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港人負面看待自由行的主因

2014年3月11日

掌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突然要求國務院港澳辦調查本港接待旅客的能力,以至網民在旺角發起針對自由行的遊 行;可見即使政府早前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字裏行間如何強調只要改善配套設施(如硬件的酒店供應和交通網絡),香港的接待旅客能力仍 能提升的論述,並沒有得到市民的認同,自由行的爭議彷彿從沒有離開鎂光燈下。

社會有聲音指出,以購物為主的旅客對港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為 紓緩自由行的影響,減低自由行對個別地區的壓力,有意見認為政府可考慮直接在邊境地區開設大型購物城,方便即日來回不過夜的旅客購物,分流不同旅客(觀光 客和購物客),從而達到減低對市民的影響,同時又可滿足旅客需求的「雙贏局面」。

要評估邊境購物城是否可行,我們可以參考《香港承受及接待 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中對自由行旅客的背景、尤其是當中對「一簽多行」旅客的分析。自「一簽多行」推行以來,「一簽多行」旅客佔個人遊旅客的比率由2009 年近20%上升至2013年上半年的44%。當中值得留意的是,絕大部分「一簽多行」旅客都是選擇入境香港而不過夜,自措施實施以來,比率一直超過 80%,2012年以來更已超過90%。

由此可見,如果近半自由行旅客屬「一簽多行」旅客,而「一簽多行」的附帶結果是「旅遊消費」逐步變為「日常消費」,那麼,「一簽多行」下愈來愈多入境不過夜旅客所衍生的問題,正是香港能否有足夠資源滿足「日常消費」的條件。

表 面上,邊境購物城是解決「日常消費」的方法,可把購買日用品的旅客集中一處,減少對其他地區的壓力。不過,筆者認為問題核心不是來港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如何 影響香港市民,而是直到今天,港人還沒有足夠心理準備接受香港市場已逐漸成為全國性市場或是珠三角市場時,對「一小時生活圈」的夢魘、對「服務香港人為主 的市場VS大區域的消費市場」之間的落差,這種市場改變才是衝擊香港市民生活,因而對自由行存有負面觀感的主因。

正因市民對自由行的理解,非香港作為區域性市場角色的理解,所以即使政府強調區域性市場、區域融合的字眼,呼籲香港市民「包容一點」、重申自由行對經濟貢獻良多,政府的整合角度、經濟視角,其實與市民感受毫無關連,市民亦懶得與政府在此討價還價。

這 種落差,代表市民着重的是自由行旅客如何高度集中出沒熱門購物區、他們的存在如果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們對服務香港人為主的市場帶來的長遠影響。更進一 步來說,即使這種落差消失,港人接受香港不再是單一服務市場,而是全國性市場、大區域消費市場,在現時中港矛盾湧現、對自由行存有負面觀感的情況下,香港 市民對此會主動擁抱,視為經濟機遇,還是對此存有不安感覺,害怕香港原有的獨特性逐步消失,這已足夠整個社會作長期討論,這亦是難以討論的東西。

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