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碼頭工潮這件事

2013年4月16日

一篇以「碼頭風雲牽動港人心」為標題的報道指出:「繫繩員梁先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在碼頭幹足24小時薪酬得1300元,價錢太低了,不如當洗碗工。」同一篇報道又指出:「薪酬雖然長期無改善,但始終是辛苦學來的技術,不易轉工。」【註1】

讀 多少篇碼頭工人的辛酸感性報道,都不能令讀者明白基層工資停滯不前的根本經濟原因。痛罵無良僱主賺到盡的政客,可否向工人解釋一下為什麼全球的無良僱主只 在以往大發慈悲?又請問今天高叫反霸權、撐工人的各方人士,為什麼香港「碼頭霸權」只在雄霸了貨櫃業多年後的今天才發難?昨天我在「碼頭風雲這齣戲」一文 中,提出了過去數十年在機械自動化及全球化等環球大趨勢的帶動下,工資差距在不少發達國家不斷擴大。

看多少次馬龍白蘭度在《碼頭風雲》這齣 戲的精采演出,亦不能讓觀眾了解碼頭工潮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聰明的《信報》讀者要提的問題是:為什麼今次的勞資糾紛會導致歷時逾半個月工潮的「雙輸」局 面?如果當碼頭繫繩員真的不如當洗碗工,為什麼不乾脆去當洗碗工而要選擇罷工?早知轉工不易,「碼頭霸權」當初又是怎樣威迫利誘工人入行?

碼頭霸權剝削誰?

先嘗試回答第二個問題。今次碼頭工潮的罷工工人中,有相對是低技術工種的理貨員和裝卸工人。低技術工人工資沒有增長是世界性現象,跟僱主無良與否無關;但最基層的低技術工人可以做的工種多的是,當「碼頭霸權」要跟洗碗工的老闆競爭,即時霸氣盡失。

假如「碼頭霸權」有經濟學所謂的買方壟斷(monopsony),霸權有條件剝削的是,一些有經驗但一轉工便薪金暴跌的工人,碼頭的吊機手因此有可能成為被剝削的對象;但有經驗的吊機手在未有經驗時入行,怎會不預期一天將可能被剝削?

「碼 頭霸權」要沒有經驗的吊機手入行,必須跟其他各行各業的老闆競爭,讓新人認為入行有「錢途」。年初加盟科技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皮薩里季斯 (Christopher Pissarides)便曾指出,當有經驗的人才為霸權帶來更大利潤時,霸權反而會想盡辦法保證不去剝削有經驗的工人,在吸引生力軍入行之餘又不致人才流 失【註2】。

我不排除現實世界可能有不顧聲譽的老闆,但除非他們認為吸引新人入行並不重要,長遠來說,聲名狼藉便請不到得力員工,最終自己 受害。我不肯定碼頭霸權是否預期吊機將電腦化,因此不顧聲譽來剝削有經驗的吊機手;如果歐洲的一些半自動化碼頭預視了香港碼頭的將來,搞罷工、迫加薪只會 加速碼頭機械自動化的步伐。

為何要罷工?

既然剝削工人一般對老闆「冇着數」,為什麼今次的勞資糾紛會導致「雙 輸」的碼頭工潮?答案要追溯到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John Hicks)1932年提出的「希克斯悖論」。罷工是經濟難題,如果罷工和勞資談判的結果可以預測,勞資雙方大可提早達成協議,避免罷工對大家造成的經濟 損失。

受到希克斯的啟發,當代解釋罷工的經濟理論,是基於工人對公司利潤的資訊不足。工人懷疑老闆賺大錢,於是透過表面上害人害己的按章工 作、甚至罷工行動,來試探老闆有否加人工的本錢。罷工理論上有多個重要含意:罷工不是因為工人清楚知道老闆賺大錢;相反,工人對公司的利潤愈清楚,出現罷 工的機會就愈低;當罷工對公司造成的損害愈大,罷工時工人得到的援助又愈多,工人罷工的機會就愈高。

我不清楚貨櫃碼頭公司的利潤是否比以前 難預測,但貨櫃業跟製造業不同,公司沒有貨存來減低罷工引致的損失,所以罷工情況在貨櫃碼頭和航空公司等大型運輸服務業較普遍。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在 仇商仇富的社會風氣下,罷工工人較易獲得市民的精神及物質支持。《碼頭風雲》這齣戲在香港可以演下去,亦有賴政客和傳媒的推波助瀾。

如果最終碼頭工人加薪不多,工人可能得不償失;要是工人獲得大幅加薪,碼頭又可能加快機械自動化的步伐。這樣的碼頭工潮究竟為工人帶來了怎樣的抗爭勝利?


註1:www.bbc.co.uk/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3/04/130409_hk_review_port_strike.shtml

註 2:Ioannides, Yannis M. and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Monopsony and the Lifetime Relation between Wages an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1), Part 1, Jan., 1985: 91-100.

碼頭工潮的經濟分析.二之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