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梁振英最想見到的結果



2013年2月14日

龍年心戰大事,誰也想不到會以梁振英出律師信予《信報》為壓軸篇。
事件主角之一的練乙錚教授認為梁振英對他的文章有如此強烈反應,可能只是一時衝動。其實,更大可能是特首的一意孤行。

林鄭月娥署理特首代表整個特區政府時,與特首就此事劃清界線,強調梁振英是以個人身份處理《信報》文章事件。換言之,這次是特首的一次「隻揪」,政府內外都不會插手,無人會捲入事件之中。

梁振英除了與自己聘用的律師談論出信事宜(用的仍應是辦公時間),可能再找不到任何人為他出謀獻計,因為任何熟悉輿論心戰的人,都不會贊同(遑論建議)他向《信報》發律師信。

唯一例外可能是梁太唐青儀。她曾是律師,對梁氏的性格為人比誰都清楚,若是投其所好,大力鼓勵支持夫君作獅子吼並不出奇。

政府內部產生「寒蟬效應」

梁氏「辣招」一出,建制派除了立會議員鍾樹根予以聲援及《文匯報》立即狠批練乙錚外,再也找不到幾個願意力撐特首的盟友,由此可見梁振英的「一士諤諤」。

今天特首辦及特區政府的心戰室已逐步走向自我孤立,特首的個人問題已再不用提,就連政府「成熟一件推一件」的新政策及措施,公布時會否獲得公眾甚至只是建制派的支持,如今也沒有人敢講會有多大把握。

歷 任特首向來只視傳媒為互相利用的工具,梁氏更沒有幾位真正深交及可以討教的好友,因此這次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韙,他也不怕亦不會得失多少傳媒友好。但其他一 向與傳媒關係良好的問責高官,對特首這次的「出軌」行為大惑不解之餘,更覺難以向那些傳媒友好作公開或私下表態,惟有希望事件能盡快「止蝕」終止或不了了 之。

今年是中英談判開始的三十周年,有局長已約好當年曾與自己在北京一起採訪並肩作戰的友好記者「舊地重遊」;另一方面,亦有局長仍然定時 與批判政府最烈的傳媒人私下飯敍聆聽他們的意見,但如今特首的律師信一出,恐怕這些真心向傳媒伸出友誼之手的高官將會步步為營自動收斂,以免把特首給比下 去。

梁振英的律師信,不論是只對事(涉黑指控)又或是只對人(練乙錚),「寒蟬效應」首先會在政府內部產生,沒有人再敢建立自己的傳媒友好 網絡,因為網絡內的友好隨時會變成特首的敵人,又或是捲入與特首有關的爭議,如果梁振英知道任何下屬與這些傳媒死敵相熟,他可會對這下屬也立即另眼相看?

眼看老闆與傳媒的關係將不可能回復舊觀(遑論改善),下屬的應對之策只會是「新人不識、舊人不說」。

新 人若無能力、無暇建立傳媒人脈,大可以「不識」作為心戰免死金牌,把責任推至專責部門主管或下屬;至於舊人一則可能已升級至自己不能勝任的地步,二是可能 臨近(或選擇)退休寧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抱着河水不犯井水的心態,自己不許別人逾越,總之權責一旦界定便不輕易更改;而由於心戰往往需要跨部門合 作,所以最後隨時可以變成「一事無成」(談不成)。

「梁粉」不敢挺身支持

「一意」、「孤行」其實是兩個階段和 層次:「一意」是決策人凡事只由一個觀點或角度出發考慮,對其他不同意見根本聽不進耳;「孤行」是沒有人同行及相助,有時這是非不得已(例如《信報》文章 事件),但亦有時是當事人的自行選擇(以免連累他人),遇到這種心戰格局,當事人一般多以守為攻,又或是示人以弱,甚少像梁振英這次高調出擊,令旁觀者看 得瞠目結舌。

余若薇發起的「歡迎特首告我誹謗運動」,本是令梁振英進退維谷的撒手鐧,因為梁氏在事件中愈高調,愈刺激公眾與傳媒,加入余若 薇行列的人必愈多,亦令梁氏的官司更不可能半途而廢(因為特首一言既出);不少博客及面書群組成員紛紛轉載練乙錚的鴻文,藉此挑戰特首對《信報》的「下馬 威」,練總的文章一時之間紅遍網絡,願意捍衞他的粉絲人數增幅數以十倍計,這個意外結果,梁振英一定始料不及。

建制派甚至是「梁粉」這次不敢挺身而出支持特首,除了因為於理不合,以及不欲因而失分失選票之外,覷準不支持梁振英更可以得分甚至洗底,才是他們敢於提出異議的真正原因。
由 謝偉俊、葉劉淑儀到田北俊、田北辰兄弟,他們的「仗義執言」,不單為傳媒廣泛報道,網民對他們的言論和立場也有極好的評價,由相關的專業界別到廣大市民, 輿論一面倒之勢經已迅速形成(與反國教事件同出一轍),若不及早「止蝕」,恐怕梁振英的民望將兵敗如山倒,而且下台的姿態可能比撤回國教更令自己難堪。

與傳媒關係趨惡劣

為 什麼梁氏不選擇公開反駁練乙錚?答案明顯不過。梁氏已不想再經歷另一次西九的傳媒及立會聆訊,他知道自己講多錯多,就算自覺有理,在傳媒眼中也全部會被標 籤為語言「偽術」,因此每次出手(忍無可忍)寧願由第三者(律師)代行;況且自己更可以「已進入司法程序」為理由拒絕回應任何查詢。這種伎倆本可令自己立 於不敗之地,意想不到卻惹起公憤,雖則可借《信報》向讀者道歉迅速了事,但公眾評價亦已立即成勢成形,北京中央看在眼裏,對梁氏的公關心戰能力當不應再寄 以厚望。

如今釜底抽薪之計,一是收購傳媒、二是收買人心、三是收緊執法。收購傳媒由DBC開始,收買人心是推出更多利民措施,三是對搞事分子不再姑息。三招「天收、人收、財收」方法,目的同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

如 今梁振英與傳媒的關係因《信報》文章事件已達致空前惡劣地步,收購更多傳媒將之變成中立或支持政府,是取回心戰主權及傳媒話語權最立竿見影的做法,比透過 解決民生問題去爭取民心更有把握,所以應是首選策略,且不單能協助梁振英解決自身的問題和弱點,對推出二十三條立法與特首普選等大動作也必有裨益。梁振英 在「三收」過程中若能堅守崗位到底,當不難坐享其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