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李克強說飢餓 開路條去討飯

2014年3月20日

歷史是抹不掉的「存在」。在時間消逝中形成的歷史隧道,有印刻在眾人腦海裏的記憶。英國史學家哈多克(B. A. Haddock)在《歷史思想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Thought)說,歷史與其他形式的知識不同:「它不是抽象的概括,在頭腦的官能中,它相當於記憶。」這是有別於「相當於想象或理智官能」的詩歌或哲學之處。

中共十八大後,有政治要人稱不要「有歷史虛無主義」,不要懷疑或否定毛澤東的「偉大歷史功績」。在重樹毛澤東「高大形象」的宣傳攻勢中,極左派和極毛派又頌揚毛時代「沒有飢餓和貪污」;更有人稱,「大飢荒」和「餓死3000萬人」是敵對勢力的編造。

尊 重歷史事實者,挺身而出說出真相。在3月人大年會期間,李克強提到文革時「吃不飽肚子」。王岐山也講過「吃不飽」的往事;田紀雲的回憶錄,更提到大飢荒: 「到處鬧浮腫,餓死人,非正常死亡人口達數千萬。」這三位,是現任或退任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並非什麼「敵對勢力」。

集體記憶中 難忘吃不飽

大 躍進(1958-1960)、人民公社(1958-1984)和文革(1966-1976)的浩劫,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吃不飽」的日子,超過3000 萬人餓死(絕大多數是農村居民)的大飢荒(1958-1962),早已是眾人的「集體記憶」。一句「歷史虛無主義」、一串頌詞(毛時代沒有飢餓),豈能洗 掉「集體記憶」?這就是近期許多人站出來講飢餓往事的原因。

在人大年會的「313記者會」,李克強總理拉開記憶帷幕,說:「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農村作村幹部,那時候起早貪黑,……到頭來就是吃不飽肚子。」

這是年會期間第二次說飢餓。在記者會前,他參加分組討論說過飢餓和逃春荒:「想起自己當生產隊的『頭兒』的時候,因為大隊裏嚴重缺糧,……不得不拿着公章給婦女和兒童開了『逃春荒』的證明。」(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3_12_213033.shtml

李克強生於1955年,文革爆發時11歲,只念到小學五年級。在「停課鬧革命」的毛時代無書可讀,1974年19歲時到安徽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當農民。1976年,調往大廟大隊當中共黨支部書記(相當於現在的村支書),直到1978年入北大法律系讀書,才離開農村。

每一個細胞 都呼喚食物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毛時代的農民生活貧困。大躍進期間,安徽「左王」曾希聖亂吹「豐產衞星」,又高額徵糧,導致500萬人餓死(據原安徽省委高幹張愷帆的回憶錄)。
文革期間,各地仍時有飢荒,吃不飽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李克強說的「逃春荒」,是指在春季糧荒時到外縣、外省(飢荒較輕之地如浙江、江西的一些縣市)討飯,討飯者要有「路條」(逃春荒證明)。

他 沒有敍述飢餓的實際景象。官方新華社較早前發表〈飢餓:中國人不能忘卻的記憶〉一文,稱大飢荒給年長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它提到鳳陽的實況:「安 徽省鳳陽縣小崗村61歲的村民嚴宏昌,回憶起1959年至1961年的飢荒時說:那三年,我們村裏餓死很多人。家裏人到處挖野菜,煮出來的野菜稀飯,先給 老人、孩子吃,剩下的給幹活的男人吃,主婦摸摸鍋裏,沒有了就不吃。……出現婦女餓昏、餓死的事情。」

一篇記述王岐山的文章,提到他在陝西延安馮莊公社當農民的往事,稱他「對這段艱苦生活仍記憶深刻」。說他跟東北的同學見面時很想哭:「他們幹活累了至少還吃得飽啊。我這是累了還吃不飽。」

在人大年會期間,北京官方「中國經濟網」等,選刊田紀雲的回憶錄,提及數千萬人餓死是人禍。田氏曾任中共政治局委員、副總理。

他說,人禍就是瞎指揮、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主義、左傾機會主義。(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40305/18375853_3.html

在這三位之前,溫家寶於2011年的「網談」中,就提到六十年代讀大學時「吃不飽」。
連毛澤東的文集,都提到「吃不飽」和官員貪污,怎麼可說毛時代「沒有飢餓貪污」?本欄2013年12月12日文〈白紙黑字記錄 毛時代貪官多〉對此有論述

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131212.htm)。

香港年輕人未識飢餓滋味。名作家張賢亮的感受是:「那個時候我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喚食物,已經達到了人最低的生存標準,人活得就像野獸一樣。」

包公解飢餓 應以史為鑑

上述講真話者,都有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有的主持或參與三農工作(如溫和田),是大飢荒歷史的見證人,是主張深化改革的開明派。

他 們說飢餓,是為改革寫一個「註腳」:「改革,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吃不飽問題,不改革沒有出路。」1978年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從包產到戶和恢復自留地 開始,由「餓鄉」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冒險嘗試,「自力救濟」想辦法「救肚子」。後來各地推廣包產到戶,絕大多數農村擺脫了飢餓,此即所謂「一包就靈,包公解 飢餓」;被稱為「邁向共產主義天堂」的人民公社,於1984年解體。

歷史並不只是留下記憶。更有思考價值的,是歷史經驗、人禍教訓,與社會 現實之間存在的思維空間。《戰國策.趙策一》謂:「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漢初思想家賈誼(前201-前169)寫〈過秦論〉,引述此句並「伸延解 讀」:「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察盛衰之理。」這是後人應深思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