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為推行「國民教育」進一言

2012年8月22日

近日來,「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一個由政府教育部門主持設立,向學生提供認識自己國家、培養 下一代健康成長的人格和愛國情懷的課程,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具足正當性,為什麼會被巿民懷疑,被指為「洗腦」,而被要求撤回呢?當政府認為事在必行的時 候,雙方矛盾激化,在部分傳媒推波助瀾之下,家長、學生、教師、巿民發起遊行,人數據說有九萬之眾。

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回歸十五年, 管治水平不斷下沉,民心浮蕩,不斷爭拗,已經浪費了許多時光。如今新政府上場,陣腳未定,班子拉雜成軍,已經陷於捱打局面。傳媒不斷揭發新班子成員的誠 信、操守、過去行為不正的記錄,煽動民憤。政府未施政,已有官員中箭落馬,稍一不慎,即成為靶子。處處受制,處處火起,「國民教育」只是其中一個火頭。不 過這一個火頭非同小可,絕對不能讓它蔓延,強力推行,只有兩敗俱傷。香港人心的分裂,將升上水面,成為第二個台灣。

領袖承諾 必須遵守

為 什麼?因為「國民教育」若以中國現狀為藍本,勢必使香港人疑慮︰一來這已經違反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承諾。當時鄧小評說︰「我們不要求他們(指香港人)都 贊成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一個國家,兩種發展〉)。鄧小平同 時也答應香港五十年不變。這些雖然是權宜之計,但宣之於國家領袖之口,就有必要遵守。

二來中國開放三十年,雖然在經濟上取得成績,那是因為 機遇,利用了中國的廉價成本,中國並非真有領袖群倫的能力。至少在技術上我們尚不如西方,也未有設計出真正一流的產品,中國品牌尚未取得全球消費者的信 心,反而是假貨充斥、巧取豪奪;更不要說深化改革,延伸到教育、政治、文化方面了。

這樣的一個過渡階段,稍具憂患意識的,都不值得沾沾自 喜,反而要更清醒,要努力完成改革大業。胡錦濤、溫家寶不是屢屢這樣呼喚嗎?可惜有些人給假象沖昏頭腦,把中國這些短暫的成功捧為「中國模式」。其實中國 哪有模式?鄧小平提出︰要「摸着石頭過河」,他很務實,隨時調整,哪有一套既定的模式?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一定進向社會主義,從社會主義一定進向共產主 義,那就是模式。

不幸,特區政府資助出版的《教學手冊》,竟然就是以當前的「國情」來代替「國民教育」,似乎要學生認識和認同這一套東西,香港人當然反感。

為什麼?因為這一個模式尚未獲得正面評價,缺乏理論、缺乏証據、缺乏獨立的學術機關的評估,相信中國政府也不以為然。人要謙虛,人要有自知之明,否則會把好事變為壞事。
談到愛國,香港人的愛國已經寫在歷史。一百多年前,香港人已經支持孫中山革命,出錢出力,無怨無悔。為什麼?就是要洗刷國恥。革命不成,香港更利用其特有的身份為革命者、亡命知識分子、戰敗軍人、逃難的商賈療傷,香港成為安全之地。

組織討論 更能收效

香港人從未忘記他們的祖國和生活在祖國的親人。新中國建立後,每次運動、每次自然災害、地震水淹,香港人都大力捐輸,甚至投身在最前線,血緣、地緣、歷史、文化、感情,香港人和中國人根本分不開。中國是香港的根,香港人不必教,早就愛國。

問 題是,愛國不等同愛當前不合理的國情。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已經教我們「以道事君」(《論語》〈先進〉),又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愛國不 是由當權者來定義的,應訴諸民心,而民心則看施政者是否端正?是否言行一致?是否能任用賢能?所謂「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 政〉)正言、正名、正直、正義,端在「正」字。

今天的國情,正是有太多不正,如何令人服?由此可知,愛國應看更深的涵義。

所 以真正的國民教育,當以培養健康的下一代,有承擔力的下一代為主,而不是簡單的認同現實。但下一代為什麼願意承擔?這就要開發他們的性情,讓他們知道前人 所行的路非常不容易,無數人犧牲、付出,我們身為子孫,便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需要好好學習、成長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是非判斷的能力、有勇敢面 對困難的能力、有正直的人格,這樣才可以承擔大任,絕不可以人云亦云,唯唯諾諾。自己都不能獨立,不能有主意,國家還能獨立嗎?

鑑於國民教育茲事重大,巿民未有共識,我認為不妨組織討論,邀請專家、學者、教師、家長,與政府官員進行對話,看「國民教育」該教什麼?從何着手?還有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不一定要將之視為一考試科目,也許更能收效。

香港在變,中國也在改革,給予對方一些空間,勝過劍拔弩張,各不相讓。

作者為當代思想家、教育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