重是完全不同的。香港先重法律,我 們的商家得到法律保障卻不會用到盡,看完法律還要看是否合理?有沒有人情味,從而增強受眾的認受性,做得持久,便不會被媒體攻擊,所以香港是講法理情 的。

「國內呢?講情理法。首先說情,有沒有親戚關係?朋友?舊上司?沒有就別說。有呢?就可以跟你講理,你這樣做符合道理嗎?有理固然 好,沒理就幫你堆砌道理,無理講到有理。有情有理才論到講法,法很重要,合法最好,皆大歡喜;不合法也行,幫你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打擦邊球。實在不行,一小 部分人鋌而走險一起違法,最近抓那麼多人,就是因為官員違法也幫你做,盡快賺到錢就走人,走得快好世界,走不掉就坐牢。」

長線投資與短期利益

此 外,香港大中企業大都有家族背景,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能代代傳承下去,比較看長期利益。內地的企業、部分官員卻看短期利益。「不少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拚命 開空頭支票,希望官運亨通,留下來的問題讓下一位官員處理,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分別令中港鴻溝變大,漸漸很多人都嚮往香港做生意的模式。」記者想起一些報 道連國內幼兒園的小孩都希望將來當貪官,可見兩地文化之差異。

說起北環高速公路,張展翔形容整個洽商過程很艱苦,卻讓自己變成十項全能。他 是會計和財務出身,普通話不好,口才也一般,「當時國內的負責人是上海人,他說:『你還是說回廣東話吧!』我說你是上海人啊?他說:『是,但聽你的廣東話 比國語好多啦。』」當時問題一大堆,如何徵地拆遷,將來如何營運?收多少路費?當時國內還沒有與外資合作搞基建的經驗,張展翔得一切從零開始。

「當時一半時間在國內跑不同部門,搞審批當說客,一半時間在香港滙報,搞美元銀團融資。由於正值八九民運後,很多人不敢去國內,當時找到中國銀行牽頭,但連國家銀行也不敢出全數,要找日本等銀行合作,加起來湊夠9750萬美金。」

審 批部門批文不敢太鬆,怕被人說受賄,銀行沒批文就不肯借錢,就那樣中港兩地跑,他形容當時得個跑字。萬事俱備不代表水到渠成,因與中方機構合作不易,常吵 至面紅耳赤,最大爭執是引入電子系統。「中方說自己人很忠誠,實在不行多派幾個人監視,加起來成本也沒電子系統貴,我們卻堅持要電子監控。最後對方拋下一 句:『你們香港人就是不信我們國內人!』這帽子一扣,我堅持就代表不信內地人,但又要堅持原則,當時最考我EQ。」

與內地人打交道,必須軟 硬兼施,如何企硬立場和原則,但又不能弄得不歡而散,以後沒了合作的機會。結果費盡唇舌,電子化收費系統、監測系統、通訊等統統投入使用,1993年通車 後引來全國媒體的報道,「當時號稱全國第一條電子化收費的道路,其他省市領導來到控制室參觀,都說董事長英明,當時我看到他笑容滿面,多開心!」

行政指令與全輸局面

然 而,成功如張展翔,也有一些至今還頭痕的事情,那就是行政指令。「領導拍拍腦袋推出新措施,下面的人又不提供客觀分析,結果這些長官意志變成命令,往往變 成領導獨贏,社會、業界全輸的局面。」張展翔形容這些讓他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慨。記者馬上想起去年9月重大節日免費使用高速公路的行政指令。

張 展翔說起此事感到十分無奈,「我聽到也搲頭。為何免費?我的路不用錢起的嗎?誰腦袋一拍就在全省、全國推行?之前也不設試點,對我們業界也是零諮詢。這是 中國來的啊?是法制一路逐漸健全、吸引外商的地方啊,為何突然如此呢?有國內的公路營運公司不敢出聲,國內合作夥伴當然也不說反對,只有我們這些公司出 聲,但太少,於是形成沒有反對聲音的情況。」

幸好,內地傳媒和經濟學者還是有良心的,比如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形容「長假高速免費是最愚蠢 的政策,應漲價50%」,他提到幾個大問題,批評國家在此事不尊重以往按正式程序審批的合約,也不符合用者自負的經濟原則。「結果大家都塞在高速公路上, 大小二便都在馬路上。於是人們希望既要免費,也要確保暢通,這簡直是烏托邦。」

《中國產經新聞》執行總編朱冰曉則批評說:「收費公路新規本 應兼顧多方利益,牽涉到道路使用者、銀行、投資者各方利益,一方面要肯定假日免費通行政策,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金融秩序和投資者利益。」這樣的批評算是很溫 和的。這樣以長官意志扭曲市場秩序的做法實在不該出現,如今政策出來了又不能隨便收回,因為那意味着決策者的粗疏,社會各界也只好聽天由命了。

當 年在廣州,記者常與司機談當地的塞車原因,明明高架橋設計那麽好還塞車?對方會說:「高架橋好有什麽用?一回到路面還是亂糟糟,行車路線安排失當,汽車在 路上自由行……」誠然,港商、外商能幫助內地建立世界一流的硬件,但軟件方面卻要靠他們自己完善,不然再好的建設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說到底,關鍵還是 張展翔提到的情理法三字,內地社會何時把情理法的順序變成香港的法理情,才能真正談得上與國際接軌。

walterng@hkej.com

撰文︰吳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