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越南反華 : 「超級聯繫人」 香港與南洋華人的故事

2014年5月24日

上星期越南爆發大規模反華示威,多間華資、港資及台資工廠受到襲擊並有華人傷亡,事件起因雖與中國在有爭議海域的鑽油工程 有關,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東南亞國家也有其排華的歷史,本周我們將以越南排華為引子,向讀者剖析排華問題的成因,以及香港如何審視自身與東南亞的連 結。

筆者年前到馬來西亞的沙巴旅行,當地的導遊是說廣東話的;在城中心的第一站,是一間名為「旺角茶室」的茶餐廳。若不是曾經乘坐過飛機,可能以為自己仍身在香港─一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根據內地媒體的數字,現時東南亞聚居的華人多達3000萬,佔全球海外華人比例約8成。

事實上,自漢朝以來,沿海華人已開始放洋工作,直到唐宋經濟重心南移,令中國成為當時農產品及工藝品出口的國家。而唐代國力之盛,除了令世界不同的華人均被冠以「唐人」的稱號外,其建立的朝貢制度更將中國及東亞國家聯繫起來,成為一個龐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圈。

學 者濱下武志曾提出,早在歐洲列強以「自由港」、「條約」等西方概念應用在亞洲之前,港口貿易已透過公行制度確立︰廣州的本港行及福潮行一方面從東南亞地區 獲得產物專營權後,將東南亞的物資運到華南、華中甚至日本等地區交易;另一方面,這些商行亦擔任貨幣滙款的角色,將東南亞華僑的滙款帶回中國,以填補兩地 間的貿易差額。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是為西方社會以國際條約(儘管是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由港。其後的《虎門條約》亦定下清朝船隻與香港貿易關係,正式將香港從海洋管理上與清政府割裂,並納入西方社會的管理體系。

由於時序的關係,英國社會首先接觸華人的地區是東南亞,因此對香港的規劃也不時參照與其定位相近的新加坡,例如早年的維多利亞城的規劃與新加坡早年有一定吻合,成立於馬六甲的英華書院亦遷到香港。

經香港輸出南洋「豬仔」達120萬

此 外,香港亦成為東南亞華人建立事業的地方,例如早年華人富商譚亞財便曾在新加坡造船所擔任工頭,後在香港投資建築及土地而致富;位於上環的南北行,其成立 除了包括廣州十三行的商人外,也有來自南洋的華商參與,其南線亦由華南一帶延伸至南洋甚至歐美,為當地華僑提供滙款、日用品補給的服務。

事 實上,打從香港被確立為自由港後,香港成為華工出洋的必經之地。特別是清政府接受有關「五口通商」協議後,香港在對華貿易利潤被攤分,「人運」取代了貨運 成為香港主要的貿易。由於當時清政府禁止人口及勞工買賣,因此華工假如要出洋打工,必先取道香港或澳門,入住「豬仔公司」安排的「豬仔館」,等候到南洋、 美國及澳洲的船期。

據當時船政廳的數字顯示,在1880年至1899年經香港出洋的人口累計超過120萬,經香港回國內的更有多於180 萬。及後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禁止華工到美國,南洋便成為華工出洋的主要目的地。這些華工不但為當時的英商提供巨額利潤,更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外滙 收入來源,而香港的錢莊、銀號便擔任中介者的角色,開始了香港銀行業的發展。

然而,對於香港與東南亞華人社會的連結,最重要的莫過於「逃 港」年代的難民潮。根據國內的官方數字顯示,在1957、62、72及79年的四次逃港潮中,便有56萬人來到香港。他們有部分人在香港落地生根,成為日 後香港經濟轉型的中堅分子;但更多是以香港為中轉站,一是投靠當時在東南亞的親戚並定居當地,二是偷渡到歐美找尋新天地。

港成南洋華人安身立命中轉站

由於這一代到南洋的華人主要原因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於國內共產主義政體的不滿及恐懼,因此有不少在東南亞的老一代華人對於共產政權仍有一定程度的恐懼。

與此同時,早年穿州過省來到南洋的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透過資本累積慢慢成為領導東南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亦造就了不少經濟寡頭,慢慢地引起部分當地人的不滿。

這 些社會情況放在冷戰的體系上,促使華人社會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一方面華人移民在50年代大量湧入,成為了當時東南亞冷戰體系的犧牲品,以印尼的「9.30 事件」為例,不少華人被蘇哈圖政權視為共產黨員被處決;另一方面,華人與當地主要族群的經濟差距亦被放大,引來不同程度的衝突及政策改變,例如馬來西亞的 「5.13事件」及其後向馬來人傾斜的「新經濟政策」。諷刺的是,當時仍在英殖時期的香港,反而再次成為了這些東南亞華人暫時安身立命之所。

另 一方面,在東南亞投資有成的華商選擇開拓香港這個「華人市場」,例如馬來西亞商人郭鶴年、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的父親陳有慶、白花油公司的始創人顏玉瑩等, 進一步累積財富,建立一個橫跨東亞的商業王國。而近年來,香港不少中小企亦看好東南亞未來的發展潛力,紛紛到當地開設工廠及企業;而特區政府亦開始研究加 入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成事,除了為香港帶來商機,亦進一步確立香港在經濟上的自主性,從而在區域舞台成為獨立的實體。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改變,更令香港在自貿區上的角色變得更具戰略性。但對於這個仍以「北望神州」為發展方針的政府而言,似乎一切皆是後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