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綜援磁石效應

2013年12月27日

終審法院裁定,新移民居港一年即有資格申請綜援,隨即再次挑起港人對內地人的仇恨。無論法院或學者都說涉及的資金才不過是 幾億元,但這無法令港人平靜下來。這幾億元是按過去數據推算出來,而香港人更擔心的是庫房中門大開,形成的福利磁石(welfare magnet)效應──內地靠綜援搵食的新移民大量湧港,造成沉重財政負擔。

福利磁石效應是指某城的福利若太過慷慨,難免會吸引鄰近地區的福利移民(welfare migration)。

這情況在八十年代的美國出現,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的福利金較鄰近的伊利諾州(Illinois)慷慨,因而吸引到大量福利移民,並成為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他因素

1985 年,以當地一個三人家庭為例,威斯康辛州的每月福利金(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program,AFDC)是533美元,而伊利諾州只有342美元,前者較後者福利金高約200美元(56%)。兩地距離不遠,由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遷往 威斯康辛州的密爾沃基(Milwaukee),只是90哩(miles),因此不少芝加哥居民遷移到密爾沃基居住。有人走法律罅,「技術性地」在威斯康辛 州「居住」,實質是領取福利金後回芝加哥老家過日子。

又例如台灣,當地學者李翠萍在著作《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提出類似現象。她指台灣各地方政府有不同福利政策,例如台北市一度只有它派發「身心障礙者津貼」,令不少外縣市的身心障礙者遷入台北市,令這類人士的數字不正常地增加。

吃 福利金過活的新移民,會否因鄰近地區有較好福利而搬遷?長久以來引起學界、政界、人權界不少討論。占飛的感覺是,經濟學者通常認同福利磁石效應的存在,至 於社會學者就常常持相反意見。其中一個反對意見是,畢竟一個人離開原居地,要面對很多未知數,而且移居費用昂貴。此外,福利較好的地區,生活水平也較高, 因此實際生活未必得到改善。

再談威斯康辛州個案,移民潮令該地政府非常煩惱,競選州長的政客一度大打旗號做福利改革。當時有調查指出,不單 福利金令芝加哥人決定移居到威斯康辛州(福利金的因素只佔29%),還有其他更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罪案率低(64%)、更好的學校(60%)、已有家人 在該州居住(46%)、工作機會(44%)。

回顧香港,國內雖然有廉租房(相等於香港的公屋)、失業救濟金等制度,但在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下,福利制度無法運行完善——最近閱報指原來內地醫生在醫院收紅包是常識,這種錢大於命的想法,真令人感到無可奈何。

那麼,香港的吸引力對內地人是否大增?這是顯而易見的。議員葉劉淑儀指出,回歸後至2001年莊豐源案判決前的43個月,申請來港的「雙非」個案只有1991宗,但到2003年至2012年間,就增至20萬名「雙非嬰」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福利改革

不 同國家正在收緊新移民的福利政策,如英國。英國來自歐盟成員國的移民人口,失業率高達73%。這個龐大的數字,令選民的排外心態日益嚴重。首相卡梅倫 (David Cameron)遂今年宣布作出福利改革,包括失業救濟金由即時可申請,改為三個月後才可申請,六個月後除非有實際工作機會(a genuine chance of a job),否則會停止發放失業救濟金。

至於香港,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看官員口吻,未必打算以行政措施去解決問題,反而開始計數要花多少錢。香港人怎能不抗拒?不是今天的幾個億,而是會否引發未來的幾十個億?福利是未能想像的壓力,奶粉、醫療早已到處引爆。

然 而,隨着香港市民學歷提升,很多厭惡性工作都沒有人肯做。最近占飛家中爆水喉,請師傅上來更換新水喉,前後不過5分鐘,已索價350元,也不用說洗碗已月 入萬多元了。香港搵食不難,問題是人肯不肯去搵食。香港需要廉價勞工,內地新移民是勞力補給者。如何令綜援由資源的消耗,轉變為經濟動力,要考港府的智 慧。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