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扣除補貼,內地企業還能賺錢嗎?

2013年5月1日


問題眾多仍能賺錢

按 照國統局發言人的解釋,企業3月份較1至2月少賺,主要受電力、石油加工、汽車製造等九個行業利潤增長放緩或盈利跌幅擴大所累。然而,細看個別行業的表 現,電力業3月利潤按年增長90%,與1至2月高達1.5倍的增速比較相形見絀,惟按年多賺近倍,總不能算很差吧?這也許是煤價自去年中開始回落,促使煤 電倒掛現象有所改善有以致之。然而,從首季整體數字可見,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9個利潤按年錄得增長,9個利潤下跌,兩個扭虧為盈,只有一個行業錄得 虧損。換句話說,內地各行各業仍是賺的多賠的少,跟社科院在首季企業利潤統計發表後提及的「內地有效需求存在不確定性、供應方面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緩慢、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實體經濟中企業活力偏弱……」似乎不太相符。

假設社科院表述的問題確實存在,從內地企業的利潤數字來看,那無異於說諸般 負面因素加在一起,仍阻不了內地企業獲利。何以中國企業有此能耐?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一篇以〈悖優勢〉(Perverse Advantage)為題的評論,也許可以提供部分答案。該文非但值得買了國企股的投資者一讀,民企投資者同樣不容錯過。

企業盈利來自補貼

中 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和橫掃全球的出口大國,靠的是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力、遭人為地壓低的滙率,還是另有原因?《經人》引述由西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厄 沙.赫利(Usha Haley)與紐赫文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ven)教授喬治.赫利(George Haley)合著的新書《對中國工業的補貼》(Subsidies to Chinese Industry),從中一窺「世界工廠」獨步天下的「秘方」。顧題思義,二位學者把中國製造業成功之道,歸因於政府形形色色的補貼,包括似有若無的資金 成本和唾手可得的廉價原材料供應。

對港人來說,書中提及的國營企業流弊並不新鮮,諸如國企老總不以賺錢及維護股東利益作首要考慮,為完成 「政治任務」比如海外併購,置成本效益於不顧,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然而,二位學者以國企產品的最終用者價格(end-user prices)跟市場基準價格間的差距作起步點,透過對大量政策文件、非政府組織和國企本身提供的資訊,追本溯源找出價格差距的底因,並把不同行業享有的 補貼「量化」。

對投資者來說,一旦掌握到政府對國企補貼的具體估算,下一步只要找來相關企業的年報,仔細核對比較,國企在沒有補貼撐持下是否仍能獲利,應該心中有數。

舉 例說,根據二人的「保守」推算,內地汽車零件業在2001至2011年間,透過廉價玻璃、鋼材和科技支援等不同形式,獲政府補貼總額高達280億美 元;2020年前,該行業估計還將獲得109億美元的額外補貼。另一個例子是,造紙行業在2002至2009年間獲政府補貼330億美元。此外,所有國企 皆從能源補貼中得益……。

「阿爺」撐腰胡亂擴產

《對中國工業的補貼》一書針對的是國企,但《經人》還引用了研 究機構Fathom China一份剛發表的報告,發現許多本港投資者非常熟悉的大型民企,諸如吉利汽車(175)、雨潤食品(1068)、恒安國際(1044)、中國燃氣 (384)等,從政府補貼中嘗到的好處,跟國企相比不遑多讓。Fathom對內地50家大型民企進行調研,發現多達45家得到政府不同形式的補貼【表】。

按該機構的估算,高踞榜首的吉利汽車一旦失去相關補貼,2011年純利將萎縮一半以上!
官方援助不會在一夜間消失,意味國企和大型民企的真實盈利能力,將繼續「隱藏」於賬目之中;另一邊廂,具創意活力的小型民企卻受到「歧視」,與只有大企業方能享受到的優惠沾不上邊,資金鏈一斷,連存活亦成問題,遑論大展鴻圖。

大 企業有「阿爺」撐腰,胡亂投資盲目擴產,早非今日始。以內地鋼鐵業約二億噸的剩餘產能為例,整個日本同業的總產能加在一起,尚有所不如。社科院對內地工業 形勢的「診斷」,諸如投資收益率下降、供應方面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緩慢、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以致實體經濟中企業活力偏弱,可謂一語中的。然而,造成這個結 果的源頭在哪裏?內地的研究員也許應從《對中國工業的補貼》一書中取取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